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擺接義塚大墓公

擺接義塚大墓公
圖片來自xuite

擺接義塚大墓公,又名土城大墓公大安寮庄大墓公埤塘義塚,是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埤塘里的墓場與大墓公廟,與林爽文事件漳泉械鬥有關,為土城、中和板橋閩南漳州人後裔的共同信仰中心,由三地官方負責輪流管理。

目錄

祭祀

過去,土城大墓公南方山區為臺灣原住民蟠踞,時常出草攻擊,墾戶林清和乃設隘寮,並祈求義塚公庇護,後來原住民遠徙,大墓公之香火亦因此而日益興盛,遂成為擺接十三庄的漳州籍移民聚落信仰中心之。此墓又名「大安寮庄大墓公」,與中和廣濟宮、及板橋接雲寺板橋慈惠宮枋橋街文昌廟合稱「擺接堡五大廟」。其墓祭祀範圍廣及擺接堡的土城、板橋、中和三區,但土城區頂埔里的泉州安溪人、永和區溪洲地區與板橋區江子翠的泉州同安人,就因為屬於不同族群,故未參與祭典事務,有臺諺云:「同安人祖,漳州人重普」。貫通土城的中央路分成四段,一到三段多為漳州人後裔,四段則是信仰清水祖師的安溪人後裔居多。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二的大墓公忌辰祭祀法會,過去逃至宜蘭礁溪鄉九位游姓先民後代會出席。農曆七月十三過去會獻普搶孤。《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8月24日對土城庄埤塘(今埤塘里一帶)報導,以「土城庄埤塘義塚」稱呼此墓,標題則寫〈搶孤蠻俗〉。據傳以前普渡時,會打開大墓公龕的墓頂,但有日本人講會使靈氣散失,此後大墓公從此就沒再打開墓頂。 1934年鈴木清一郎在所寫的《 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提及北臺灣搶孤出名,有三地方,為板橋接雲寺、土城、宜蘭頭城。日治末期官方將搶孤風俗更改為中元節獻普,沿革至今改以超渡法會、放水燈祭祀水底冤魂。中元祭祀時,里長們會以擲杯選定值年爐主、主會、主壇、主醮、主普這四大柱首。因地方繁榮、人口激增,參加普渡信徒眾多,普度地點1979年改由三縣市輪值辦理:板橋區時在華江碼頭放水燈;中和區時於秀朗橋下放水燈;土城區時至城林大橋放水燈。

2003年5月12日,用途為拜祭活動的醮壇落成,板橋市長林鴻池、中和市長呂芳煙、土城市長盧嘉辰、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縣黨部主委黃昭元等人參加。

部分出身土城的企業家也都是大墓公的忠實信徒,包括曾代工蘋果手機觸控面板的宸鴻老闆江朝瑞、皇翔建設老闆廖年吉。

2012年,新北市政府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將此廟的中元祭典以「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之名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的民俗及有關文物。

墳墓

土城過去與中和、板橋都屬於擺接堡,為林爽文事件的戰場之一。因戰亂屍橫遍野,連溝圳都有土虱躲在頭顱內,遂流傳下俗諺:「土虱都藏在溝渠中死人之頭顱內。」、「土虱好吃,死人骨頭沒那麼多。」

相傳當時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廷諭令當地屍體不得安葬。數年後才由地方士紳上奏朝廷,指多有無辜民眾與支持清軍的士兵也在其中,清廷才諭令准予收屍。鄉民始將骸骨擇地集中合葬,清廷並賜詞「恩奉獻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頒「義塚」之名。

多數的文獻以及土城地方的耆老,大多認為大眾墓所葬的是林爽文事件中被天地會殺害、或被官兵誤認為會黨而遭殺害的難民,如臺灣日治時期的《臺北廳志》、廟方的《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沿革》,以及臺灣戰時期後的《臺北縣志》、林衡道郭喜雄的《臺灣古蹟集‧第一輯》等。

《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年中元祭典》的作者謝宗榮,在參考閩浙總督常青於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的奏摺與《淡水廳志》卷十四〈祥異考〉記載天地會與清軍、支援清軍的民軍在擺接地區有過激烈戰鬥、天地會於柑林埤(今土城學府路一帶)溺死殆盡,結論此墓死難者應多為林爽文事件之抗清人士。

後來,臺北盆地的漳州移民常與泉州人發生漳泉械鬥,其遺骨也被收至義塚之中,終成為大墓公信仰的主要部分之一。如咸豐三年(1853年),大墓公一帶因水源問題的漳泉械鬥,一些人將親友屍首就地埋葬在大墓公,改至宜蘭落地生根。

2013年報導時,《台灣壹週刊[1] 》調查大墓公擁有一百多座清治至日治時的古墓。最早的大眾墓立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孟夏(陰曆五月),與林爽文事件平定時間相去僅一年多。也有嘉慶十年(1805年)更立,款識為「清嘉慶拾年三月清明日再立」、「難民萬善遺體」的墓碑。

另一說此地大墓公的建立由來,是乾隆時代在擺接堡就發生泉漳械鬥。在李添春1956年所編《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56年)記載:「臺北縣土城鄉埤頭大墓公-此是乾隆年間,泉漳分類械鬪時,奉祀漳人戰死者之靈骨。」之後1992年,瞿海源所編的《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宗教篇〉亦延續此說。但擺接地區在乾隆年間並無漳泉械鬥的史料記載。

參考文獻

  1. 台灣壹週刊,nextm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