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大朱雀
擬大朱雀 |
中文學名: 擬大朱雀 |
擬大朱雀[1](學名:Carpodacus rubicilloides):體長19厘米,是一種體型甚大而壯實的朱雀。嘴大,兩翼及尾長。繁殖期雄鳥的臉、額及下體深紅,頂冠及下體具白色縱紋;頸背及上背灰褐而具深色縱紋,僅略沾粉色;腰粉紅。雌鳥灰褐而密布縱紋。雄鳥與大朱雀的區別在整體紅色不如其濃,頸背及上背褐色較重且多縱紋。雌鳥的區別為頸背、背及腰具縱紋,且褐色較重。藏南亞種體型比指名亞種稍大。虹膜深褐色;嘴角質粉色;腳近灰色。
分布於塔什干、克什米爾、印度、錫金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目錄
形態特徵
雄鳥額、頭頂、枕、頭側、頰和耳覆羽輝深紅色具窄而尖的銀白色條紋或斑點,眼先和眼周鮮紅色無白色斑,頭頂後部、枕、後頸灰玫瑰紅色具暗褐色縱紋。背、肩和兩翅覆羽灰褐色具黑褐色縱紋,羽緣沾玫瑰紅色,腰玫瑰紅色。尾上覆羽灰褐色,羽緣白色尾暗褐色,羽緣淡皮黃色或黃白色。大覆羽和中覆羽暗褐色,羽緣灰褐色並沾玫瑰紅色,尤以羽緣較著。飛羽灰褐色,羽緣粉紅色或玫瑰皮黃色,次級飛羽羽緣色較淡而寬多為粉紅白色。頦、喉輝深紅色,各羽均具窄而短的銀白色條紋,其餘下體朱紅色亦具白色條紋,尤以胸和上腹部較明顯,往後紅色變淡,白紋亦逐漸不明顯和消失,肛周至尾下覆羽玫瑰紅白色。
雌鳥上體灰褐色或淡黃褐色具顯著的暗褐色縱紋,頭頂和頭側縱紋較細窄,兩翅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具窄的淡灰色或灰白色羽緣。尾褐色,最外側一對尾羽外翈具窄的白色羽緣,下體淡灰色沾褐或皮黃褐色、具顯著的黑色縱紋,腹部以下黑色縱紋逐漸減少,直到消失。
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嘴峰較暗,嘴基角黃色,腳暗褐色[2]。
生活習性
留鳥,懼生且隱秘。飛行迅速且多跳躍。常與其他朱雀混群。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呈小群。喜歡開闊的高原草甸、灌叢和草地及溪流和泉水邊灌叢草地,有時也進到林緣疏林和居民點附近的青稞地、菜園和房前屋後的紅柳上。
以植物種子為食,也吃植物葉芽、嫩葉、果實和農作物青稞和豆類等植物。
叫聲:鳴聲為緩慢而下降的tsee-tsee-soo-soo-soo聲。叫聲為響亮的twink,較輕柔的sip或憂鬱的dooid dooid[3]。
棲身環境
擬大朱雀是一種高山荒漠鳥類,棲息於樹線以上至雪線附近的高山和高原灌叢、草地、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有時甚至上到雪線以上。海拔高度夏季3800-4500米,最高到海拔5500米,冬季亦多在海拔2000米以上。
生長繁殖
繁殖期6-9月,最早在5月中下旬即開始成對和營巢,營巢在低矮的薔薇和其他灌木叢中及溪邊和農田地邊小柳樹上。巢呈杯狀,由細枝、枯草莖和枯草葉以及細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羊毛和獸毛。每窩產3-5枚卵,卵藍色,被有黑色或紫褐色斑點,有時還被有髮絲狀斑紋,卵呈闊卵圓形,大小為21.6-28.3毫米×16.0-18.7毫米。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 甘肅(西北、 南部), 青海(玉樹、祁連、大通、天峻、 治多、札多,、久治),四川(巴塘、石渠、白玉,雲南(麗江山脈),西藏(昌都西北部、獅泉河), 喜馬拉雅山脈。
國外分布: 塔什干、拉達克、克什米爾、錫金。
不常見留鳥,見於海拔3700~5150米的新疆西部和南部(lucifer)及西藏東部至中國中部(指名亞種)。越冬於四川南部及雲南北部(麗江)[4]。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名稱 | 命名者與年代 |
1 | 擬大朱雀藏南亞種 | Carpodacus rubicilloides lucifer | Meinertzhagen & A. Meinertzhagen, 1926 |
2 | 擬大朱雀指名亞種 | Carpodacus rubicilloides rubicilloides | Przewalski, 1876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