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哈多爾·基里揚·拉克斯內斯(Halldó Kiljan Laxness 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冰島小說家、劇作家。原名哈多爾·古茲永松,生於雷克雅未克他父親所開辦的拉克斯內斯農場,童年即在這裡度過,後以此為筆名。

哈多爾·基里揚·拉克斯內斯
哈多爾·基里揚·拉克斯內斯
原文名 Halldó Kiljan Laxness
出生 1902年4月23日
冰島雷克雅未克
逝世 1998年2月8日(1998-02-08)(95歲)
國籍 冰島
別名 哈爾多爾·格維茲永松
職業 作家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哈爾多爾·基爾揚·拉克斯內斯 出生日期 1902年4月23日
外文名稱 Halldór Kiljan Laxness 逝世日期 1998年2月8日
別名 哈爾多爾·格維茲永松 職業 作家
國籍 冰島 主要成就 1955年諾貝爾文學獎
民族 冰島人 代表作品 《獨立的人們》《漁家女》等
出生地 冰島雷克雅未克 示例 示例

人物生平

1902年拉克斯內斯出生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在自家經營的農場裡,度過童年時代。他最早的啟蒙是他認為"有生以來所認識的最有獨立性格的女性"──他的母親。

1914年,他到首都求學。高中文憑還未拿到手,他便離開了中學。17歲時出版了小說《自然之子》(1919),全書內容充滿了鄉野間的浪漫。同年他離開冰島,到歐洲大陸旅行。

20歲在國外旅行,在德國、奧地利、法國接觸現代主義藝術流派,對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頗感興趣。1923年隱居在盧森堡公爵領地一寺院內,皈依天主教,並寫了長篇小說《在聖山下》。由於對宗教發生興趣,特意去英國倫敦的耶穌會從事研究,後又去羅馬等地,寫了幾部有關天主教的著作。1927年出版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來自克什米爾的織工》,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冰島文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1929年去美國、加拿大,結識厄普頓·辛克萊。此時接觸共產主義學說,曾撰文讚揚社會主義。

1930年回到了祖國。此後的十年間,接邊寫出了以冰島勞動人民生活和鬥爭為題材的三部長篇小說:《莎爾卡·瓦爾卡》(1931-1932),《獨立的人們》(1934-1935)、《世界之光》(1937-1940)。這三部作品可以說是世界文學"紅色的三十年代"中的重要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克斯內斯又創作了總稱為《冰島之鐘》的3部長篇歷史小說:《冰島之鐘》(1943)《淺發女郎》(1944)和《哥本哈根的火光》(1946)。小說描寫了17世紀冰島人民反抗丹麥人統治的鬥爭。拉克斯內斯還以極大的政治敏感寫了現代題材的小說《原子站》(1948)。1960年,發表了最後一部長篇小說《重返樂園》。除小說外,拉克斯內斯還創作或改編了多部戲劇,並有散文詩多種。

1955年,"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的、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拉克斯內斯獲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作品

著有《自然之子》《偉大的克什米爾織工》《莎爾卡·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冰島鐘聲》《淺發女郎》《哥本哈根的火光》《原子站》等。

《莎爾卡·伐爾卡》

小說背景設在冰島海岸的一個捕魚業小鎮。小說典型地反映了受剝削的貧苦漁民的悲苦處境以及他們為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命運所作的鬥爭。女主人公莎爾卡·伐爾卡是個私生女,自幼跟着母親西古麗娜流浪到鎮上。她心地善良、品德高尚,雖備受欺凌,仍不改甘願為他人的幸福而自我犧牲的生活準則。充滿獸性的斯泰因泊爾不斷欺辱西古麗娜,又想占有她的女兒,致使西古麗娜自殺。莎爾卡熱愛的阿納多爾是個理想主義者,他給小鎮帶來了社會主義思想。小說結尾時,阿納多爾雖離去了,但莎爾卡把漁民、工人組織起來進行鬥爭,小鎮人民的命運和以前再也不會一樣了。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深厚同情和對人類處境的冷嘲熱諷,這兩種對立因素的融合構成了諷刺性的幽默,成為拉克斯內斯成熟時期作品的標誌。從這部作品開始,拉克斯內斯所有的長篇小說都以冰島為背景。

《獨立的人們》

小說描寫一位剛毅、正直、具有薩迎英雄氣概的個體農民比亞圖爾通過個人奮鬥得到幸福生活的夢想的破滅。獨立是勞動人民千年以來一個永恆的夢。比亞圖爾當了18年僱工買得一片土地,又備受12年風霜雨雪的煎熬才還清了欠款。他先後兩個妻子和許多兒女都在非人的生活條件下被折磨死了,但他總算成了一個獨立的人。但是,正如沼澤地里的鬼故事所說:農民永遠不能擺脫幽靈的追逐。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虛假繁榮燃起了比亞圖爾的希望,他想過真正的人的生活,就用抵押貸款方法建住宅,但是他先受丹麥商人的騙,丟了存款,又因無法還清貸款而破產,他的農場被拍賣。小說結尾時,他帶着老岳母。他那身患重病的養女阿絲達以及她的非婚生子女艱難地向荒原進發,去開拓新的生活。臨行前,他從罷工工人口中聽到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他毅然把身邊唯一的兒子留下來參加鬥爭,因為他感覺到:兒子屬於未來,屬於戰鬥的無產階級。小說保留着某些現代主義的影響,對人的潛意識活動作了充分的探索和表現,然而,由於他世界觀的轉變,在創作方法上也明顯地出現了向現實主義的傾斜。書中最動人的描寫是比亞圖爾和阿絲達之間既愛又恨的複雜感情以及比亞圖爾冬天進山找羊的冒險經歷。

