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濟南千佛山(尹燕忠)
作品欣賞
攀登濟南千佛山
多少年前就聽人說起過濟南市的千佛山,心中向望千佛山。不怕您笑話,我雖為濟南市郊人,卻沒有去過千佛山,反正知道山上的佛多,有石雕的大佛與小佛,腦中也想象着千佛山的樣子。 今年十月八日,兒子駕車帶我與召雲,有孫女靜怡與孫子尹貽浡到達濟南市南部,經門口測體溫購票進入千佛山路徑。
看山山不高,可是有句俗話說,看山累死馬,遠路無輕載,真不假的。聽門上服務人員說山有二百五十餘米,可真上山就難了,開始從南西路攀爬,石階平緩寬闊,儘是漫坡,一路上看花看樹品小草,石奇樹怪,樹從山縫中逸出,不知咋有這麼強的生命力,使我心生萬分感動。慢慢的攀爬,幾近山巔,路卻陡之,腳踏滑石,有些驚悚,好在兩邊有欄杆護之,愈往上愈陡石滑,須萬分小心,亦不得已彎腰扶石攀之,何管別人哂之。好人多,多有勸囑小心者,甚感善心者矣,偶遇一盲者下山,有一女人駕其膊而下山,也讓人欽之。見其倒增我健全者之雄心也。 及至到頂,見有幾百平方平石頂上,早有人瞭望觀賞,北望濟南市盡在眼底,西看黃河莽原,繚繞蒼茫。南邊東邊高山連綿,蒼翠欲滴,好一派齊魯雄風偉岸。 山頂稍歇,四外拍了些照片,也便下山了,說來好笑,攀爬千佛山忘穿登山鞋,上山不易,下山也難,從山頂向東去,上段路也挺滑,只好半蹲扶石握梯面緩緩下之。直到全部下去,也未見到大佛一尊。至到下到北路,人來人往處,買賣小品者多了。我心生遺憾,千佛山不見佛,豈非怪事。我們向西走去,忽見有佛殿煙氣香味氤氳之息,心頭一振,亮說,您上去看看吧,上去一看,奇了,儘是佛像肅立。我便向西向上走去。
我問人家是否能有下山路,行者說能下山去。 佛山可真多,可真開了眼界了,一也瞻望,一邊拍照,偶爾祭祀叩拜,不全信不可不信,心生善念罷了。 千佛山是本濟南的巨著,它位於濟南市歷下區,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古稱歷山,因為古史稱舜在歷山耕田的緣故,又曾名舜山和舜耕山。隋開皇年間(581年一600年),因佛教盛行,隨山勢雕刻了數千佛像,故稱千佛山。 千佛山是泰山的余脈,海拔285米,占地166.1公頃,距濟南市中心2.5公里,位於山東省濟南市中心南部,與趵突泉、大明湖並稱濟南三大名勝,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第九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 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
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歷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山上有萬佛洞,位於千佛山北麓,是千佛山的一大勝景,興建於1992年。塑造佛祖、菩薩、弟子、天王近3萬尊,最大臥佛長28米,洞前矗立的大佛高15米,洞內壁畫1萬餘平方米。萬佛洞由四部分構成,分別為莫高集錦、龍門精華、麥積奇觀、雲岡薈萃。洞長500米,記載了中國佛教發展歷史的變遷,蘊藏着深厚的文化。 我看到千佛崖上,有隋開皇七年(587年)至開皇十五年(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計130多尊。極樂洞是造像群中的主窟,中間阿彌陀佛盤膝禪坐, 高3米,身後飾佛光。右側大勢至菩薩 ,左側觀世音菩薩侍立,高近3米,開皇十一年(591年)鑿成。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於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內,包括千佛崖造像、開元寺摩崖造像、大佛頭摩崖造像、黃石崖摩崖造像四個景點。 由黃石崖摩崖造像、千佛山興國禪寺摩崖造像、千佛山開元寺摩崖造像、大佛頭摩崖造像、清乾隆「千佛山極目有作」碑刻及清「禁於千佛山鑿山伐樹特示」碑刻、清乾隆歷山銘碑刻、清光緒丁寶楨十二屏風碑刻等組成,時代分別為北魏、隋唐、宋、清。 千佛山摩崖造像及碑刻群位於千佛山和佛慧山,很多造像位於海拔350米的山巔。黃石崖造像下方修建了觀賞棧道。 觀音園園內,池岸峭石矗立,磯石臥波,秀石點飾。四圍垂蔭,時鳥歡歌。池內水清見底,荷花艷開,金鯉戲游。內設噴泉,濺珠泄玉,彩虹映日,蔚為大觀。矗立在荷花池中的是"白衣觀音"高達13米,為觀音園中最大者。 也有黔婁洞在極樂洞東。深數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房間,面積20平方米,高兩米,正中原有坐像。洞中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婁洞"。小字記載黔婁子的身世。洞內迎門石壁上,也嵌一碑,記載着黔婁子的故事:"黔當先生卒,覆以布被。覆頭則足見,覆足則頭見。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則殮也。黔婁妻日: '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 興國禪寺在千佛山山腰,占地3000平方米,是山東著名香火勝地。據明成化七年(1471年)石志記載,該寺曾,遭兵火破壞,成化四年(1468年)8月3日,德王府內官蘇賢遊覽千佛山,捐資建佛殿、僧房、廚房、糧倉等。
