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拜謁孔子墓(紅山飛雪)

​​ 拜謁孔子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拜謁孔子墓》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拜謁孔子墓

在一個黃葉飄飄的季節,我們一行數人,來到了孔子故里,來到了這偉大思想家的安息之地,拜謁我們的思想先驅。

孔子被安放在孔林裡面。那裡古樹參天遮天蔽日,有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巍峨的牌坊,長長的甬道,一個一個列班站立的石像,來來往往的遊人。這裡既透出古樸悠遠的氣息,又有着世間的熱鬧繁華。行走其間,於現實之中,卻生出許多的悠遠思緒來。

按照慣例,孔子的墓地是可以選擇「三孔」之中的孔廟的。選擇了孔林,是想讓這個思想家被更多的古樹環抱嗎?松柏是常青之樹,所以,我們看到從進門到孔子的墓地,到處都是森森古柏,參天古松。這麼多的參天古樹,在別處還真不多見。不知道是因為孔子綿長的思想還是因為曲阜肥沃的土壤,這些古樹歷經幾千年而愈發蒼鬱。或者,這些古樹是負有使命的。它們鬱鬱蒼蒼,是想隔絕那些世俗的塵埃,讓聖人的思想不被玷污;是想消解世間繁雜的虛幻,讓人的本性返璞歸真;也許,這些古樹就是緊緊簇擁着那顆靈魂,讓他靜靜安眠。

規模宏大的孔林,那麼多建築,那麼多碑文牌匾,還有樓閣牌坊,真正屬於孔子的,只是那麼一隅,一碑,一墓而已。就像孔子身負的許多盛名,真正跟隨他風餐露宿周遊列國的,也只有孔丘字仲尼而已。生前並不得志,身後的顯赫也只是留給後人的。而後面的人,仰慕、祭拜的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孔子了罷。

那麼多的人,千里迢迢而來,到這裡是看望孔子的,還是參觀孔林呢?

孔林里的遊人很多,但這一角落卻異常寂靜。

高大樹木在秋風中靜靜站立,蒼鬱、肅然。被秋霜點染了的樹葉無聲地從樹上脫落下來,悠悠的,在空中迴旋、飄遊。然後,悄無聲息地落在孔子的墓地和四周的荒草中,堆積在已經有些殘損的灰色方磚上,顯出秋天的蕭索來。環顧四周滿目荒涼,只有秋日的陽光照在那些金黃的落葉上,泛出溫暖的光澤。拜謁的人們,也從中獲得一絲的慰藉。

一座不起眼的土堆,土堆上長滿了萋萋荒草,荒草上落滿了枯黃的樹葉。如果不是土堆前那塊簡陋的石碑,石碑上那古樸的篆書,誰會在這裡駐足呢?誰能想到這裡安息着一顆偉大的靈魂呢?

滿懷無限景仰之情,風塵僕僕而來。穿過巍峨的牌坊,走過長長的甬道,在那些石人石獸穿越千年的目光中,在一片秋光樹影里,黃葉飄零如雪,卻面對着一抔黃土,滿眼萋萋荒草,我們這些前來拜謁的人,一時之間,還是有些不知所措。孔林、孔府、孔廟,在曲阜,在山東,乃至在全國,也是頗具影響的文化遺產啊。規模宏大,遊人如織,名動中外。所以如此,全在於一個人。可是,那個人卻在我們的眼前,一個那麼不起眼的地方,那麼一個簡陋的墓碑後面,安靜沉睡。一睡就是幾千年。我們這些慕名而來的讀書人,忽然有些想不明白了。看看外面那些帝王將相,即便是一個稍有些錢財的土豪,哪一個不是生前極盡奢華,死後又極盡哀榮。恨不得將墳墓變成宮殿,將墓穴變成銷金窟。即便不能永垂不朽,也幻想着讓那奢華萬古不絕。可是,這一層薄薄的黃土,就將一代聖人掩埋了。

在世人的眼裡,思想遠比不上錢財重要,還是思想永遠不需要靠財富來裝飾?

忽然就想到了列夫·托爾斯泰,想到了那篇《世間最美的墳墓》。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文中深情地寫道:「我在俄國所見到的景物再沒有列夫·托爾斯泰墓更宏偉,更感人的了。這將被後代懷着敬仰之情來朝拜的聖地,遠離塵囂,孤零零地躺在林陰里。順着一條羊腸小路信步走去,穿過林間空地和灌木叢,便到了墳墓前。這只是一個長方形的土堆而已,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蔭蔽......」

那麼我們眼前的這座墳墓呢?那個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思想家就靜靜地安臥在這裡,一個圓圓的近乎荒蕪的土堆。守護在身畔的是一塊細而高而又極其簡陋的墓碑,幾棵疏離的古木。與那些巨大石牌坊,碑亭相比較,這墓碑,真得很簡陋了。只有那幾棵古樹,才讓我們這些後人們,稍感安慰。一種古木精神,似乎也帶有聖賢氣息。

