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撮暈纈是一種「防染法」染花工藝。

《一切經音義》「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也。」也就是在絲綢布帛上有計劃的加以針縫線扎,染色時使其局部因機械防染作用得不到染色,形成預期的花紋。絞纈古代多為民間所用,製作簡易,風格樸實大方。一般作單色加工,複雜加工可套染出多彩紋樣,具有暈渲爛熳、變幻迷離的裝飾效果。1959年阿斯托那305號墓出土的大紅絞纈絹,方框形防白花紋。同出有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文書,為所見年代最早的絞纈實物。

目錄

相關諮詢

高考記敘文寫作素材——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之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

它依據一定的花紋圖案,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成一定形狀,或直接用線綑紮,然後抽緊扎牢,使織物皺攏重疊,染色時摺疊處不易上染,而未扎結處則容易着色,從而形成別有風味的暈色效果。

東晉時,此種工藝已在民間流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纈」和「魚子纈」圖案。隋唐時期,絞纈更是風靡一時,史料記載的絞纈名稱就有「大撮暈纈、瑪瑙纈、醉眼纈、方勝纈、團宮纈」等。

傳統手工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1]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手工藝[2]是指以手工勞動進行製作的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工藝美術。有別於以大工業機械化方式批量生產規格化日用工藝品的工藝美術。 手工藝品指的是純手工或藉助工具製作的產品。可以使用機械工具,但前提是工藝師直接的手工作業仍然為成品的最主要來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