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搬家的记忆(仇光楼)

搬家的记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搬家的记忆》中国当代作家仇光楼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搬家的记忆

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一谈起其中之一的“住”,我记忆的闸门便倏然打开。

如果从结婚算起,一路走来,我总共住过4个家。房子是越搬越大,质量越搬越高,环境越搬越好,生活越搬越舒适。搬家搬走的是情怀,留下的回忆。近四十年,三次搬家,变化可大啦!

1988年7月,我和未婚妻一起分配到一所离县城不远的乡镇中学。第二年暑假,我们申请结婚,学校在住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分给我们一间平房。尽管门窗有些破损,房顶透光,雨雪天滴水不休,只好用盆接着,但能遮风挡雨,能暂时栖身。我们简单粉刷一下坑洼不平的墙壁后,买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就成了我们温馨而简陋的爱巢。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个家,我称之为“蜗居”时代。

1991年暑假,我调到了县城一所名牌中学,妻子仍在原来的乡镇中学。我们首次搬家,这个家也是一间房,而且是二层的“筒子楼”,随后儿子出生,母亲来看护,三代人挤在这间南北通透的房间里,热闹又安稳,这是我们度过的“安居”时代。筒子楼,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质朴与憨厚,它以一条贯穿全楼的走廊,将楼层所有房间连接起来的建筑物,是上世纪80年代为缓解职工住房紧张而诞生的特殊居住形态,美其名曰“过渡房”。尽管房子一层是门市,窗外是通往火车站的繁忙公路,有些嘈杂,我还是感激不尽,乐不可支,毕竟在小县城有了个家。

记忆中,这个筒子楼上从东往西住了8家人,都是刚结婚的小年轻人。每家都有个蜂窝煤炉子放在自己的门口,每当做饭时,各家的菜香、蒸腾的热气相互缭绕。提热水到学校锅炉房,提凉水或洗刷到楼下大水池,楼梯口是公共厕所,是和学生共用的。尽管条件简陋,但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温馨的日子

大概是1996年,学校在操场东部建起了两排教师公寓楼,教师们的住房条件彻底改观。那时,住房的分配极为公平,学校工会依据每位教师的工龄、年龄、教龄等条件打分,高分者得以优先挑选。当然年龄大、资历高及贡献多的教师能分到新、大的楼房。幸运的我也成为这一政策的受益者,怀揣着满心的期待,迎来了我们的第二次搬家。

我们第三个家,位于操场东部家属宿舍第二排楼东户,是老教师搬到新楼房腾出来的旧房,也是二层,面积68平米,两室一厅,煤气、暖气齐全,卧室、客厅、餐厅、书房布局合理。还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不再为清晨的内急而排队。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家。不久,经过房改,我们买下了这一套房子,公房变成私家,只花了不到两万元,这是一个大转折。那时,高兴的我们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尽管空间还是有限,我们却用爱填充了每一个角落,让这个小家天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段日子被我叫作“康居”时代

如今我们住的这个家应该是第四个家,120平米三室两厅,带电梯,水电暖齐全,物业服务到位,小区内绿化美化亮化优质,又有活动广场,有娱乐设施。我和妻子退休后,安居于此幸福美满。说起来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这是一所回迁房,原来住的那所面积68平米的房子东墙外,是原来的宝山商场、燕山南路及大片的居民区,赶上了区里首批棚户区改造项目,我们没添几个钱就换成大房子,赠送一间大储藏室,条件还如此优越,真是天降祥瑞。这里是我和妻子退休养老的安乐窝,我叫它“宜居”时代。

每一次搬家,都像是生活水平的一次升级。从简陋的一间平房“蜗居”到三合板隔成的“筒子楼”再到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宜居”电梯房,都清晰地展现着生活的美好时代的变迁。我们这一代人,真幸运和幸福啊。感谢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珍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多的带来的丰硕成果,祝福我们的国家迈入新时代更加强盛与进步。

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乔迁之喜”说法,说明搬家应该是一件喜事、好事。回首过往,感慨万千。那些搬家的点滴记忆,如同珍贵的宝石,永远镶嵌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财富。[1]

作者简介

仇光楼 ,就职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