撫順天主教堂
教堂歷史
1924年,奉天教區代牧主教衛宗藩派中國神父來撫順,建立臨時教堂。
1925年,教廷將奉天代牧區所屬東邊道地區的教務劃歸美國瑪利諾外方傳教會管理。
1926年,在美國傳教士林化東、戈懷仁和一名中國人潘井恆主持下,收買了撫順南大街約6000平方米的土地,經回填平整後,興建了一座羅馬式天主教堂。
教堂為磚木結構,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前面為教堂,400平方米;後面為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為修女起居處。教堂正門面南,上築有鐘樓和十字架。教堂西側,建有主教府樓,為磚混結構,高4層,建築面積900平方米。為主教和神父等神職人員居住的地方。教堂東側,有一宅院,建有8棟磚瓦平房,總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為孤兒院、養老院和和教會醫院。後來,因教堂處在採煤沉陷區,主體建築牆體出現裂痕,於1990年春上報政府批准,將其拆除。
羅馬式建築
羅馬式建築」起源於古代羅馬建築[1],就像「羅曼語」從羅馬語中發展出來的語言一樣,它通常建成十字架的形狀,有一座長的宮殿、兩間短的耳堂和一間半圓形的後殿,屋頂、門道和小窗都有一個圓弧形的拱環。羅馬式建築中最有名的是比薩的大教堂和著名的斜塔[2]。它的藝術價值在意大利得以發展,11世紀到12世紀的時候傳播到德意志、諾曼底和英格蘭,除了模仿之外,還具有大膽的創新。
參考文獻
- ↑ 國外12種建築風格:古往今來的時代印記,搜狐,2020-06-07
- ↑ 意大利的羅馬式建築——比薩斜塔,搜狐,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