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 )(1934年2月27日- ), 美國工藝事務組織主席、律師、作家、公民活動家、現代消費者權益之父,曾催生汽車召回制度,曾五次參加美國總統競選,最出名的是2000年攪局,影響了艾伯特·戈爾敗於小布什的結果。

拉爾夫·納德
拉爾夫·納德.jpg
出生 1934年2月27日
康涅狄格州溫斯特德
國籍 美國
別名 Ralph Nader
職業 律師和政治活動家

目錄

目錄

1、人物簡介

2、終身成就

人物簡介

1934年2月27日,出生在康涅狄格州的溫斯特德。

1951年,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在那裡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1958年,獲哈佛大學法學士學位後,開始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當律師。

1961年至1963年任哈特福德大學講師,之後又在一些別的大學講課,同時兼做自由撰稿人。

1961~1968年先後在哈林福德大學、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創建答辯中心、行車安全中心等。曾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列為美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被《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0人之一。著有《任何速度都是不安全的》(1972)等。

1979年2月,訪問中國 。

1996年,納德參加總統競選,但只在21個州獲得了參選資格,得票率不足1%。

2000年7月,納德被綠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贏得了2.7%的選票。

2004年2月22日,納德突然宣布自己將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加2004年的總統大選,這是納德第三次參加總統大選。 2004年11月3日,納德宣布退出總統競選,終止了他的"攪局"之旅 。

2008年,74歲的納德以獨立競選人身份參選,這次是他第5次參加總統競選,他的名字將出現在美國至少46個州的選票上。不過和2000年總統競選大不相同的是,2008年納德幾乎處於被美國主流媒體忽視的狀態。

終身成就

汽車召回
納德還被認為是美國現代消費者運動之父。在過去的幾十年裡,

他一直單槍匹馬、堅持不懈地提高美國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呼籲政府規範工業生產,提高產品安全。在納德的推動下,美國國會1966年9月通過了《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規定汽車製造商有義務公開發表汽車召回的信息,進行免費修理。這就是世人所關注的汽車召回制度。納德因此被認為是汽車召回制度的創始人。

早在學生時代,納德就顯示出特立獨行的性格。他花在聽課上的時間並不多,而是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裡,或是埋頭沉思,任憑他那求知慾極強又不拘一格的頭腦自由馳騁。他對當時哈佛大學狹隘的知識主義和道德上的自滿懷有強烈的厭惡情緒。

納德平生第一次"攪局",是以個人之力"叫板"大名鼎鼎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公司,而起因則是一個非正統的法律課題:汽車安全所涉及的法律責任。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汽車王國。車多了,車禍自然多。那麼,導致車禍頻仍的原因是什麼?一般人會認為是因為開車人不小心,車速太快了。但鑽研法律的納德卻另有見解。他認為,車禍問題的癥結在於汽車的工程設計存在"先天不足"。

納德最初提出該問題,是他從哈佛畢業後不久。1959年4月,納德發表了一篇題為《買不到的安全車》的文章。文中他聲稱,"很顯然,底特律(的製造商)在設計汽車時追求的是時尚、成本、性能和計算好的報廢期,而不是安全--儘管每年有500萬起車禍,有4萬人因車禍身亡,11萬人終身殘疾,150萬人受傷。"此文首開先河,把汽車安全問題引入了公眾的視線。

經過數年的調查研究和縝密思考後,納德於1965年出版了《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國汽車設計埋下的危險》一書。這本書不僅發揮了他以前的觀點,揭露了底特律的製造商們如何習慣性地將安全置於時尚和市場考慮之下,而且集中火力炮轟了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通用汽車公司"的一款產品--考威爾車,此車後懸掛系統的缺陷會使車子劇烈打滑並導致翻車。納德認為,因通用公司的疏忽所造成的考威爾車的多種缺陷是"20世紀工業最嚴重的不負責行為"。納德在書中明確指出,車禍的主要原因並不在於汽車業所怪罪的"坐在方向盤後面的瘋子",而是在於根本不經撞的考威爾車在工程和設計上固有的毛病。

