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古代人怎麼吃火鍋?
火鍋 |
中文名:火鍋 英文名:Hot Pot 主要食材:肉類,蛋類製品,蔬菜類, 豆製品,菌菇類,粉麵條,骨類,肉油 分 類:銅鍋涮肉,鴛鴦火鍋,麻辣火鍋, 潮汕牛肉鍋,清湯火鍋,酸湯火鍋 ,羊肉火鍋,豬腳火鍋 口 味:清淡 麻辣 酸爽 鮮甜 菜 系:種類繁多 尚無定論 季 節:四季美食 |
火鍋(英語:Hot Pot),古稱「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是一種老少皆宜的食物。。
火鍋一般是指以鍋為器具,以熱源燒鍋,以水或湯燒開來涮煮各類食物的烹調方式,同時亦可指這種烹調方式所用的鍋具。其特色為邊煮邊吃,或是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湯物合一。世界各地均有類似的料理,但主要在東亞地方特別盛行。火鍋現吃現燙,辣鹹鮮,油而不膩,解鬱除濕,適於山川之氣候,今發展為鴛鴦鍋,麻辣、清淡各別,各取所需,根據個人的喜歡加不同的湯料、食物,老少鹹宜,至冬之佳品。
目錄
最初的來源
戰國時期就起火尋開心
火鍋這種吃食方式最早能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候人們「擊鐘列鼎」而食,這是一種祭祀方式,人們圍在鼎的周邊,將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然後分食。鼎分上下兩層,上層盛放食物,下層託盤燒炭火。
炭火?那時候就有木炭了?沒錯,2783年前老祖宗們就開始製作木炭了,每到秋季他們會在山裡挖洞(建窯)製造木炭。
《周禮·月令》記載:「季秋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 《周禮》的作者和成書年代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我們也只能從傳世的斷章中暌違一二:戰國時期木炭製作技術已經成熟,人們用木炭取暖、煉丹、冶銅器,當然,還用來「恰火鍋」~
西漢時期的精緻火鍋
如果「鼎」是最初的火鍋這一說法太過「奔放」,那麼西漢廢帝海昏侯劉賀用的火鍋堪稱精緻,絲毫不亞於今天的銅火鍋。
2011年我國考古人員在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發掘海昏侯墓時,發現了一件青銅火鍋,這個火鍋有三足,上端是一個肚大口小的容器,便於蓋上蓋子,下端連接著一個炭盤,鍋內有使用過的跡象,甚至還有板栗等殘留物。
不得不說,海昏侯劉賀絕對是一個喜歡吃火鍋的人。
鴛鴦鍋出現
時光走到三國南北朝時期,鴛鴦鍋出現了,他們使用鴛鴦鍋的理由和現今的我們大致相同,因為彼時辣椒已被張騫帶回中原,並且開花結果,人們用來烹製食物調味。
北齊文學家、史學家魏收在《魏書》裡記載說,魏文帝曹丕使用「五熟釜」,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的銅鍋,每個格裡湯汁口味也不盡相同,這和今天我們的「鴛鴦鍋」異曲同工,甚至達到了「九宮格」火鍋的高度。
曹丕顯然很得意這個「五熟釜」,不僅賜給大臣們使用,還把吃火鍋這件事寫進了《三國志》。
古代人都涮些什麼菜?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有疑問,古人吃火鍋,他們都吃些什麼食物?
根據不同史料相互佐證,南北朝以前,古人除了食用各種畜肉、禽肉外,還有大量的「菘」(即白菜。戰國時期已有栽培,得名於漢代)和各種野菜。
除白菜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時令蔬菜,那時候人們為了能在冬天吃到它們,就把它們脫水曬乾製成乾菜保存。
當然,還有水產品魚類、黃鱔、螃蟹、甲魚等——他們的食物豐富程度貌似直追今天的我們。
自從有了火鍋,這種吃食方式大概都沒有斷代過。
唐代時期,火鍋逐漸走入民間,人們在秋冬季節圍爐而坐,吃著火鍋唱著歌,當然也吟詩作對。
比如詩人白居易,當時他居住在洛陽城一間茅草屋裡,一個冬日的傍晚,他邀請一個叫劉十九的好友來敘話,他說「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意思是新釀的米酒還沒過濾,有小螞蟻一樣的泡沫,還有小火爐可以涮鍋,咱們喝一杯如何?
宋朝以後,火鍋更是風靡朝野上下,無論皇室貴族還是山野草民,冬天吃火鍋儼然就是家常便飯,食物的種類當然也更加豐富。
到了清朝,火鍋君可謂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據清宮禦膳房的膳單記載,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到九月十六日,僅1個月,乾隆皇帝就吃了27種火鍋共計60多次,可以說是每頓都離不開火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這位網紅皇帝大約吃了200多頓火鍋……聽說他還舉辦了一場550桌的火鍋宴……
時至今日,火鍋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烹食方式,尤其是冬季,倘若不吃上一頓麻辣鮮香的火鍋,這個冬天就索然無味,湯底口味與食材蘸料自然也是今非昔比。[1]
古代火鍋和現代火鍋圖集
熱點視頻
參考來源
- ↑ 揭秘 | 古代人怎麼吃火鍋?, 科技網,201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