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撒勒
拿撒勒,外文名:Nazareth,基督教聖經地名。
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1],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它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並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藉助耶穌基督[2],才能獲救。
目錄
簡介
羅馬帝國加利利省中一個村莊,是約瑟、馬利亞和耶穌的家鄉。耶穌在地上時,跟同母異父的弟弟和妹妹一起在這裡度過大半生。(路2:51,52;太13:54-56)拿撒勒是一個細小、偏僻的地方。無論在舊約、次經、兩約之間時期的猶太文獻,或約瑟夫的史記中,都沒有提及。這小鎮位於以斯德倫平原北面,坐落在利巴嫩山脈南部的石灰山中。她建于山上,占了山的三面。這位置形成了一個窩谷,氣候溫和,適合水果和野花的生長。拿撒勒附近有商旅和驛道經過,但小鎮本身並不在主要幹線之上。拿撒勒位於加利利海以西約15哩,東距地中海20哩,耶路撒冷在其南面70哩外。考古遺蹟顯示古城是在現址西面的山上,位置較高(參路4:29)。在基督的時代,拿撒勒及整個加利利省南部,都不是猶太人生活的主要範圍。因此,拿但業向腓力輕蔑地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
新約第一次提到拿撒勒時,說是馬利亞和約瑟的家鄉(路1:26-27)。耶穌在雙親的祖居伯利恆——約在拿撒勒以南80哩——出生,出生後不久,馬利亞和約瑟便帶着耶穌到埃及暫居,後又重新返回拿撒勒居住(太2:23;路2:39)。耶穌就在那裡成長(路2:39、40、51),後離開那裡,再到約但河受約翰的洗(可1:9)。約翰被捕之後,耶穌就遷往迦百農(太4:13)。雖然人常稱他為「拿撒勒人耶穌」(參可10:47;約18:5-7;徒2:22),但新約只記載耶穌後期曾一度探訪這城。那一次,耶穌在會堂講道,卻被同鄉的人拒絕,人們把耶穌拉到山崖,企圖把他推下去。(路4:16-30;參太13:54-58;可6:1-6)。耶穌的跟隨者也被嘲為「拿撒勒教黨」(徒24:5)。耶穌後來再次探訪拿撒勒。也許這時他的名望更大,所以拿撒勒人對他的態度友好了一些。雖然很多人由於耶穌是本地人而絆倒,但聖經沒有說這次拿撒勒人試圖殺死他。因為他們不信,耶穌在那裡所行的異能不太多。(太13:57,58)
評註家通常認為,耶穌所處時代的拿撒勒是個無足輕重的偏僻村莊。拿撒勒附近有貿易通道,但拿撒勒不在通道上。史學家約瑟夫提到拿撒勒附近的雅非亞是加利利全境最大的有防衛設施的村莊,卻沒有提到拿撒勒。人們由此推測,拿撒勒跟鄰村相比黯然失色,毫不起眼。支持他們這一論點的經文主要是拿但業所說的話。拿但業聽說耶穌來自拿撒勒後,就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約1:46)拿但業說這話或許只是想到,聖經預告彌賽亞會來自猶大的伯利恆,但拿撒勒城就在附近,而腓力竟然聲稱一個來自拿撒勒城的人就是應許的彌賽亞,實在難以置信。而許多人直接認為,這句話意味着拿撒勒被人藐視,連加利利人也瞧不起這城。(約21:2)
拿撒勒作為一個猶太城鎮一直存在,但到了君士坦丁(主後327卒)時代,卻成了基督徒朝聖者的聖地。約於主後600年,一所宏偉的禮拜堂建於拿撒勒。亞拉伯人和十字軍交替地控制這村落,直至1517年,拿撒勒落在土耳其人手中,他們就迫令所有基督徒離開。基督徒於1620年返回拿撒勒。在今天的以色列,拿撒勒成了一個重要的基督教中心。
參考文獻
- ↑ 宗教與文化,文檔之家
- ↑ 六、耶穌與現代基督教,中國台灣網,201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