納德的論著直接威脅到了汽車製造商的利益,那些感到驚恐和惱怒的人企圖通過"行動"來使這個膽大妄為的"毛頭小子"住嘴。財大氣粗的通用汽車公司曾僱傭私家偵探跟蹤納德,試圖發現可能損害其名聲的線索,甚至設下"美人計",想引他上鈎。然而,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通用公司的"私自調查"被媒體曝了光,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並最終促使參議員里比科夫領導的一個委員會將通用汽車公司總裁詹姆斯·洛希召到國會來"訓話",要求其對該公司採取的這種騷擾行徑做出解釋,並向受害人道歉。

這一不尋常的事件使汽車安全問題迅速成為美國公眾關注的焦點,《任何速度都不安全》一書隨即風靡一時,進入暢銷書行列。更重要的是,該事件還讓31歲的納德像許多一夜成名的人物一樣立馬"紅"了起來。

剛過而立之年便名聲大噪,這讓年輕的納德深受鼓舞,他決心再接再厲,擴大"攪局"效果,從法律的角度解決考威爾車的安全問題。

在納德及華盛頓參議員沃倫·馬格努森的共同努力之下,一條新的聯邦法律得以通過,它迫使底特律將其巨大的資源更多地投入到對汽車安全問題的研究上(1964年,通用汽車公司17億美元的利潤中只有100萬美元用於對車禍原因的研究)。有史以來,美國政府首次影響了汽車製造商的投資決策、優先研究項目以及技術獨立性,規定他們必須將更多的工程技術人才和資金用於車輛安全問題的研究和改進方面。納德還計劃對公眾進行相關知識的啟蒙宣傳,將汽車工業少數人所掌握的技術事實--撞車不一定非致死或致殘不可--廣為傳播,並培養一個更具競爭性的市場。

深諳法律的納德預料到底特律的製造商們會對聯邦管制法進行抗拒,於是說服他的朋友、艾奧瓦州的首席檢察官勞倫斯·斯卡利斯於1966年1月舉行了關於汽車安全問題的聽證會。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戰術,它獲得了雙重收益:首先,它引起了全國性的關注,促使參議員里比科夫於兩個月後舉行了一個重要的聽證會;其次,汽車製造商反對州政府就汽車安全進行管制的立場均已記錄在案,這樣到了里比科夫的聽證會上他們就不能以只有各州才能處理這個問題的詭辯來推翻聯邦管制了。

1966年3月,里比科夫的聽證會在公眾的密切注視下開場了,一個新的聯邦政府管理機構--全美高速公路和交通安全管理局也於隨後成立。在納德的遊說及推動下,一系列如今美國人已習以為常的有關汽車和交通安全的標準及法規文件相繼誕生。美國國會於1966年9月頒布了《國家交通及機動車安全法》。該法規定,汽車製造商若發現投放市場的汽車由於設計或製造方面的原因存在缺陷,不符合有關的法規、標準,並有可能導致安全及環保問題,必須及時向國家有關部門報告該產品存在的問題、造成問題的原因及改善措施等,並提出召回申請,經批准後對在用車輛進行改造,進行免費修理,以消除事故隱患。廠家還有義務讓用戶及時了解有關情況。這就是人們今天已經熟知並已在許多發達國家推行的所謂"汽車召回制度"。現在每當人們論及此項制度時,都會提到納德的名字。

一個當年的細節值得在此一提。當時,為其底特律的諸多同行們代言的著名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二世曾抱怨說,新的汽車安全標準"不合理、武斷、技術上不可行……如果我們不能達標就只好關門了。"但到了1977年,亨利·福特卻承認,"要是沒有那條聯邦法律,我們的汽車是不會有現在的安全性能的。"如此說來,該法律的"催生婆"、當年汽車製造商們心目中的"搗亂分子"納德顯然功不可沒。

總統競選
納德先後五次參加總統競選,雖然他知道自己競選總統不可能成功,但他仍要"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為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他的政見,了解美國大企業的貪婪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性。

