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成祖朱棣創建內閣的真實目的
朱棣 |
揭秘明成祖朱棣創建內閣的真實目的公元1402年,對大明王朝來說,是個極其特殊的年份,因為政權合法性的紛爭,出現了年號上的混亂。朱允炆之建文政權稱這一年為「建文四年」,而造反的朱棣政治集團後來居上,否認建文政權合法性,稱這一年為「洪武三十五」,次年改年號為永樂,藉以表示永樂大帝朱棣才是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合法繼承人。[1]
這一年更值得記住的一件事,是持解縉起草《登基詔》上位的朱棣,搞了個史無前例的創舉。此舉意義非凡,可謂對朱棣老爹朱元璋廢相引發的歷史之問遙相呼應。
這是什麼史無前例創舉呢?
那就是成立內閣,設大學士及首輔之位。
我們知道,朱元璋是在洪武十三年誅殺胡黨廢的相。到了此時大明王朝,已經取消中書省廢除丞相十二年了。朱元璋在頒布廢相令時,曾留下一句話:「以後嗣君,勿得議置丞相,臣下此請者,置之重典。」這就是等於告誡子孫,丞相制度永遠不可在本朝復活。太祖遺訓,不得違反。
然而,這四兒朱棣卻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僅打掉了老父親的指定接班人,而且還要變通大明王朝的政治結構。
於是,內閣和大學士首輔便一併誕生了。
內閣,大學士,首輔。這是個什麼樣的機構、怎樣的官呢?
大學士之職,是中國自唐朝就有的官職,是皇帝的高級秘書。而內閣和首輔則是明朝的發明。這是明成祖朱棣的傑作。
朱棣是出於什麼考慮發明了內閣呢?
這話還得理到朱元璋廢相之初。朱棣老爹朱元璋將左相胡惟庸連同中國丞相制度一起廢掉後,明王朝再無丞相和皇帝爭權奪利,但也沒人為皇帝分憂。成為永樂帝的朱棣,對大侄子的建文新政不感興趣,但與父親洪武政治卻心有靈犀。上台之後,他的首要任務是恢復已被大侄子廢棄的父親制度。同時,為了顯示自己更上一層樓,也為了自己所用,他也要在繼承老爹之制的基礎上,搞些新政。
組建內閣就是永樂新政的一項主要內容。
我們知道,朱元璋廢相之後的一個大弊端,是阻斷了皇帝和官員之間的聯繫橋樑,而朱棣搞內閣,就彌補了1380年取消外廷中書省後所引起的結構上缺點。內閣變成了永樂特色的官僚政制主宰,系文官政府中的主要執行機構。
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宣布正式成立內閣。這個詞我們現代人聽了可能還挺耳熟,因為內閣在現代一些議會制國家依然盛行,比如日本,他們的總理就叫「內閣首相」。朱棣可謂內閣始祖,但是,請大家注意,朱棣發明的內閣,和現代的內閣,叫法一樣性質卻完全不同。現代內閣是一個分權機構,君主是虛君,實權在內閣,而朱棣版的內閣不是分權機構,而是為皇帝分憂機構,相當於皇家秘書機構,說白了,那些內閣大臣,不是與皇帝分權的,而是與皇帝分活的。
簡單解釋,就是皇帝朱棣在宮裡辦公,需要人打下手,於是就招幾個文臣進宮,這些人的辦公地點主要集中在四殿兩閣,即中極殿、建極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此外,還為預備皇帝太子宮設置兩坊:左春坊、右春坊,這些地方都屬於內廷,所以這些人就稱為內閣學士或內閣大學士。
在明朝,內閣學士的官階只五品,且始終如此,永樂時期的內閣屬於初級階段,內閣學士更算不上高官,只是中級官員配置,他們上朝,要排在二品尚書後面。可見,永樂帝朱棣給內閣學士的定位,就是中等品級的皇家顧問秘書。
史料記載,朱棣帝即位後不久就着手組織新的內閣。他任命七位才子到翰林院的高級崗位上來,然後讓這七人擔任國家事務的主要顧問。他們分別是:解縉、黃淮、胡儼、胡廣、楊榮、楊士奇和金幼孜。
這些人的特點是「三化」,一是年輕化,二是知識化,三是幹練化。
他們都來自中國南方和東南方,都因優異的文學才能和行政經驗才入選。 儘管他們幾乎都在建文朝服務過,但卻沒有大儒方孝孺的那般道義負擔,說透了,此七人的自我定位,大多像現代公務員。公務員嘛,干好自己的活,不摻和政治家的事。
隨着內閣這個新機構產生的,還有一個全新職位:首輔。這個職位,後來被演稱「宰輔」「宰相」,甚至與現代的首相通假起來,其實,遠不是一回事。明朝的首輔,權力比宰相丞相小得多,更不能與今日首相同日而語。今日首相,在議會制國家裡,就是國家實際最高領導人,這樣地位大明首輔想想都是死罪。明朝首輔大學士本身官級並不高,始終只定在五品,而到了明朝中後期,這些內閣首輔是兼任了尚書職位後,才排在朝臣之首的。
以上就是朱棣發明的內閣及首輔情況。
這和解縉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大了。
雖然首輔權力有限,不是決策者,但卻是離皇帝最近的人,可以做皇帝決策的重要參謀,所以一般都要由皇帝最信任的文人擔任。
