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
約翰·拉貝(John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生於漢堡市的德國商人,以其在1937年—1938年的南京大屠殺期間的人道主義行為、以及作為南京大屠殺翔實證據的《拉貝日記》而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後被蘇聯和英國逮捕。鑑於在南京時的功績,得到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由其本人所著的《拉貝日記》於1997年出版,並被譯為中、英、日、德四種語言,被公認為是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
約翰·拉貝 | |
---|---|
目錄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國漢堡。父親是船長。早年喪父。初中畢業後,曾在一家出口商行當夥計,後前往非洲東南部的葡萄牙殖民地莫桑比克的一家享有盛名的英國公司工作數年。
中國生活
1908年,受西門子中國公司之聘,開始在中國瀋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經商。
1931年,拉貝任德國納粹黨南京分部副部長,開始書寫《拉貝日記》。
1937年11月,侵華日軍開始襲擊南京時,他在南京的住所(同時也是辦公地)南京市廣州路小粉橋1號,作為南京安全區收容難民的25個國際安全區之一,保護了600多位難民。作為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的拉貝和其他國際友人一同,協同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在其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安全區內,拯救了超過25萬中國人的生命。
1938年的新年,難民收容所的難民們在約翰·拉貝宅邸的院子裡排隊向拉貝三鞠躬,獻給他一塊寫着「您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的大紅綢布。同年2月拉貝離開南京,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對拉貝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國民政府授予拉貝三色彩玉勳章。[1]
返回故鄉
1938年回到德國,6月8日寫信給希特勒,提交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報告,但報告當時沒有公開(一般認為,由於德日為盟國,故德國當局禁止他發表在南京的所見所聞)。之後,他甚至一度被蓋世太保逮捕。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貝因曾是納粹黨員而先後被蘇聯和英國逮捕。
1946年六月在證實他沒有犯錯之後被同盟國去納粹化和釋放,生活拮据。鑑於在南京時的功績,他因而得到國民政府每月金錢和糧食接濟。
1950年拉貝於西柏林逝世,日記資料由他的孫子保存。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2]
成就貢獻
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並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不顧危險、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施暴。安全區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
約翰·拉貝所著「南京卷」《拉貝日記》是二戰時期日本的同盟國——德國的公民所做的第三方視角記述,是證明南京大屠殺的最有力證據之一。
軼事典故
保護難民
1937年日軍向南京進攻前夕,他從北戴河趕回南京,被一些外國人推為南京安全區主席。安全區內設有25個難民收容所,聚集了近30萬難民。其中「西門子」難民收容所為拉貝租住的院子。「西門子」難民收容所收留了600多個附近的居民,丁永慶、宗有琴、李世珍,當年都在這裡得到過拉貝的保護。12月13日,日軍攻戰南京,進行了令人髮指的血腥屠殺。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貝利用自己的納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在他負責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區內,他和他領導的十多位外國人,與日軍鬥智鬥勇,與日本領事館反覆交涉、抗議,阻止日軍的恣意侵犯和屠殺。不僅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而且捍衛了人類的真理和尊嚴。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橋1號院子內,寫下了著名的《拉貝日記》,記錄了日軍暴行的500多個慘案;他帶領他的委員們尋求國際援助,募集資金,購買糧食和藥品,特別是歷盡艱辛,從上海搞來了能預防腳氣漫延的蠶豆。難民們對他頂禮膜拜,稱他為活菩薩。為表達對拉貝的敬意,麥卡勒姆牧師專門譜寫了一首《南京難民合唱曲》,歌詞幽默中隱匿着辛酸:我們要蠶豆做早飯,我們要蠶豆做午飯……開始,難民們都不知道他是拉貝,都稱他愛得培先生,他儘自己的所有能力保護了25萬難民,供他們吃喝住。他對婦女兒童非常關愛,對敵人卻相反。 一次,難民區圍牆翻進一個身配刺刀的日本兵,難民們大驚,急忙呼喊拉貝,拉貝急忙趕來,對日本兵大加斥責,日本兵連連認錯,準備從大門出去,拉貝命令他重新翻圍牆出去。難民們得到他的關懷,還經常得到食物 ;孩子們常常得到禮品。約翰·拉貝。