孔墓規模宏大,長長的神道,神道兩側林立着威武的石像,一座座巍峨的牌坊顯示出墓地非凡的氣度。可是,這一切確乎都與長眠於此的主人無關,屬於他自己的墳墓是如此簡單。他靜靜地安臥在墓地的一個角落裡,在那裡靜靜地安臥,在那裡靜靜思考。一如在諸侯割據,百家爭雄的春秋戰國時期,他選擇了泰山,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開壇講學,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靜靜地思索,思索着如何在一個被武力主宰的世界裡,叫思想的光輝映照烽火連天的長空。

一抔黃土掩埋了一具肉身,千年的時光卻無法湮沒儒家的思想光輝。長眠於這堆黃土裡面的人,生前顛沛流離,歷盡磨難,窮其一生終創立儒家學說。死後文化物質遺產惠及千秋萬代。雖然極其簡陋,孔墓也應是「世間最美的墳墓」。

原來,思想的光芒是無法掩蓋的。所以,用不着厚重與莊嚴。真理是可以穿越時空永遠長存的。所以,也用不着與巍峨和恢弘爭短長。托爾斯泰是這樣,我們的孔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更何況,列夫托爾斯泰對人類之貢獻,與孔子相比,有如土丘比之於泰山了。

十三陵裡面的帝王們,陵寢一個比一個規模宏大。可是,那些前去遊歷的人們,誰會在乎裡面躺着的是朱棣還是崇禎呢?還有誰會在綿延近百里的明十三陵前,去緬懷那些帝王們的豐功偉業呢?似乎,陵寢是否規模浩大,與身價有關,卻無關思想。想起了一首小詩:「焚書修陵築城牆,求神拜佛渡汪洋。始皇后人今何在?不及孔孟香火長。」

站在孔子墓前,聆聽秋風颯颯而過,歲月的落葉在時空的隧道中紛紛飄落,俯身拾起一片落葉,凝視葉片上那經緯脈絡,風霜浸染,深綠淺黃。或許,你會從那隱隱約約的脈絡中,讀到齊魯大地上那揚起的風塵覆蓋了崎嶇的山路,有一個奔走呼號的身影,在刀槍劍戟中闖關過隘;你會看到烽火硝煙瀰漫的城頭,有一雙焦慮的眼神,注視着城頭變換大王旗;你更會看到一身瘦骨,滿身疲憊,備受冷落的落魄之人,在簡陋的柴房奮筆疾書;你會看到一個不甘寂寞,不識時務的人,在諸侯割據,詭計盛行的時代不遺餘力地宣揚他那「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學說。那就是孔子,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一個安安靜靜在一抔黃土底下的人。

一個孜孜于思想學說的人,又如何能夠家財萬貫呢?一個積極倡導仁者愛人的儒家學者,又如何能夠躋身於廟堂之上,用一種學說去建功立業呢?自古儒冠多誤身。這樣說法,也許是從孔子始吧?生前沒有多大的光環環繞,死後極盡簡樸極盡安靜,似乎也說得過去。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會產生思想。思想是用來潛移默化的,一切招搖奢華,都是非理性。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高度繁榮的時期。那個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以卓越的才能和睿智創立了一個個偉大的思想體系,為我們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儒家學說」、「道家學說」、「墨家學說」、「法家學說」等等,其中對中國乃至人類影響最大的應屬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

為宣揚儒家學說,在諸侯林立,殺伐不止的年代倡導「仁愛」,其行唯孔子可為,其心唯蒼天可鑑。「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個思想家,為其理想而犧牲所有,付出一切而壯志難酬,古今中外大都如此。屈原是如此,孔子也是如此。在一個國家的權力操控在武力之手的時代,一個思想家,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到頭來只落得空負經天緯地之才而報國無門,望風嗟嘆。生前鬱鬱寡歡,到處碰壁,死後卻名揚天下萬人景仰,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和諷刺。

落葉仍在不停飄零,映着秋陽發出炫目的光,在空中飄飄灑灑,像從天宇間散落的思想碎片。墓碑的頂端靜臥着幾片金黃,已有些枯萎的樹葉。微風掠過,葉片在「刷刷」旋轉,似乎將歷史與現實銜接。似乎在告誡前來瞻仰的人們「朝聞道,夕死可矣」;告訴人們,思想,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對一個人的重要意義。

我們不必大興土木,用巍峨和莊嚴來彰顯一個人物的偉大;也不必焚書坑儒,用愚昧和無知來限制思想文化的傳播。人類要進步,要發展,離不開思想和智慧。智慧的結晶來源於樸素的思想,而思想是無法壓制的。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沒有自己的思想家,思想家就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就是一個民族的旗幟。郁達夫曾在《懷魯迅》一文中寫道:「沒有偉大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我們的民族從不缺少偉大人物,所缺少的是對待偉大人物的正確態度。

重視與愛戴,可以是一種深沉的樸素。

秋陽隱沒於大山的後面,燦爛的餘光卻更加強烈地映射到空中,一片溫馨的橘紅籠在孔墓和我們的身上。樹上那幾隻大鳥,也一身橘紅,像是秋天碩大的果實。

我們靜靜站在孔子墓前,像墓前的那塊墓碑,像墓地那幾棵蒼老的樹。

[1]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