殿內塑釋迦牟尼、大悲觀音、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寺門朝西,上額刻有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朴初題寫:"興國禪寺"四字。楹聯石刻:"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濟南清未秀才楊兆慶書寫。門內兩側,有鐘鼓二樓。進寺門南側,千佛崖石壁上鐫刻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院內有彌勒殿、觀音殿、達摩殿、玉佛殿及禪堂。東側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和多尊羅漢。 1996年,千佛山增添十八羅漢和臥佛一尊,分置於盤路兩側和廣場中。 羅漢,是佛主釋迦牟尼的弟子,受佛的囑咐,不滅度,常住人間受人供養,為佛護法,賧眾生造福田。他們本領很大,有的降龍,有的伏虎,有的縛獅,有 的捉妖,深受人們敬仰。五代時,對羅漢尊崇之風就很盛行。 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梵音譯(Arhat),其形象,從唐代玄奘譯《法註記》始,歷代藝術家,根據佛教經典即進行着藝術的創造,不足尺度,任意寫出作。相貌或老 或少,或善或惡,或美或丑,想象甚是豐富,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
看佛看羅漢,看就看個夠,還有臥佛奇不奇?是於1996年12月落戶千佛山,位於上盤山路和去萬佛洞路的交界處。這尊臥佛,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側身臥像,花崗岩質,長10米,重50噸, 東西橫臥,頭朝東,面向北,右手托於頭下,身穿通戶大衣,面頰豐滿,兩戶寬闊,頭上有肉髻螺發,雙耳垂戶,眉目修長,雙眼微睜,胸飾寓意祥瑞的"卐"(音 萬)字,給人以慈祥的感覺,這個大佛把山鎮穩了。 龍泉洞位於興國禪寺西門內南側高聳的石壁下。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清朝詩人劉大紳曾作《詠龍泉洞》詩說:"千尺高岩萬樹林,時時洞口老龍吟。不知幾夜清秋雨,並作寒泉一水深"。 洞口上方篆書石刻"龍泉洞",是濟南當代書法家任曉麓先生題寫,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鐫有佛像,合掌瞑目,結跏趺坐。下邊有一小門,門 內有一垂直深潭,深及2米,水清見底,四季不涸。昔日僧人,汲此水烹茶,以饗遊客。
也有彌勒勝苑,位於風景秀麗的千佛山東麓,1999年6月開工,2000年9月竣工。占地面積三萬平方米,由雕塑"歡喜彌勒佛"、"櫻花園"和附屬建築物等組成,它融匯了中國和日本園林建築的精華。彌勒佛身後的浮雕依附於環形山崖上,長36米,高35米,面積126平方米。 彌勒勝苑正門的牌坊為四柱三門沖天式,高9.9米,寬12.5米,整體造型莊重博大,氣勢不凡。主體造像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肚彌勒佛,佛像 通體高20米,採用3mm銅板焊接而成,花崗石質的蓮花寶座高約9米,直徑30米,號稱"江北第一大佛",佛像周圍輔以白色大理石欄杆,後邊則是記載彌勒佛傳說、生平業績的浮雕。 攀援登石,發現千佛山「坐鰲巨佛」景觀,千佛山巨型佛像的耳、下頜、頸部由千佛山公園西北門(迎賓門)至千佛山公園北門牌坊之間的山體組成,耳部位於千佛山公園西北門入口處之綠島,耳部輪廓明顯。
該巨佛佛像面部及頭頂部分應處於經十一路至經十路之間部分,已建成多處樓房。頸部往南的身體部分呈坐姿,而千佛山山脊形成的右臂自然下垂,置於右腿之上。順山勢再往南,巨佛左腿半立,右腿橫臥,雙腿呈左舒坐狀。巨佛右腳東側為千佛山公園南門(佛慧門),左腿膝蓋處為公園東門(永賢門),腳踝處為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左腳底部位於魚翅皇宮大酒店門前路北,尤其明顯的是巨佛左腳跟部、腳弓、腳趾各部位明顯,比例協調,甚為傳神。 千奇百怪,見怪更奇,千佛山南面的金雞嶺、佛慧山、平頂山以及東側的燕子山天然形成了一隻巨大的鰲。此處山體形成的鰲果真是形似龍頭龜身麒麟尾,頭朝東(位於燕山立交橋西側),尾沖西(西鄰山東財政學院),背部連千佛山,鰲足位於佛慧山南麓,鰲冠(燕子山)沖天,鰲口(平頂山)大張,似要向東方騰空而起。
攀爬千山觀其佛,苦了累了,滿家人差點找不到我了,幸好我發了位置,終聚,喜及,因為全身充盈了佛氣,夠了。
2020、10、23日晚[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