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恆
拓跋恆,五代十國時期楚國的官員、學士。
初名元恆,後為了避楚景莊王之諱,改姓拓跋。
楚武穆王時任職學士兼僕射,衡陽王罷建國之製,降稱節度判官。文昭王馬希范開天策府,置十八學士,拓跋恆與廖匡圖、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天策府十八學士」。拓跋恆上書「殿下長深宮之中,藉已成之業,身不知稼穡之勞,耳不聞鼓鼙之音,馳騁遨遊,雕牆玉食。府庫盡矣,而浮費益甚;百姓困矣,而厚斂不息。今淮南為仇讎之國,番禺懷吞噬之志,荊渚日圖窺伺,溪洞待我姑息。諺曰:'足寒傷心,民怨傷國。'願罷輸米之令,誅周陟以謝郡縣,去不急之務,減興作之役。無令一旦禍敗,為四方所笑。」勸諫減輕賦稅,觸怒馬希范,終身不再召見。
目錄
北魏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的原因
拓跋宏就是北魏孝文帝,孝文帝的政績是比較出名的,漢化改革足以說明他是一個比較賢明和果斷的帝王,但是民族大融合之後我們很多人都比較好奇拓跋宏是哪個民族的?
北魏孝文帝是南北朝的第六個皇帝,是歷史上面比較出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是獻文帝的長子,在5歲的時候已經即位了,是比較年輕有為的皇帝。
在他執政的過程中是讓北魏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的,所以在政策上面是有着卓出的貢獻的。主要是在官員俸祿上面和土地方面以及在民族文化上面做出了很大的調整,對於之後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沒有漢化之前,拓跋宏是鮮卑族的,但是他確深知自己的民族和漢族之間的差距,我們應該學習漢族的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方式,所以漢化是必然趨勢。
所以之後孝文帝就開始了他的漢化改革了,把所有的鮮卑的姓氏直接改為漢族的姓氏,之後讓鮮卑族的人們學習漢語和文化,甚至連服裝也開始改變。
想要從根本上面進行漢化,最好的方法就是允許鮮卑族和漢族人們進行通婚,這樣就根本消除了兩者之間的矛盾。
所有的政策我們是可以看出孝文帝的魄力和果斷,也可以看出拓跋宏是哪個民族。後人在評論的時候認為孝文帝是一代的明君,對於中國的歷史和推進是有着很大的貢獻的。[1]
參考來源
- ↑ 北魏改革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的原因,歷史春秋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