民主黨人士認為,正是納德的參選分走了民主黨的部分選票,才使得戈爾在大選中以極小的差距敗給了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小布什。

百萬富翁
雖然身為百萬富翁,但納德卻過得相當節儉。他沒有任何固定資產,沒有汽車,隻身一人住在華盛頓的一間小公寓裡。有媒體稱他只有一台黑白電視機,連彩色電視機都沒有。他將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創建各種消費者權益倡儀團體上 。

維權先驅
如果說,圍繞汽車安全爭議所造成的轟動,只是"攪局高手"納德小試牛刀的開篇之作,那麼,他在消費者保護運動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影響,則是顯示納德"攪局"能量的精彩篇章。

在美國,納德被稱為"現代消費者運動之父",但他卻不是提出消費者權益思想的第一人。人們之所以將其視為"消費者保護運動"的創始人,是因為他和他的同事以及學生們確實極大地改變了維護消費者權益這一思想的涵義。在納德之前,所謂"保護消費者權益運動"還只是個淺薄的觀念,內容不過是購買價格最便宜的商品和使用有幾分錢折扣的超市購物券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它沒有提出對公司或政府的權力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於商業行業在市場和政府決策方面的巨大權力也沒有形成一支獨立的"對抗力量"。

在納德出現之前,也曾有一些有識之士關注過社會事務和公眾利益。例如,作家厄普頓·辛克曾以芝加哥肉品加工業的狀況為素材,寫過一本極具衝擊力的小說《叢林》,該書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並促成了1906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成立;1962年,女生態學家蕾切爾·卡森的著作《寂靜的春天》問世之後,它那驚世駭俗的關於農藥危害人類環境的預言,不僅受到生產與經濟部門的猛烈抨擊,也強烈震撼了廣大社會民眾。但這些行動還只是零星的個體行為,對於維護消費者權益而言,不足以形成氣候。而雄心勃勃的納德卻打算從根本上改變人們關於消費者權益的觀念,並使之成為一個運動。

從關注汽車安全問題開始,納德就沒打算止步於一本書的轟動。隨着1966年新的汽車安全法的通過,先後創建了答辯中心、行車安全中心等機構的納德又開始忙碌起來,着手調查和揭露其他種種有損公眾利益的弊端劣行。納德認為,生活在一個冷漠無情、不負責任的官僚政治時代,僅僅充當理查德·尼克松所讚美的"沉默的大多數"沒有什麼美德可言。

當那個時代大多數政治活動分子把精力集中在越南戰爭和種族不公正問題上的時候,納德卻專注於那些在美國經濟和法律中明顯存在但又難以察覺的不公正。他運用被他自己稱為"記錄直覺"的工作方法,花了數年時間,對美國企業和政府中的一大堆令人氣惱和未做報道的醜聞進行調查和揭露。1966~1969年間,納德的發現促使一些針對存在於肉類加工和禽類產品生產中的不衛生做法進行監管的新法律得以通過--這是1907年以來這些行業所做的第一次重大改革。納德的調查還涉及其他許多損害大眾利益的問題,諸如天然煤氣管道的危險性、電視機和X光的放射性輻射、煤礦井下惡劣的工作條件等等,他的每一項調查都會促使政府制定出相應的安全法律法規或迫使某個行業採取改進措施,為消費者保護運動增添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內容。

納德認為,真正的愛國主義應該是出於對自己國家的真心關懷而挽起衣袖做些實事,使它更加充滿人性,更講道德,更加關愛自己的人民。他一直單槍匹馬堅持不懈地為提高美國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而奔走、吶喊,呼籲政府規範工業生產,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納德不斷告誡人們,要捨棄視個人為無足輕重的狹隘意識,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參與意識和善於質疑的"公眾公民"(即有公民權利與義務意識的公民)。這些觀點至今仍具有普遍的現實意義。

維權聲勢
到1969年,納德已成為一位受到信任和敬羨的知名人物。成千上萬抱持着理想主義的學生爭相與他共事。納德也意識到,僅依靠一個人的努力,影響畢竟有限,只有吸引更多的參與者,才能形成"大氣候"。在紛至沓來的崇拜者中,納德開始雇用少數富有獻身精神的年輕人來加強他的工作--這些人後來被稱為"納德突擊隊員"。

