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掩埋場(Refuse landfill area)是採用填埋方法處置垃圾的場所。

掩埋場通常為遠離居住區地域,區域為寬闊場地或深坑,垃圾堆表面覆蓋土層。掩埋場位置的選擇應遵循防止污染的安全原則和經濟合理的原則並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區域環境規劃、城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及相關規劃。

目錄

概念

垃圾堆填區,又稱填埋場、填埋區和掩埋地等,是採用填埋方法處置垃圾的場所。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處理場或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也常簡稱為垃圾堆填區或填埋場。[1]

選址原則

垃圾堆填區位置的選擇和最終確定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必須以場地詳細調查、工程設計和費用研究、環境影響評價為基礎,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工程與水文地質、地質災害等條件對周圍環境、工程建設投資、運行成本和運輸費用的影響,經多方案比選後確定,遵循防止污染的安全原則和經濟合理的原則。

垃圾堆填區的選址總原則是:以合理的技術和經濟方案,儘量少的投資,達到理想的經濟效益。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垃圾堆填區選址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區域環境規劃、城市環境衛生專業規劃及相關規劃。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①可得到的土地面積

在選擇垃圾堆填區場址時,要有足夠的土地面積,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特殊情況不應低於8年,填埋庫區每平方米應填埋10m3以上垃圾。填埋時間越短,單位廢物處置費用越高。所需面積是固體廢物產生率、壓實密度和廢物填埋厚度的函數。填埋場地的容量應根據當地的發展規劃,留有發展餘地。

垃圾堆填區的實際占地面積確定之後,還要考慮場地周圍土地的使用狀況,要注意保留適當的緩衝區,並根據有關標準確定場地的邊界。

垃圾堆填區與周圍敏感目標的衛生防護距離,應考慮滲濾液、大氣污染物(含惡臭物質)、滋養動物(蚊、蠅、鳥類等)等因素的影響,綜合評價其對周圍環境、居住人群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確定垃圾堆填區與常住居民居住場所、地表水域高速公路交通主幹道(國道或省道)、鐵路、飛機場、軍事基地等敏感目標之間合理的位置關係以及合理的衛生防護距離。具體的環境防護距離應根據批覆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結論確定。

②交通與運輸距離

垃圾堆填區與公路的距離不宜太近,以便於實施衛生防護,也不宜太遠,以便於布置與垃圾堆填區的連通道路。

運輸距離是選擇垃圾堆填區位置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對管理系統的設計和運行有重要影響。短距離運輸是理想的規劃方案,但還應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如廢物中轉站的地點、當地的交通狀況、往返垃圾堆填區的線路情況、城市發展布局等因素。垃圾堆填區選址通常由環境因素決定,故長距離運輸已為常見。

③土壤狀況和地形

每日填埋結束後需用土(或代用覆蓋物)覆蓋垃圾,然後壓實。一般的覆土厚度為15~30cm,中間覆土厚度為30~50cm,最終覆土厚度為60~100cm,垃圾堆填區的覆土量一般為填埋庫區容積的10%~15%,壩體、防滲以及滲濾液收集工程也需要大量土石料,所以必須獲取土壤數量和特性資料(包括結構、滲透性和陽離子交換容量),應儘量就地取材,節省投資。

場地地形地貌決定了地表水,往往也決定了地下水的流向和流速,地形將會影響填埋場結構布局、填埋作業方式和設備配置。場地地形的坡度應有利於垃圾堆填區施工和其他配套建築設施的布置。一個與較陡斜坡相連的水平場地,會聚集大量地表徑流和潛層水流,應考慮其地表水導流系統和防滲層的必要性及類型。

④氣候條件

評價可選場址時,必須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如冬天結冰嚴重,不能開挖土方時,須有相當數量的覆蓋土壤貯備,冬天還會影響進出垃圾堆填區的道路條件。為了防止紙、塑料等輕質廢物颳起飛揚,場地還需設置防風屏障,其形式和用材取決於風力與風向。應把垃圾堆填區布置在城市夏季主導風的下風向;潮濕氣候可能要求必須分區使用垃圾堆填區。

⑤地表水水文

場區地表水水文條件將決定垃圾堆填區排水溝和防洪溝的設計和建設;所選場地必須在50年(危險廢物安全填埋場為100年)一遇地表水域洪水標高泛濫區或歷史最大洪泛區之外;應在可預見的未來建設水庫或人工蓄水淹沒和保護區之外。

⑥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

擬建場地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是評價填埋場對環境影響的重要因素,以確保垃圾堆填區產生的填埋氣和滲濾液不會污染地下水、地表水及環境空氣。場址應選在滲透性弱的鬆散岩層或堅硬岩層的基礎上,天然地層的滲透性係數不應大於1.0×10-8m/s,並具有一定的厚度,對有害物質的遷移、擴散有一定的阻滯能力;場地基礎岩性最好為黏性土、砂質黏土以及頁岩、黏土岩或緻密的火成岩。填埋場場址宜是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了解場地地下水的類型、埋藏條件、流向、動態變化情況及與鄰近地表水體的關係,鄰近水源地的分布及保護要求。填埋場應建於地下水位之上,儘量在該區域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地區,確保垃圾堆填區運行對地下水的安全。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填埋場,既能降低環境污染,又能減少工程建設投資。

選址應避開下列區域:破壞性地震及活動構造區;活動中的坍塌、滑坡和隆起地帶;活動中的斷裂帶;石灰岩溶洞發育帶;廢棄礦區的活動塌陷區;活動沙丘區;海嘯及涌浪影響區;濕地;尚未穩定的沖積扇及沖溝地區;泥炭以及其他可能危及填埋場安全的區域。

