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新月
《拜新月》是唐代詩人李端的一首五言絕句,被選入《李端詩集》。[1]
《拜新月》 | |
---|---|
這首詩描寫拜月,清新秀美,類樂府民歌,不循常人之思路,對月暢訴心靈,企求賜福,如願以償。
唐代婦女拜新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被稱作是一種幽美有趣、極富詩意的風俗,曾盛行於唐朝,並影響到後世。拜月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因月與人間婚姻愛戀有關,主管婚姻之神稱為「月老」,後來也用「月老」來簡稱媒人。古代婦女往往用拜月之俗來寄託內心的心愿或哀思。詩人李端不循常人之思路,對月暢訴心靈,企求賜福,如願以償,而有詩人獨特的構思,不妨可作為是表述:以動表拜月,以神訴衷情,含蓄讓人思。
目錄
作品原文
白話譯文
捲起低垂的簾兒,哦,一輪新月, 瑩瑩潔潔倚在窗外,
急急躡下台階,雙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庭院呦,悄然無人,獨自含羞含情,對着新月細語喃喃,
只有微微的寒風,不時地飄起,那盈盈纖柔的裙帶。
詞句注釋
⑴拜新月:唐教坊曲名。拜新月起源於遠古對月亮的崇拜,但在唐代才正式形成風俗。拜新月的時間是在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或中秋節之夜。古代婦女拜新月是為了祈求夫妻團圓、幸福長壽。拜,叩拜。
⑵開簾:撩開門帘。
⑶即:立即。
⑷細語:指少女對月喃喃細語,悄悄傾訴心裡的話。古代有月下老人主管人間婚姻的傳說。
作品鑑賞
前兩句寫閨中女子開簾見月,立刻下階便拜,寫出她的急切而微妙的心理。開簾一句,揣摩語氣,開簾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開簾一見新月,即便於階前隨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長期以來積有許多心事,許多言語,無可訴說之人,無奈而托之明月。以此無奈之情,正見其拜月之誠,因誠,固也無須興師動眾講究什麼拜月儀式。「便即」二字,於虛處傳神,為語氣、神態、感情之轉折處,自是欣賞全詩的關鍵所在:一以見人物的急切神態,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這兩句三個字特別傳神,「見」呈現了抒情主人公的驚喜與心田的忽然開朗,「下」是「見」後的自然動作,由心情使然,會讓人覺得是敏捷地走下台階,而神色開悅可喜。剛下台階神速下拜, 「拜」既體現了誠和信,又見到了內心的迫切。這兩句以三個動作來表情,也為下兩句作鋪墊。
後兩句刻畫她感情專注而又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嬌羞神態。「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態。少女內心隱秘,本不欲人聞,故於無人處,以細聲細語出之,詩人亦不聞也。其實,少女內心隱秘,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現只傳其含情低訴,只傳其心緒悠遠,詩情更醇,韻味更濃。庭院無人,臨風拜月,其虔誠之心,其真純之情,其可憐惜之態,令人神往。即其於凜冽寒風之中,發此內心隱秘之喃喃細語,已置讀者於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以隱約不清之細語,配以風中飄動之羅帶,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心,但人物內心之思緒蕩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後兩句嘔心吐血,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此詩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將人物一片虔誠純真之情烘托而出,讀之餘音裊裊,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表面看,似即寫作者之所見所聞,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線條勾勒輪廓:隱秘處仍歸隱秘,細節處只寫細節。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人物一片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體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名家點評
明·桂天祥《批點唐詩正聲》:末句無緊要,用之便佳絕佳絕。
明·郭雲《增訂評註唐詩正聲》:語語幽細。末句無緊要,自好。
明·高棅《唐詩正聲》:吳逸一評:樂府貴渾厚,此閨情中之幽細者。
明·陸時雍《唐詩鏡》:有古意。
明·唐汝詢《唐詩解》:心有所懷,故見月即拜,以情訴月,而人不聞,獨風吹裙帶耳。此《子夜歌》之遺聲也。
清·張惣《唐風懷》:季貞曰:含情言外,結得古樂府之妙。
明·黃生《唐詩摘鈔》:「北風」字老甚!風吹捃帶,有悄悄冥冥之意。此句要從旁人看出才有景,若直說出所語何事,便是鈍漢矣。畫家射虎,但作彎弓引滿之狀;洗硯圖,但畫清水滿池,而棄一硯於中,與此同一關捩。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對月訴情,人自不聞語也。近《子夜歌》。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便即」來得緊湊,「細語」又來得穩貼。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六朝樂府妙境,從太白《玉階怨》、《靜夜思》脫胎。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上三句寫照,心事已是傳神,但試思「細語人不聞」下如何下轉語?工詩者於此用離脫法,「北風吹裙帶」,此詩之魂,通首活現矣。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雋不落佻(末二句下)。
現代·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三四頗具風致,用意少而含意多也。
作者簡介
李端(約737年-約784年) ,字正已,趙州平棘(今河北省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唐代詩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仕途坎坷。晚唐詩人鄭谷《哭進士李洞二首》中說:"李端終薄宦,賈島得高名。"李端在長安時有兩件大事不容忽視,第一件是李端在郭曖和昇平公主府第宴席上擅場,另一件是李端進士及第並釋褐授校書郎。
李端"家廬岳"後,在永泰元年(765年)或稍前已來到長安。在長安期間,其詩名大噪。他憑藉出色的才華,得到駙馬郭曖以及昇平公主的青睞,和權貴名士交友酬唱,在宴集之時擅場。
此時李端的詩歌多為贈酬送別類,清新明麗的詩歌風格已見端倪。李端在眾多詩人之中,才思敏捷格外出眾,這個時期的詩歌都給人一種"立作即成"之感。當然這些詩歌因缺乏斟酌而難成佳篇,不過也有一些輕快淋漓之作。如《送魏廣下第歸揚州寧親》、《贈郭駙馬》等。
李端前後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但是大曆元年至三年兩次應試都不利。大曆三年失利之後,便走起了干謁之路。如詩歌《下第上薛侍郎》。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