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郡
報恩郡(朝鮮語:보은군),是韓民國忠清北道南部的一個郡,位於大田廣域市東北、東鄰慶尚北道。東面為小白山脈,包括名勝俗離山及法住寺。面積584.3平方公里,2009年人口35,767人。下分1邑、10面。
目錄
文化觀光
俗離山系韓國八大名勝之一。它位居往西南方向延伸的小白山脈中部。又南接白頭大脈。行政區劃上看,它又是居於忠北道報恩郡、槐山郡,慶北道尚州間的界山。 海拔 1,058米的俗離山,主要是以花崗岩構成。而其比較鬆軟的堆積岩部分又被沖刷成深谷,就形成了高聳的花崗岩懸崖絕壁與幽深的堆積岩沖刷溪谷相映的奇妙絕境。因此它又被稱作光明山、彌智山或小金剛山等。 花崗岩來形成的奇峰異嶺,與之相稱的滿山鬱林之中的千年古剎-法住寺,就演繹出了絕世妙景。最高峰,天王峰外還有毘盧峰,文殊峰等八峰和文藏台,立石台,神仙台等八台以及八石門等等。 法住寺地域鶴巢台附近就有隱爆洞溪谷,萬水溪谷,華陽洞溪谷,仙遊洞溪谷,雙谷溪谷,將閣瀑布,五松瀑布等諸多景點。它亦是個俗離正二品松(天然紀念物第103號 ), 韓國勾兒茶樹 ( 天然紀念物第 207號)等1,055種植物和黑啄木鳥( 天然紀念物第 242號),飛鼠( 天然紀念物第328號 )等多達1,831種珍奇動物的寶庫。
堪稱報恩形象之美稱的法住寺,位居俗離山腳。它是新羅真興王14年(553年),由義信祖師來始創的。 寺名之意為「大佛聖法來住」之意。始創以來已幾經重複修建。 在聖德王 19年(720)與惠恭王12年(776),各重建過。從此就開始具備了大規模寺廟的面貌。到了高麗時期又加大寺勢。據傳在紅巾賊之亂時呢,恭愍王來安東避難而事後回京的路上臨此寺拜過佛,李朝太祖即位前,也臨此寺獻過百日祈願,病重的世祖亦來此,在寺陪奄,即福泉奄獻過三日祈願等。其後到丁酉年倭寇入侵時,因其成為了忠清道僧兵根據地之故,就給日寇全寺被燒盡。後來又得益於四溟大師的大力重建起始,直到李朝仁祖王時期得以重建完成。 其後還得幾次重修至今的。 原先法住寺的伽藍擺設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華嚴信仰軸與以龍華寶殿為中心的彌勒信仰軸在捌相殿所在處就成十字形相交。但是到了1990年再築成高達33米的青銅彌勒佛像以後呢,再也領略不到其原先伽藍擺設構圖了。 法住寺等俗離山一帶就有報恩郡所選定的文化財的50%以上。其中法住寺就擁有三項國寶級文化財。除了國家選定的文化財以外還有不少可觀的文化財。比如說一進大伽藍堂就能見到的天王門與曾供奉思悼世子之母-暎嬪李氏之靈位的宣禧宮窩壇,供奉十六羅漢的能仁殿和燒身獻佛的喜見菩薩像以及將八十袋大米亦能容得下的石鍋和石槽等。[1]
歷史沿革
在三韓時期報恩郡就屬馬韓之領,其後到三國時期白濟占居其中部地區,新羅又北上跟白濟抗衡,從而報恩郡所屬之地就成為濟.羅兩國紛爭之地了。 在新羅慈悲麻立干(慈悲王) 13年(公元 470年),新羅在此築起三年山城,將此當作北閥戰略要地,就以此為界與百濟對峙。因此在智證王 3年(公元 502年)開始就稱它為三年山郡了。 在真興王 14年(公元 552年) 位在兩國交界之處的俗離山里,建法住寺大顯其國威,到景德王16年(公元 757年),就將其改叫為三年郡。 新羅滅亡,高麗統一三國之後又將其另稱為保齡,後來被訛傳為保令。到顯宗9年(公元 1018年)開始又被納入尚州牧。 進入李朝時期,在太宗16年(公元 1416年)又改稱為報恩,並設有縣監。 太宗第 13年已被納入到忠清道,又到純祖時期已經設有郡守,高宗第32年(公元1895年)升格為郡。 於1914年合併懷仁郡、大德郡各一部分,改遍成為下設共有十個行政區劃面的郡縣。 懷仁郡原先是個百濟的未谷縣。新羅景德王時期就改稱昧谷,賜給燕山君,封為其領縣。到高麗初又改稱其為懷仁,顯宗9年(公元1018年)被納入清州牧,後來又受懷德監務兼管,到隅王 9年(公元 1383年),才獨立設有監務。李朝太宗13年(公元 1413年)改設有縣監,到高宗32年升格為郡。
1947年 因俗離面被分為內俗離面與外俗離面等兩個區域而其所轄行政區劃增至共有11個面。1973年7月1日,報恩面又升格為邑,因此其行政區劃又變為共有一個邑,十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