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護衛艇,即Coastal escort或Patrol boat。是指海軍艦艇中,護衛艦以下一級的水面作戰艦,噸位數可從數十噸到數百噸不等,功能視設計具體情況而定,可能用於掃雷、反潛、導彈或魚雷突襲、近岸巡邏、巡河、情報搜集、緝私、救援等多種功能[1]

目錄

歷史起源

19世紀後期,魚雷的問世使海戰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發射魚雷的小艇也可擊沉大艦。不過魚雷快艇也存在防護力薄弱、遠航難和靠近敵船不易等天生弱點,因而在世界海戰史上戰績很小。50年代初解放軍確定以小艇打大艦時,曾有兩種設想:一是用魚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煙幕高速接近大艦,二是以高速護衛艇打先鋒壓制敵艦的速射炮,掩護魚雷艇逼近攻擊。為此,中國引進了蘇聯P-6型魚雷艇(分別為15和30噸)並仿製了上百艘,此外還自製了53甲、55甲型巡邏護衛艇和「上海」級高速護衛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噸以下)數百艘。在東南沿海的海戰中,解放軍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戰術,共擊沉國民黨軍千噸級以上戰艦3艘,900噸級戰艦1艘,400噸級艦艇4艘。不過這些小艇活動半徑只有幾十公里,風浪超過五六級又不能出海。後來現代海軍技術特別是雷達、夜視器材不斷發展,小艇想隱蔽快速接近大艦就變得更為困難:六七十年代以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魚雷艇就都相繼退出了現役,護衛艇也多改用於近海巡邏。

50年代後飛航式導彈運用於艦艇,為海軍戰術出現一個新飛躍創造了物質條件,小艇就此能夠在視距之外用導彈打大艦。美國一向在遠洋作戰而不重視發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視近海防禦的蘇聯最早研製出「黃蜂」系列導彈快艇,並於1959年向中國提供了技術資料和設備器材。翌年蘇聯撤退專家,中國通過自行研究和仿製,解決了低合金船體鋼材、大功率柴油機、上游一號反艦導彈和全自動30毫米艦炮等難題,於1963年下水了021型導彈快艇[2]。其標準排水量170噸,所載導彈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毀3000噸級的軍艦

進入70年代後,該型導彈快艇全部實現國產化並投入批量生產,同時還縮小尺寸製造了排水量79噸的024型導彈艇。這兩型艇總共建造幾百艘,除成為中國水面作戰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亞非國家。不過這些導彈艇的雷達電子設備落後,常出現捕捉目標困難,加上適航性差難以馳騁遠海。1974年在距海南島400多公里外的西沙發生海戰時,解放軍海軍的導彈快艇便無法前往,只能靠400噸級的獵潛艇以艦炮的老方式作戰。

發展歷程

護衛艇是出現較早的一種戰鬥艦艇。中國清末海軍就裝備有炮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海軍為對付德國潛艇,保護本國港口、錨地和商船隊的安全,英國和美國相繼發展巡邏艇,共造1000餘艘。這些巡邏艇為木質船體,排水量42~75噸,航速17~19節,裝備有20~3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和6~8枚深水炸彈等武器。其他國家海軍也建造了類似的巡邏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護衛艇的排水量為25~100噸,航速25節,武器有20~57毫米艦炮1~2座,機槍數挺,深水炸彈30枚。戰後,許多國家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仍繼續建造護衛艇,艇型、船體結構、動力裝置、武器和電子設備等都得到改進。

視頻

護衛艇 相關視頻

中國037護衛艇走向世界,世界各國青睞有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