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张大千美学之魅
张大千 |
中文名:张大千 外文名:Chang Dai-Chien 别名:大千居士、下里港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99年5月10日 逝世日期:1983年4月2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京都公平学校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山水画大家、国画大师 与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泼墨画家 |
张大千(1899-1983)和[[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一样,都是绕不开的大师,这些艺术大师性情、才情和命运各不相同,但是共同构成了一部瑰丽灿烂的艺术史。今年是张大千诞辰120周年,研读传记《借古开今:张大千的艺术之旅》,无疑能够深刻领略一代绘画大师的美学之魅。
这本传记特别值得推荐之处是,作者冯幼衡教授于1976-1983年期间,担任张大千的英文秘书,多年和张大千零距离接触,对他的生活经历、绘画风格及艺术主张可谓了然于胸。冯幼衡曾就读台湾大学外文系,并且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考古系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台湾艺术大学书画系教授。冯幼衡的文笔细腻洗练,对张大千的人格特征点评恰到好处,对其艺术风格及成就的评论客观理性。
传记分为三个部分:张大千的崛起与时代、张大千的青山绿水、张大千的人物画。毋庸置疑,张大千是中国绘画史上公认的“全能大师”,而尤以山水画为人津津乐道。概而言之,张大千的山水画创作也分为三个时期。
目录
临摹学习期
他临摹水平极高,特别是临摹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很多大收藏家、鉴赏家都难以辨认真伪。38岁前后,张大千在掌握唐宋绘画名家的笔墨之外,又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精神,先后游历了黄山、华山和峨眉山,以造化为师,逐渐形成了利落、灵秀、峻峭、爽利的山水画风格,运笔劲健、灵秀,有现代艺术的气象。
山水画风格成熟期
从1940年赴敦煌到1957年,张大千深受敦煌壁画的影响,除在皴法、设色上仍然有石涛的影子外,他在创作手法上逐渐出现较多的自家面目,用笔圆润、简洁,设色明快、清丽,变厚密蓬勃之风为灵动疏朗之格。并且一改明清文人画之弊,创作了大量写生作品,别有自然情趣。
山水画创作巅峰期
1957年的张大千由于患上眼疾,画风趋向写意。此时的他,着重探索山水画的创新问题,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画风,在集传统之大成之后,走向绘画创新巅峰阶段。纵观这个阶段张大千的山水画,其构图新颖,大气磅礴,不拘一格。在墨色的运用上,他以设色居多,往往多是工笔重彩,大红大绿,泥金铺底,灿烂夺目,与一般文人画崇尚淡雅之风分道扬镳。
张大千的山水画创作成就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而他的系列中国人物画,也极具有创造性。他的人物画多以传统人物画法为基础,同时吸收现代美学思想,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早年,他乐于画古代仕女,其人物造型削肩清瘦,弱不禁风,有病态之美。但是中年后他画的仕女图,大量吸取了唐人的造型、赋色的优点,总体上圆润俊美、体态丰腴,设色浓丽,笔法严谨,线条流畅,给人健康的美感。
传记书名中的“借古开今”,恰当地表达了张大千的艺术见解。中国绘画讲究传承古人,作品中要有古意,临摹是必经通道。但是画家是有思想的人,在技法上到达一定层次之后,必然开拓创新。张大千在传承古人绘画传统的同时,吸纳的艺术表现方式,使其悄无声息地融入中国绘画语言之中。当前中国绘画界,一些年轻的画家也热衷于创新,但是其传统的笔墨功夫令人担忧。张大千曾经说过:“作画要怎样才得精通?先要着手临摹,观审名作。不论古今,眼现手临。”绘画和其他专业一样,基础越厚实,后期的创作就越有底气。这个简单的道理悟得越深,艺术之路就能走得更远。[1]
热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