《世界之光》

系列長篇,由4部小說組成,即《世界之光》《夏日土地上的華屋》《詩人之家》和《天空美景》。本書以本世紀初冰島民間詩人馬格努斯·希亞爾塔森的生平事跡為基礎。馬格努斯本是個不高明的詩人,寫的大多是打油詩,他留下一本日記,詳盡地記錄他在1892-1916年間的生活和思想。他的作品表現了人們在悲慘的生活處境中對於精神文明以及感情生活的渴望,這正是打動拉克斯內斯的地方。拉克斯內斯發揮豐富的想像力,把人物形象的意義擴展了,使它具有普遍性和象徵性。在主人公、貧窮的民間詩人奧拉夫·卡拉森這個人物身上,藝術家的痛苦、挫折、孤獨和與社會的疏離,最終走向超凡脫俗的崇高境界,他不斷追求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書中有狄更斯和卡夫卡式的對話和插曲,對美的不懈追求與對人生奧秘的

探索構成了小說反覆詠嘆的主題。奧拉夫當教師,因與學生的一段私情而入獄,後來他與一癲癎女人結婚,痛苦不堪而又不能離婚。後來,他終於找到了理想中的姑娘,當他登上神秘的冰原,想去會見她時,竟在途中遇難死去。

《冰島之鐘》

《冰島之鐘》系列長篇由3部小說組成,即《冰島之鐘》《聰明的少女》和《哥本哈根的火光》。時代為17世紀末18世紀初。每一部都有各自的中心人物,3位主人公都熱愛冰島古代詩歌,他們都有冰島人的靈魂。第一部的主人公是貧苦農民揚·赫萊格維德森,他在壓迫下奮力搏鬥,永不低頭,在他身上體現着冰島農民不可征服的堅強意志。他對逆境輕蔑地一笑,吟出一首苦澀的詩。他被誣犯了謀殺罪,在執行死刑前的瞬間,他被執法官的女兒所救。第二部的主人公就是執法官的女兒、驕傲的斯奈弗里多爾·艾達林。她派揚·盪萊格維德森去丹麥送信給她的愛人。她的愛人就是第三部的主人公阿爾納斯·阿爾納烏斯,其生活原型是著名學者和冰島古代手稿收藏家阿尼·馬格努森,他的收藏現以"阿那瑪格內藏品"著稱,小說將他的生活和命運巧妙地編組成一個複雜的情節體系。當揚·赫萊格維德森歷盡艱辛趕到哥本哈根時,發現阿爾納斯已和別人結婚了。後來斯奈弗里爾嫁給一位鄉紳,但他是個酒鬼。阿爾納斯為收集冰島古代手稿而犧牲了個人幸福。他在許多鄉間陋室中發現了千百卷珍貴的羊皮紙手稿,他把這些手稿視作冰島的靈魂。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毀於1728年哥本哈根的大火。晚年,阿爾納斯被丹麥王室任命為冰島總督,但是他拒絕了,因為他有冰島人的靈魂,他憎惡丹麥對冰島的統治。

《原子站》

這是一部篇幅不長的長篇小說,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作者反對二戰結束後冰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把冰島提供給美國作軍事基地。小說女主人公烏格拉從北方農村來到首都雷克雅未克找工作,她當上了富商、國會議員布伊·阿蘭德的女僕。她熱愛音樂,在業餘時間學習手風琴演奏。他與一名警察發生了性關係,並懷了孕,但她發現自己並不愛他,因此她不願為孩子的緣故而嫁給他。同時,她也不願為財富和權勢而嫁給富商,寧願自己擔負起養育私生子的責任。小說通過烏格拉的目光看世界,反映了二戰以後、美國駐軍、冰島與外部世界增加接觸的背景下,新一代冰島人道德觀念的急劇變化。作者肯定了體現在烏格拉身上的勞動人民不屈不撓的勇氣和清醒的理智,諷刺了布伊·阿蘭德的憂鬱和懷疑論。

榮譽

1953年,獲斯大林文學獎。

1955年,拉克斯內斯因為小說《漁家女》獲得了195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動、史詩般的力量,使冰島原已十分優秀的敘述文學技巧更加瑰麗多姿"。這位《冰島之鐘》三部曲的作者哈爾多爾·拉克斯內斯承繼了冰島古代文學的傳統,他如何慶祝自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問時毫不猶豫地說:"我要去喝一杯。"

在受獎演說中,拉克斯內斯強調指出民族文學遺產對他的影響以及他的感恩心情。他用"儘管我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但這一獎勵同樣是屬於我的許多良師益友的,他們就是代表冰島文學傳統的先輩們"結束演講。拉克斯內斯獲得了至高榮譽而將榮譽追根求源地歸於民族文學遺產,謙虛里洋溢着神聖。

後世紀念

2002年3月7日,冰島郵政為拉克斯內斯誕辰100周年發行一枚紀念郵票和一枚小型張。郵票圖案為他的頭像,小型張背景圖案上還有諾貝爾文學獎獎章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