公元1402年八月,朱棣登基僅一個月後,即宣布成立內閣。他先用翰林學士黃淮幹了五個月臨時首輔,五個月後,一切妥當,當年11月,便授解縉為右春坊大學士,出任首屆內閣正式首輔,受賜五品官服。
解縉由此成為大明乃至中國歷史承上啟下式人物。胡惟庸是中國最後一個丞相,而他,是中國首屆內閣首輔、即開山首輔。
當然,當時最現實的不是這個意義,而是由此解縉成為皇帝最寵信的大臣。
歷經洪武之貶、建文流放,解縉峰迴路轉,梅花三弄,又成了皇帝寵臣,風光重現。但有同僚對才子不服,對同僚的羨慕嫉妒恨,才子不以為然,接下來,他要為朱棣打幾場漂亮仗,證明自己並非浪得虛名
解縉要用作品為自己正名,而朱棣也正需要一些大作出籠。成為永樂帝的朱棣,處心積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千方百計在正史上證明,自己皇位來源的合法性。讓誰來完成這個「偽大」使命呢?非此人不行。
他就是重新回到大明第一筆桿子之位的解縉。於是,朱棣召喚解縉,耳提面命,再次委以重任。
永樂元年,殺掉葉惠仲、朱棣令李景隆、茹常為監修的同時,任命右春坊大學、內閣首輔解縉為《太祖實錄》總裁,再次啟動重修工程。
什麼是「總裁」?這個「總裁」和現在企業老總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相當於現在的總編輯,史志辦編採一把手,有稿件終審權,想改誰稿就改誰稿,說撤稿就撤稿。
受到皇帝召喚的解才子當仁不讓。登上首輔之位後的他躊躇滿志,為了報答皇恩、也為了給自己正名、不是光會寫馬屁詩和矯詔的佞臣,於是他以《太祖實錄》開道,一連幹了四件大事,或者說,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四部作品。
哪四件作品呢?
首先,第一件作品的主題是:血統論。
解縉要為永樂大帝證明,他媽是他媽。
這是怎麼回事呢?有的讀者可能會問,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四子嘛,他還用開證明,證明自己的血統、他媽是他媽嗎?
這個您有所不知。朱棣是朱元璋的親兒子,這沒有錯,朱元璋是朱棣的親爹,這也不用證明。但是,誰是朱棣的親媽,這可需要考證了。
可以說,沒篡位前的朱棣,就已經為了這件事煩了半輩子了。朱棣自認為,自己是父親的原配馬皇后所生,馬皇后就是她親媽。但宮中和民間卻一直有個撲朔迷離的另一種說法,說朱棣是朱元璋和元朝一位妃子所生,保不齊有蒙古人血統。我們今天看朱棣的畫像,高大威猛、連毛鬍子等等,還真有些遊牧民族人的狀態。但朱棣公開場合死活不承認自己有胡人血統。一個胡人,根不紅苗不正,怎麼能做大明王朝的正統皇子?這可要了朱棣的章程了,成為他心中永久的痛。
而今,成為九五之尊的他,必須要解決,也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了,他殺秉筆直書的史官,任命解縉擔任《太祖實錄》總裁,目的就是按照自己意志進行包括嫡出身世在內的歷史消毒工程。解總裁上任之後,對永樂大帝的小九九心領神會,下令對《太祖實錄》進行細心整理修改,在這個過程中,他發揮了頂級神功——「龍爪手」編撰水平。為朱棣「撥亂反正」「找回了生母」。
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史·成祖本紀》,關於朱棣及其生母是這樣記載的「……太祖第四子也……母孝慈高皇后」。也就是說,他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就是朱元璋的元配馬皇后。
這就是經過才子整理修理過的《太祖實錄》轉化明朝正史的「成果」。
但真實的情況又如何呢?
沒有人證,又不能化驗DNA,確實不好斷言。但是,有一個物件的佐證,可以管窺一斑。現代南京城,有一座著名的明朝遺蹟:大報恩寺。傳說就是朱棣為其生母元妃所建。當時南京是大明都城,朱棣大興土木之後,留下了這座寶剎。這座寺廟大門內有一座正殿,平日大殿的門緊閉,百姓不能隨便進去,所以也都不知道裡面到底供奉着什麼。自朱棣當皇帝後明朝二百多年間,外人從無知曉。直到清軍入關明朝滅亡,它的神秘面紗才被揭開。這座大殿被人打開,一看,裡面供奉的是蒙古女人牌位。朱棣修大報恩寺,原來是想報生母元妃的生育之恩。朱棣雖然對生母心存感激,但從不公開認生母,因為在他的眼裡,權力大於親情。為了權力合法性,必須把生母深埋地下,不願公開祭拜。
對於這段傳說,不可全信,但也不可全盤否定,總之耐人尋味,值得推敲。
解縉當然了解皇帝的心思,所以妙筆生花,把「皇帝他媽是皇后」這件事,在正史上做足了。
這是解縉的第一件主題作品,血統論。接下來,還有第二件作品,它的名字應該叫:正義論。
人人都知道,朱棣這個皇位從大侄子屁股底下搶過來的,大搖大擺做到大侄子的寶座上,從道義上來說,這個叔叔說得過去嗎?