⑦當地社會、法律和環境條件

垃圾堆填區附近的居民和企業對填埋作業極其敏感,垃圾堆填區運行時必須嚴格控制噪聲、臭味、揚塵、廢紙和塑料薄膜及病菌等。可利用樹木、灌木、圍牆或藉助自然地形將填埋場與周圍公眾活動場所隔開,或在填埋場下風方向架設固定式或移動式鐵絲欄網,或在其上風方向建擋風土堤;在填埋場邊界設防火隔離帶;經營者應對公眾的抱怨給予及時的反應和同情。

分類

按工程建設和運行的環保措施,垃圾堆填區可分為堆放堆填區、簡易堆填區和衛生堆填區;按垃圾堆填區的構造,垃圾堆填區可分為自然衰減型填埋區、封閉型填埋區(全封閉型填埋區和半封閉型填埋區);按垃圾堆填區的地質,垃圾堆填區可分為包容性堆填區、衰減性堆填區、快速遷移堆填區;按堆填區的地形,堆填區可分為平原型堆填區、山谷型堆填區、坡地型堆填區、灘涂型堆填區;按堆填區的反應機制,堆填區可分為好氧堆填區、厭氧堆填區、准好氧堆填區。[1]

選址程序

垃圾堆填區選址應按下列順序進行:

①場址初選

在全面調查與分析的基礎上,初定3個或3個以上候選場址。

②場址推薦

通過對候選場址進行踏勘,對場地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植被、地表水水文、氣象、供電、給排水、覆蓋土源、交通運輸及場址周圍人群居住情況等進行對比分析,並徵求當地政府和公眾意見,推薦2個或2個以上預選場址。

③場址確定

對預選場址方案進行技術、經濟、社會及環境比較,推薦擬定場址。對擬定場址進行地形測量、詳細勘察和初步工藝方案設計,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選址報告或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審查確定場址。[2]

管理措施

在對垃圾堆填區實行有效管理時,應首先對填埋場內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要採取有效措施。

⑴城市垃圾填埋的主要環境問題。城市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鹼性有機污染物,並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是有機物、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三位一體的污染源。在土地填埋處置中的主要環境問題有:

①垃圾堆填區的氣體中通常含有高濃度的甲烷氣體和低濃度的臭味氣體,如硫化氫等,可能攜帶有微量濃度的致癌有機化合物。垃圾堆填區氣體的無控制擴散遷移會使這些氣體擴散到遠離垃圾堆填區的地方,產生臭味、影響健康和環境問題,並出現潛在的爆炸危險。

②滲濾液是一種成分複雜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其pH值在4~9之間,COD在2000~62000mg/L的範圍內,BOD5從60mg/L到45000mg/L,重金屬濃度和市政污水中重金屬濃度基本一致。滲濾液的無控釋放會導致垃圾堆填區附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③對垃圾堆填區的管理不善會產生衛生方面的問題,導致疾病傳播。

⑵填埋場內存在的反應。放置在衛生填埋場內的有機固體廢物,會經歷一系列同時發生且相互有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變化。

生物反應是導致城市固體廢物中的有機物產生氣體和滲濾液的重要原因。生化分解通常在好氧條件下持續一個較短時期後,初始存在於廢物中的氧就消耗了,此後分解就變成厭氧分解反應,且有機物質被轉化為二氧化碳、甲烷和微量的氮氣和硫化氫氣體。

垃圾堆填區內發生的重要化學反應包括:填埋物料、廢物生物轉化產物的溶解及懸浮;化合物、水揮發或蒸發到垃圾堆填區氣體之中;填埋廢物、覆蓋層材料對揮發及非揮發有機物質的吸附;有機化合物的水解或分解;重金屬及其鹽類的氧化還原;城市垃圾及其生物轉化產品的溶解,使滲濾液中污染物濃度特別高;以及有機物與黏土襯層的反應,導致襯層材料的結構破壞、滲透性增大。

垃圾堆填區內發生的重要物理反應有:垃圾堆填區氣體在垃圾堆填區內的擴散遷移及釋放進入周圍的環境以及由於填埋廢物的膠體化和分解物所引起的沉澱。在垃圾堆填區管理中,填埋場氣體的遷移擴散和釋放過程特別重要。

根據以上垃圾填埋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現象,對垃圾堆填區應做的管理措施如下:

①易燃、易爆、有劇毒、強腐蝕性的廢渣預處理後方可堆埋,如含水率>90%的廢液不准堆埋;d>0.5m的須破碎後堆埋,d<0.1mm的物質包裝後堆埋;②生活垃圾、建築垃圾等不含有毒有害污染物質的廢物不得送入垃圾堆填區;③兩種和兩種以上的廢物混合時應當是相容的,不會發生反應、燃燒、爆炸或放出有害氣體;④根據廢渣性質和管理要求,應分類堆放;⑤選擇由下至上,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填埋,以減少廢物暴露時間和浸出液;⑥分層填埋,每填埋500~600mm廢渣時,上部覆蓋100mm的土,然後壓實,再繼續填埋500~600mm廢渣,再覆土100mm,如此重複填埋。到最後一層廢渣時,上覆土300mm即可壓實封場;⑦封場後在覆蓋層上鋪150mm厚的表層土,並進行綠化;⑧制訂嚴格的管理制度,及時繪出廢渣等高線平面圖,分區圖及廢渣剖面圖,以存檔備查;⑨制訂完整的堆埋操作計劃,制定操作規程、記錄、監測程序、事故的處理和安全措施等規章制度;⑩除管理及工作人員值班室外,不准設置生活福利設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