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的記憶(仇光樓)
作品欣賞
搬家的記憶
人的日常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一談起其中之一的「住」,我記憶的閘門便倏然打開。
如果從結婚算起,一路走來,我總共住過4個家。房子是越搬越大,質量越搬越高,環境越搬越好,生活越搬越舒適。搬家搬走的是情懷,留下的回憶。近四十年,三次搬家,變化可大啦!
1988年7月,我和未婚妻一起分配到一所離縣城不遠的鄉鎮中學。第二年暑假,我們申請結婚,學校在住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分給我們一間平房。儘管門窗有些破損,房頂透光,雨雪天滴水不休,只好用盆接着,但能遮風擋雨,能暫時棲身。我們簡單粉刷一下坑窪不平的牆壁後,買了幾件簡單的家具,就成了我們溫馨而簡陋的愛巢。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家,我稱之為「蝸居」時代。
1991年暑假,我調到了縣城一所名牌中學,妻子仍在原來的鄉鎮中學。我們首次搬家,這個家也是一間房,而且是二層的「筒子樓」,隨後兒子出生,母親來看護,三代人擠在這間南北通透的房間里,熱鬧又安穩,這是我們度過的「安居」時代。筒子樓,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質樸與憨厚,它以一條貫穿全樓的走廊,將樓層所有房間連接起來的建築物,是上世紀80年代為緩解職工住房緊張而誕生的特殊居住形態,美其名曰「過渡房」。儘管房子一層是門市,窗外是通往火車站的繁忙公路,有些嘈雜,我還是感激不盡,樂不可支,畢竟在小縣城有了個家。
記憶中,這個筒子樓上從東往西住了8家人,都是剛結婚的小年輕人。每家都有個蜂窩煤爐子放在自己的門口,每當做飯時,各家的菜香、蒸騰的熱氣相互繚繞。提熱水到學校鍋爐房,提涼水或洗刷到樓下大水池,樓梯口是公共廁所,是和學生共用的。儘管條件簡陋,但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互助互愛,共同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溫馨的日子。
大概是1996年,學校在操場東部建起了兩排教師公寓樓,教師們的住房條件徹底改觀。那時,住房的分配極為公平,學校工會依據每位教師的工齡、年齡、教齡等條件打分,高分者得以優先挑選。當然是年齡大、資歷高及貢獻多的教師能分到新、大的樓房。幸運的我也成為這一政策的受益者,懷揣着滿心的期待,迎來了我們的第二次搬家。
我們第三個家,位於操場東部家屬宿舍第二排樓東戶,是老教師搬到新樓房騰出來的舊房,也是二層,面積68平米,兩室一廳,煤氣、暖氣齊全,臥室、客廳、餐廳、書房布局合理。還有了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不再為清晨的內急而排隊。從一定意義上說,這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家。不久,經過房改,我們買下了這一套房子,公房變成私家,只花了不到兩萬元,這是一個大轉折。那時,高興的我們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儘管空間還是有限,我們卻用愛填充了每一個角落,讓這個小家天天都充滿了歡聲笑語。這段日子被我叫作「康居」時代。
如今我們住的這個家應該是第四個家,120平米三室兩廳,帶電梯,水電暖齊全,物業服務到位,小區內綠化美化亮化優質,又有活動廣場,有娛樂設施。我和妻子退休後,安居於此幸福美滿。說起來真得感謝黨的好政策。
這是一所回遷房,原來住的那所面積68平米的房子東牆外,是原來的寶山商場、燕山南路及大片的居民區,趕上了區里首批棚戶區改造項目,我們沒添幾個錢就換成大房子,贈送一間大儲藏室,條件還如此優越,真是天降祥瑞。這裡是我和妻子退休養老的安樂窩,我叫它「宜居」時代。
每一次搬家,都像是生活水平的一次升級。從簡陋的一間平房「蝸居」到三合板隔成的「筒子樓」再到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的「宜居」電梯房,都清晰地展現着生活的美好時代的變遷。我們這一代人,真幸運和幸福啊。感謝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珍惜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多的帶來的豐碩成果,祝福我們的國家邁入新時代更加強盛與進步。
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喬遷之喜」說法,說明搬家應該是一件喜事、好事。回首過往,感慨萬千。那些搬家的點滴記憶,如同珍貴的寶石,永遠鑲嵌在我們的心中,成為我們人生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財富。[1]
作者簡介
仇光樓 ,就職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奚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