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我的經版(林清玄)
作品欣賞
接住我的經版
從前有一位修行人,勤修觀音菩薩法門,欲以觀音菩薩的大悲無我,來證取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智空慧,但是他久修觀音,勤念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仍然未能了解空性。
一日,他刻成一片觀音六字大明經版,向觀音菩薩發願:「如我所修觀音,不久亦可證得文殊大智,則這塊版子擲到空中,請觀音菩薩接住我的經版,如果不能證到文殊的大智空性,則此版如常落下。」
發願完畢,他雙手捧着經版向上飛擲,說時遲那時快,文殊師利菩薩忽然明現上空,雙手接版,這位修行人當下立即得到空性。文殊菩薩在空中對他垂示說:「當知修悲修空,原是一事,觀音文殊,不是兩人,今後當同時修習,不可妄加分別。」
修行人聞之,感激涕零。
這個故事是陳健民老居士生前寫到「如何學習菩薩」時所說,他說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為之落淚,寫出來時亦悲淚不止。這故事非常動人,請觀音菩薩接住經版,結果是文殊菩薩來示現,可見不管修任何菩薩法,各菩薩都會來加持守護,而菩薩圓通自在,實在是凡夫所不可測。
在佛經里,我們常看到觀音表悲,文殊表智,普賢表行,地藏表願,其實只是說法的方便而已。陳健民上師說:「菩薩雖各有專長,然皆通智、悲、力之三德。由普賢可證文殊之智,由文殊亦可證普賢之德。……要常會通圓融,不可軒輊也。」「文殊雖彰智德,然並不放棄修悲,故其真實名義經曰:『在彼一切有情心,恆順一切有情意,充滿一切有情心,令諸有情心歡喜。』此種大悲,何遜於觀音耶?其所發大願,曾愛其仇,與觀音三十二應,又相差幾何?吾人學習菩薩特點,不可忽視其通德也。」「觀音菩薩雖為諸佛之大悲,然亦非不修空性,是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即是觀音所述修空之法,行深般若則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度一切苦厄,蓋能知空性,必能無的;已證無我,自然利他。空悲二事,如一物之兩面,不可軒輊其間也。能修大悲,必證大空,能助一切眾生成佛,則自己圓滿法身。」
從這些片段里,我們可以知道陳上師的見解多麼通透,他認為悲與智正是一切菩薩行的入處,他說:「菩薩為覺有情,又覺他有情。智慧能生出大悲,智悲為佛之兩足,故佛稱兩足尊。菩薩修智出生大悲,修悲出生大智。如水晶球從東智望西悲,玲瓏圓明;從西悲望東智,亦復如是。菩薩必先無我,然後可以利他。由無我生出空性,亦修智之大道。」這一段讀起來與佛經等無有異,值得我們用心體會。
陳健民上師的著作大致上都有非凡的風格,他的作品是與實證分不開的,他的中英文佛學著作多達百餘種,堪稱是近代的大宗師,正如他的弟子林鈺堂居士所說,他作品最大的特色在於「自然、詠道、悲心流露」。其殊勝處則有五點:「前後一貫、得佛印證、精闢切要、行解相應、智悲齊彰。」我雖然沒有讀過他全部作品,但從一些讀過的著作中已獲得不少法益,相信這些作品必可以如藏經一樣流傳,讓人知道末法時代也有偉大而有成就的修行者。
最近一期的《文殊》雜誌做了一個「追悼陳健民上師紀念特輯」,對他的生平和修行經過有詳細介紹,他的願力與修行讀來驚心動魄,這種只在古代高僧修行過程才有的驚人決心與毅力,卻示現在現代的在家居士身上。他的示現最動人之處,是在於使我們知道古書中偉大的修行不是神話,而是真有其人、實有其事,他以卓絕的一生證明了修行不是神話。
佛學研究者藍吉富居士在介紹他生平時,說到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後來竟能用英文寫一百多本佛學小冊,成為佛法西傳的重要推動者;他主修最具神通意味的密宗,但他並不輕易談論靈異境界;他也是典型的性情中人,講經講到感人處,往往當場泣下,老淚縱橫……藍先生說:「陳先生這種修行事例,對大部分半信半疑的現代佛教徒而言,其鼓舞作用是相當大的。至少可以讓我們相信古書所載的宗教境界並不是古人的憧憬與幻想,而是修行經驗的實錄。」「陳先生恐怕是有史以來的漢人中,對密宗理論與實踐,下過最深功夫的一位。」
確實如此,陳上師的修行贏得藏人的崇敬,稱之為「漢地的仁波切」(仁波切意即轉世的佛爺),不僅在實證方面,即使是就佛法系統的疏導、藏密教法的整理、藏漢佛教的溝通方面,他的貢獻也罕有其匹。
這位被認為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修證普賢王如來佛位」的大行者,圓寂荼毗後腦殼呈珊瑚、天藍、古銅、粉紅各色舍利,眼眶中有古銅色的舍利子。全身的骨頭形成五彩的舍利花,有雪白、粉紅、銀色、天藍、淺綠、珊瑚各色。他燒出來的舍利子還有金色、紫色、褐色,以及完全透明的水晶舍利,這是修行者對我們凡夫最慈悲的示現了。更重要的是他留下的作品,已由文殊出版社倡印全集,相信將能嘉惠無數的修行者。
陳上師生前曾發願「願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病入吾身」,這是多麼悲切的志願,他圓寂前曾對弟子說:「早去早來」,「吾心任運原無事,不取涅槃休立志。」使我們堅信他仍會再返人間道場,我們深心祈請,但願他能接住苦眾生拋擲到空中求度的經版,乘願再來,則菩薩大道,如是乎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