1969年夏,納德決定為他的特殊公民行動設立一個固定機構。在幾家基金會的資助下,納德又成立了一個組織--應對法律研究中心。一位記者將之稱為"政治運動指揮部和大學生兄弟會的混合體"。第二年夏天,納德決定讓年輕人去衝鋒陷陣,便着手從暑期休假的大學生中招聘志願者組成"特別小組"。

招聘啟事剛一發出,應聘者蜂擁而至,其場面之熱烈簡直令人驚訝。用當時"中心"主任哈里森·韋爾福德的話來說,"哈佛法學院大約1/3的學生都來報名了。"納德從3萬名申請者中挑選了200名"突擊隊員",組成"特別小組"。他交給這些年輕人的任務是"調查和揭露所有與環境污染或政府醜聞有關的問題",並寫出調查報告。

短短一兩年時間裡,"納德突擊隊員"們就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裡僅列出一部分報告名錄:《州際商業委員會的疏忽》(揭露原負責制訂貨車運輸及火車收費的州際商業委員會的腐敗和低效)、《消失的空氣》(記載由不負責任的企業和政治同謀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惡化對健康的危害)、《化學大餐》(揭露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對食品工業的失察)、《老年:最後的隔離》(揭露老人院裡有損尊嚴的現象和存在的欺詐行為)……

由於納德資金有限,所以他主要不是以實際收入來酬謝大家。調查報告會以學生自己的名義發表,學生可以召開記者招待會,有機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及提高聲譽。因此,學生們積極性非常高。

當時美國主流媒體內容的有限性使納德的調查十分引人注意。大多數日報幾乎不做調查性新聞報道,幾乎沒有立法者從普通公民的角度來認真研究聯邦機構的表現。納德的報告旗幟鮮明,入木三分,不僅指名道姓且有詳盡材料為證,因而這些報告都成為了熱門讀物("納德突擊隊員"1971年的頭4份報告剛一面世,銷量即達45萬冊)。尤其是一幫初出茅廬的學生一件接一件地揭露政府拖拉誤事、特權利益勾結、公司違法亂紀和露骨腐敗的聲勢,使得這些報告更加引人入勝,極受歡迎。

納德不同於過去的醜聞揭露者,他們只滿足於揭發,然後撒手不管。而納德則要實驗公民行動新戰略,他將他主持的報告作為行使公民職責的模範實踐予以介紹,並組建能行使"小人物"權力的組織,以期能夠鼓勵其他人採取同樣的行動。納德認為"這是一項社會創舉,它將為國家帶來公正和持久利益。"實踐證明,納德及其支持者的心血沒有白費,正是在他們卓有成效的努力下,消費者作為一個群體,成為能夠對政府決策和公司市場運作產生重大影響的一股力量。

英雄造時勢,時勢亦成就英雄。以打假和維護公民及消費者利益為己任的納德因此聞名遐邇。後來擔任美國公共事務組織主席的納德曾被《時代周刊》認為是"美國最難纏的消費者",並於1979年被《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選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100名美國人之一。

相關新聞

拉爾夫·納德 ─ 非凡的公民活動家 林肯·斯蒂芬斯3 (Lincoln Steffens)、厄普頓·辛克萊4 (Upton Sinclair)和喬治·塞爾迪斯5(George Seldes)。這些人啟發了他對美國社會權力分配以及行使公民權利與義務機會的思索。 拉爾夫·納德 — 非凡的公民活動家 拉爾夫·納德(Ralph Nader)被認為是現代消費者運動之父,因為在過去30年中,他單槍匹馬地提高美國人的覺悟,使之成對產品安全質量、要求政府規範工業生產以保持安全標準施加巨大影響。[1]

相關影片

Ralph Nader on 2000 Florida Recount
Ralph Nader
How to Fix Democracy
Consumer advocate Ralph Nader on Elizabeth Warren's wealth tax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