揭露暴行
拉貝1938年1月16日在日本大使館便宴上的發言中說:「由於我們委員會的絕大多數委員以前一直在這兒從事傳教工作,他們一開始就把戰爭期間不離開自己的中國朋友視為自己基督徒的責任……這就是促使我們這些外國人堅持留在這裡,試圖幫助遭受苦難的中國人的原因。」
人物評價
海外中國學研究中心梁怡發表的文章《南京大屠殺見證者約翰·拉貝眼中的老北京》稱他為「南京的辛德勒」「他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被南京視為仁愛的典範」。
人民畫報社發表專題文章《約翰·拉貝:「東方的辛德勒」》評價他為「南京大屠殺中的洋菩薩」。文中還提到2009年在中國網友票選的「十大國際友人」中,拉貝名列第二位,僅次於白求恩。[3]
南京大學檔案館館長湯道鑾在接受拉貝和平獎時說道:「他是個好人,他知道人的尊嚴。」[4]
2015年1月5日楊惠群總領事出席悼念約翰·拉貝活動時評價他為「南京好人」,稱「他崇高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深受中國人民的敬佩」。[5]
個人作品
拉貝日記
《拉貝日記》,是約翰·拉貝(John H. D. Rabe)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記錄。時間跨度從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在寫作日記之外,拉貝還保存了80多張現場拍攝的照片,並對這些照片作了翔實說明。它的出版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被公認為是近年來發現的研究南京大屠殺事件數量最多、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史料。它所記述的,都是拉貝的親歷親見親聞,非常具體、細緻和真實,無人能否定其可信度。它是對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的血淚控訴,是對日本帝國主義所犯罪行的有力證詞。
1997年8月,在整整60年之後,時隔南京大屠殺一個甲子輪迴,《拉貝日記》中文版在南京得以公開出版,著名史學家胡繩撰寫了序言;當年底,在前駐華大使埃爾文·維克特(Erwin Wickert)的努力下,德意志出版社(DVA)出版了拉貝日記的德文版。(無論是德文版還是英文版、日文版,都是日記原文的部分節選,章節選擇略有不同,而中文版出版的則是日記全本。)
後世紀念
拉貝和平獎
2009年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創立拉貝和平獎表彰致力於促進中國與世界交流、增進相互了解的對華國際友人。
紀念機構
德國海德堡拉貝交流中心,在德國海德堡,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建立了一個旨在促進世界和平的小型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
半身青銅塑像,2005年8月,在德留學生及旅德華人為其捐獻了一尊小型半身青銅塑像。
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John Rabe and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Memorial Hall),又稱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地址在南京市原約翰·拉貝先生的故居(現南京大學校內)。旨在紀念和宣傳約翰·拉貝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表現出的人道主義精神和無私的人類之愛。
拉貝故居
1999年,南京市政部門變更道路拓寬計劃,以便使現屬南京大學的拉貝故居保存下來。2003年,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南京後建議西門子公司出資修葺拉貝故居。2005年底,西門子公司經過與南京大學協商,向南京提供225萬人民幣用於修繕故居。2006年10月31日,拉貝故居整修完畢向公眾開放,正式名稱為「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 和「拉貝和平與衝突化解研究交流中心」。「拉貝故居」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拉貝墓地
拉貝的墓碑,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保存。1997年因占地期限已到,柏林市政部門想清除位於西郊公墓的拉貝墓地,故其家人申請將墓碑送給中國南京保存。雖南京市多次向柏林市政府申請將墓地列為歷史名人墓地,進行長期保留,但德國柏林市政府一直未同意。2013年12月,拉貝墓園由南京市政府修繕完畢。南京市政府已支付了墓地四十年的租金。該墓地的編號及地址為:BWB 2.5/6,Friedhof der Ev. Kaiser-Wilhelm-Gedächtnis-Kirche,Fürstenbrunner Weg 69 - 79,14059 Berlin。GPS 地理數據:北緯 52.51815°;東經 13.41184°。
相關影片
參考文獻
- ↑ 約翰·拉貝生平. [2015-01-14].
- ↑ 「中國的辛德勒」約翰·拉貝逝世. [2015-01-14].
- ↑ [特別策劃]:約翰·拉貝:「東方的辛德勒」. [2015-01-07].
- ↑ 影片導演接受專訪:《拉貝日記》是個矛盾體. [2019-01-21].
- ↑ 楊惠群總領事出席悼念約翰•拉貝活動.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