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拾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拾秋》中國當代作家董鳳琴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拾秋

拾秋,是童年的樂事。秋天一到,村莊寫滿了高興,一排排矮杆兒高粱漲紅了臉龐象列隊的關公,一排排高杆兒黏高粱搖曳着長長的葉子好似跳舞的美女,腰裡別着盒子槍的玉米林列隊護衛着村莊,大豆急眼了啪啪地從秧子上落在地上,地里埋的紅薯漲裂了地皮露出粉紅的肚皮,花生、胡蘿蔔都在催着地上的莖葉趕緊向主人報告,我們都熟了。

秋天的莊稼一熟,村裡的大人們就緊張地忙碌起來了,那時是以生產隊為組織單位,隊長到地里看哪塊地的莊稼先熟了,然後就給社員們分配活兒,高粱長長的葉子是餵生產隊裡牛馬的好飼料,女社員和大一點的孩子們就派到地里劈高粱葉子,風一吹嘩啦嘩啦響的高粱葉子,在詩人眼裡那是跳舞,在社員手裡那是勞作,穿上長袖衣褲的人們臉上、手上還是讓高粱葉子刮出好多道兒血印子,就是這樣,孩子們也會找樂子,趁大人們不注意,拔根兒穗頭乾癟的高粱杆兒放在嘴裡,一咬甜甜的汁液好舒坦啊。大人們到玉米地里掰下一個個飽滿的玉米棒子,留下了一排排「繳了械」的玉米杆,總有幾棵玉米疼苦着孩子們,它們腰裡還別着盒子槍啦,只是它們腰裡的盒子槍小了點,眼兒尖的孩子趕緊掰下它們,其他小夥伴兒就從她手裡搶,地里的大豆收割完了,留在地里可不只是一壟一壟的豆根兒,還有藏在鋪滿大豆葉子裡的大豆莢,孩子們沒有一個怕豆根兒扎手紮腳的,因為那黃澄澄的大豆在等着那,扒拉開豆葉子,小背筐里就一點點裝滿了大豆莢,幾個孩子動了心思,有的去找大塊的土坷垃,有的去抱一捧大豆葉子,最牛的是兜里揣着火柴的孩子,她好像是司令,指揮着孩子們先挖一個不深的小坑,小坑兩邊立好大土坷垃,坑裡填滿大豆葉子,這時的司令趴在地上刺啦一聲,小火苗兒就起來了,先是放豆莢,再放小玉米棒子,幾個孩子輪流趴在地上吹火,小臉黑黢黢、小手更黑得似木碳,裂開小嘴露出的一口小白牙可忙碌起來了,那香味直傳到今天我寫作的鍵盤上,以後的日子裡再也沒有嘗過那樣好吃的燒烤

在大人們收拾完的紅薯地、花生地里,孩子們和一個個埋在土裡的,大人們沒有請走的紅薯、花生捉開了迷藏,孩子們手拿着小三刺兒(一種有三個鐵棍兒的小農具)或用自製的小鐵耙子使勁地刨土,有的乾脆就用兩隻小手扒拉土坷垃,不一會兒,有人就從地里刨出來小紅薯,小紅薯剛一出土,那孩子就擦擦紅薯皮上的泥土咔擦咔嚓地咬起來,看着她嘴角兒流出的白汁液、聽着她嘴裡的咔嚓聲兒,別的小夥伴兒挖得更起勁兒了,要說紅薯是甜的,那從土裡刨出來的花生真香啊,花生雖小,但是成串兒地從地里請出來的,更有成就感,孩子們從地里拾回來的玉米、紅薯、花生給家裡增加了收入。

花甲之年的我們說起童年那些拾秋的趣事還是笑聲不斷。

花甲之年帶小孫娃,雖然生活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依然忘不了拾秋的樂趣,無論哪裡的秋天都是有收穫的,只是在這寸土寸金的都市裡沒有了紅薯、花生。公園裡的樹木到了秋天結滿了小紅果果,葉子黃了,小紅果果落滿一地,我帶着孫娃撿果果,孩子很有興趣蹲在地上不停地撿,兩隻小手攥滿了小紅果,奶奶遞給他一個塑料袋,不到三歲的孩子能一口氣撿半袋子。跨越半個世紀,一樣地拾秋,一樣地歡樂。

兒媳婦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當她戴上我送給的手串兒時好興奮啊「您這是咋做的」「猜猜看」我們娘倆兒逗上了燜子,看着她仔細瞧的認真勁兒,我笑了,這是用你兒子撿的紅果果做的,看看,奶奶的手藝不錯吧。 五十年前的拾秋更多是飽腹,五十年後的拾秋詩意了日子。[1]

作者簡介

董鳳琴,天津市散文研究會會員,出生在一個空氣里飄着棗花兒香的小村莊,16歲參軍入伍,喜愛寫作,有多篇散文獲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