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摩訶粿
圖片來自愛生活

摩訶粿[1] [2],(閩南語摩訶[3]臺羅moo-ho / moo-honn / moo-hong,馬來文:kuih moho)是一種閩南傳統粿

摩訶粿因其讀音又寫作毛呼、毛齁、魔吽等不同形式,又稱必粿(閩南語pit-kué)。

摩訶粿流行於台灣馬來西亞北部及檳城一帶華人,用於農曆七月中元節與盂蘭盆節期間,作為中元普渡祭品祭祀。

傳統上,摩訶粿與必桃(閩南語pit-thô)、紅圓(閩南語âng-înn)或滿州桃,作為三色粿[4]共同祭祀。

中元普度的供品琳瑯滿目,其中有一項平常很少見的三色粿,傳統市場僅農曆七月可見,一般都供應給廟宇,且只有台南市有,店家希望文資處將之列入台南市的有形文化資產中。拜神一般都是甜食,只有拜好兄弟才會出現鹹食,所以中元普度才會拜鹹粿。

目錄

習俗由來

七月普度還會出現一種很獨特的祭品三色粿,台南市北區百年老餅店舊來發指出其由來,春秋戰國時代祭江用活人,後人覺得太殘忍,三國時代諸葛亮以「摩訶」和「必桃」代替真人,摩訶是白色人形,點了一個紅點,象徵「善男子」;必桃像女生的紅巾,中間有一裂痕,「必」的台語就是裂的意思,象徵「善女子」,用他們來取代活人頭,所以此二項只用在放燄口法會與中元普度上,加上紅圓仔,代表圓滿。

更進一步說,摩訶的外型有點像荷花,意思是普度眾生、接引好兄弟。而「必桃」則是替好兄弟「做壽」,蒸熟後會裂開,取閩南語諧音,就稱為「必桃」。

三色粿之外,還要有佛手和佛包,一般都是普度時由道士發放給民眾。民俗專家楊忠錡表示,這些獨特的祭品只見於府城老城區,可是它一年只做一次,加上不夠普遍,很多餅店都不做了,恐有失傳之虞,所以建議市府文資處可考慮將之和拜太陽公的九豬十六羊一樣,列入有形文化資產中。

這種在中元節祭祀摩訶的文化習俗,在臺灣其他地區已逐漸近乎沒落。

樣式

臺灣

臺灣的必粿,外型似蓮花,裂痕呈環狀,中央成圓盤狀。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摩訶粿,外型與發粿相似,與發粿最大差別在於發粿是用米漿製成,而摩訶粿是用麵粉。

參考資料

  1. 中元普度三色粿 府城限定,中華日報,2018-08-29
  2. 摩訶粿 Mo Ho Kuih (開花饅頭),Annie's Paradise,2015-12-08
  3. [1]
  4. 隨著時代而改變~三色粿. [2017-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