我們都知道,從朱棣他爹朱元璋開始,皇帝頒發聖旨,開頭都要加上一個紅帽: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說明自己當皇帝是天命。那麼,朱棣有當皇帝的命嗎?他當皇帝,從道義上講,站得住腳嗎?
解總裁曰:朱棣當皇帝是天命,因為他代表正義。
為了證明朱棣的正義,解總裁首先對《太祖實錄》進行了恰到好處的增刪。增了朱棣的「帝王之氣」,刪了四年對中央政府的種種不法行為。
為了證明朱棣的正義,解縉還要反證朱棣的敵人:大侄子建文帝的邪惡。在解才子筆下,建文朝成了暗無天日王朝。「天變於上而不畏,地震於下而不懼,災延承天而文其過,蝗飛蔽天而不修德,益乃委政宦官,淫泆無度」。
這段記述把建文朝描寫描述成為人間地獄。到處天災人禍,朝中皇帝淫蕩無度,周邊全是奸佞小人橫行,民間大旱,田間螞蚱漫天飛舞。這個樣子的黑暗王朝,不推翻行嗎?顯然,叔叔高舉的是正義的德謨克利特之劍,他是弔民伐罪,幫助百姓脫離苦海。
如是描述,也是解總裁對《太祖實錄》進行消毒的結果。於是,歷史上叔叔篡位變成了正義之戰,而名正言順的大侄子的作為和政績卻被全部抹殺了。
熟悉歷史的讀者應該知道,建文帝朱允炆雖然年輕,執政期很短,僅僅四年,但還是有所作為的,他的四年執政期曾被史學家稱為「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的主旨就是四個字:以德治國。
朱允炆有意結束其祖父朱元璋的暴政,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爺爺弘揚武力,而自己要建立文治之功,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
「建文新政」的主要內容是:重用文人,減輕財稅,平反冤獄,精減機構,銳意削蕃,適當放權。
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稍高的政治地位,也不用天天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些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在靖難之役中寧死不降的,都是這類大批文臣。他們就是要以死報答仁君。
而解縉實在是顧不了那麼多了,「氣節」云云在創造過程中基本化為浮雲。史料顯示,披上了血統和正義美麗外衣的新版《太祖實錄》呈送朱棣後,朱棣做了四字總結:深體朕意。這史修的,太契合當朝皇帝的意志了。
才子長舒一口氣。趁熱打鐵,創作第三部作品:牌坊記。
我們知道,歷代中國每一個新皇帝上來,總是要重新立規矩,樹立道德楷模,以打造統治權威。朱棣也不例外,而且他在這方面尤其用心,急於建立永樂綱常。
而朱棣的賢內助,正室夫人徐皇后,此時給丈夫出了個好主意,說樹立道德楷模,立男不如立女。徐皇后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是個非常傳統的女人,她建議皇帝,讓秘書們編寫一本貞潔烈女讀本,讓天下女子和臣民學習烈女好榜樣。朱棣聽從了夫人建議,把這個活派到解縉手裡。於是解縉剛放下整容消毒的《太祖實錄》,就進入另一本書的編撰:這本書的名字叫《古今烈女傳》。這就是永樂一朝的牌坊:倡導大明女子,都做貞潔烈女。
解縉主編的《古今烈女傳》,記載了上千名貞潔烈婦的事跡,這個數量大大超過了前二十二史的烈女數量總和。表面看,此書的編撰,似乎表現了明朝對女位十分重視,但實際上卻凸顯女性地位低下。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明朝建國之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確立了保守基調,一個保守王朝,不可能對女性的政策是開明的。朱元璋死前,曾勒令部分妃子宮女陪葬,大明王朝恢復了自漢代就已廢棄的野蠻殉葬制度。而朱棣比他老爹更保守,他的永樂朝對女性的控制、管理和摧殘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明史·列女傳》明確規定:「婦人之行,不出於閨門。」女人連出門散步的權利都沒有,悶了也只能在自己院裡轉悠。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年輕的寡婦終老不改嫁,甚至為了避免流氓騷擾自我毀容,均入列烈女榜、得到朝廷的鼓勵表彰。
沒有任何史料證明,解縉是違心地編撰了這本書,他編此書,有迎合皇帝的意思,但也並不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從這個角度看,解縉也是趨於保守的文化人,這是他的作品沒有大量傳世的一個重要原因,保守之物,沒有生命力,經不住歷史考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