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鏡
名稱 |
中文名: 支氣管鏡 外文名: bronchoscopy 醫療器械分類: 醫用成像器械 管理類別: Ⅱ類醫療器械 一級產品類別: 醫用內窺鏡 二級產品類別: 光學內窺鏡 |
支氣管鏡是一種經口或鼻置入患者下呼吸道,用於做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病變的觀察,活檢採樣,細菌學、細胞學檢查、配合TV系統可進行攝影,示教和動態記錄。該支氣管鏡附有活檢取樣機構,能幫助發現早期病變,能開展息肉摘除等體內外科手術,對於支氣管、肺疾病研究,術後檢查等是一種良好的精密儀器。
目錄
發展
1897年德國科學家Killian用食管鏡從氣管內取出異物,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硬質內鏡進入氣管支氣管進行的硬質支氣管鏡檢查。此後,硬質支氣管鏡沿用了將近70年,由於硬質支氣管鏡檢查範圍有限,且需全身麻醉下操作,其臨床應用有限隨着光導纖維的發展,逐漸出現了可彎曲的內鏡。
1964年日本OLYMPUS公司的池田設計了進入氣管各分支的內鏡,製成標準的光導纖維支氣管鏡,1967年正式命名為可彎曲纖維支氣管鏡氣道病變的診斷和治療中具有明顯優勢。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着電子技術的發展,一種新的可彎曲支氣管鏡應運而生,即電子支氣管鏡。它是將電荷耦合器(CCD)安裝在內鏡前端代替原來的內鏡頭,由電纜代替纖維束傳像,而不是通過稜鏡或光導纖維傳導。1987年2月,世界第一台電子可彎曲支氣管鏡上市。電子支氣管鏡操作時醫生不再對着目鏡進行,而是對着顯示屏,其圖像更清晰、畫面更逼真,操作更加方便。目前國內大多數醫院已經使用電子支氣管鏡進行支氣管鏡檢查。無論是用纖維支氣管鏡還是電子支氣管鏡進行操作,統稱為支氣管鏡檢查。
分類
- 硬支氣管鏡
現代硬鏡為一空心不鏽鋼管,管徑均一,管壁厚2~3mm,與100年前Jackson醫生設計的硬鏡類似。成人硬鏡直徑9~14mm,長度約40cm,遠端是斜面,以便通過聲門和氣道狹窄區域,同時也利於鏟切除去氣道壁上的腫瘤,遠端1/3鏡體的管壁上帶有側孔,便於鏡體進入一側主支氣管時對側氣道保持通氣。 [2] 硬鏡的操作端有多個接口,包括呼吸機接口、光源接口、吸引管和激光纖維接口。開口的近端可被封閉或開放,以利於觀察目鏡和其他設施通過。觀察目鏡長50cm,外徑4.5mm,接光源後可通過硬鏡管腔作窺視檢查。光源為STORZ482B冷光源。
- 軟支氣管鏡:
軟性支氣管鏡又稱可彎曲支氣管鏡,分為纖維支氣管鏡和電子支氣管鏡。
- 纖維支氣管鏡
纖維支氣管鏡由光學和非光學2個部分組成。其基本組成部分是玻璃——纖維束。每束纖維直徑為8~12μm,外包第2層玻璃,即外膜。光線不斷被束壁來回反射,以每分鐘反射10000次的速度從鏡頭到達操作者手中的目鏡,在此過程中外膜有助於維持影像的穩定。光纜中也有一條操作通道(直徑>2mm的空腔),自遠端延伸至柄部。該通道可用於吸引、吹氧、滴注沖洗液或藥物(如局部麻醉藥)。但外徑<2mm的纖維支氣管鏡沒有操作通道。自柄部槓桿發出的2條鋼絲走行在光纜中,能控制末端在矢狀面上的運動。金屬「外衣」保護了直至遠端水平的整條插入光纜,光纜末端呈鉸鏈式運動。冠狀面上的運動是通過控制槓桿和旋轉自柄部至遠端的整條纖維支氣管鏡共同實現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是光源,由1束或2束獨立的玻璃纖維束將光線從柄部傳播到遠端,從而照亮目標。從柄部引出一條「通用」光纜可以連接到醫用內鏡光源上。 [3]
- 電子支氣管鏡
電子支氣管鏡是在纖維內鏡的目鏡處連接一微型電荷耦合器(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接口,可將圖像轉變為數字信號,再在電視系統顯示,如Panasonic松下內鏡圖像電視系統、SONY全數碼內鏡圖像電視系統、EVIS CV-200/230內鏡圖像電視系統等,能夠提供適時圖像捕捉、錄像、編輯等功能。這種CCD能將光能轉變為電能,再經過視頻處理,即對圖像進行一系列加工處理並通過各種方式將圖像儲存和再生,並最終顯示在電視屏幕上,具有影像清晰,色彩逼真,分辨率高,還有放大、照像、錄像、微機處理、資料儲存、易於操作、更為安全及便於消毒等優點。
適用範圍
(一)疑為氣管、支氣管、肺病變而診斷不明者
- 不明原因的咯血、痰中帶血,有助於明確出血部位和查找出血原因。
- 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有助於診斷氣管內腫瘤、支氣管結核、異物等。
- 不明原因的局限性哮鳴音,有助於明確氣道狹窄部位及性質,尤其是引起氣道狹窄的常見原因、肺部腫瘤及任何原因的肺不張。
- 不明原因的聲音嘶啞、尋找可疑或陽性痰脫落細胞學的來源,有助於發現氣道內新生物和因喉返神經引起的聲帶麻痹。
- X線和胸部CT檢查異常者,提示肺不張、肺部腫塊影、阻塞性肺炎、氣管支氣管狹窄、肺部瀰漫性病變、肺門和縱膈淋巴結腫大等,有助於氣道內占位性病變的診斷。
- 臨床已診斷為肺癌,決定性手術治療前的術前檢查、術後觀察殘端有無復發及癒合等對指導手術切除的範圍及估計預後均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 肺臟和氣管、支氣管感染性病變的病因學診斷,如通過分泌物的吸引、毛刷檢、支氣管肺泡灌洗收集標本進行細菌、真菌培養及脫落細胞學檢查等具有很大的臨床意義。
- 對可疑有食管-氣管瘺存在的病因的明確診斷。
- 氣管、支氣管內新生物,支氣管鏡檢查可直觀地觀察到腫塊的大小、形態、部位及與黏膜改變情況,彌補了影像學所難以對腫塊的性質做出診斷的不足。經電子支氣管鏡檢查能直接鉗取瘤體組織送病理、穿刺針吸、刷檢、收集灌洗液等檢查。
- 對靠近肺周邊的病變,即肺內腫塊位於肺組織周邊,電子支氣管鏡不能完全達到病變部位,但在X線透視下行毛刷刷檢、針吸或收集灌洗及經支氣管鏡將活檢鉗伸入病變的部位進行肺組織活檢術(TBLB)後鉗取的組織行病理檢查、細菌培養等。
(二)用於治療與氣管、支氣管、肺有關疾病
- 氣管支氣管異物的鉗取。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支氣管腔內腫瘤切除術、支架植入術和局部近距離放射治療、物理治療、球囊擴張狹窄支氣管、光動力治療等。
支氣管鏡檢查的禁忌症:
- 肺功能嚴重障礙者應儘可能適當糾正後或在心電監護及充分給氧的情況下進行檢查。
- 一般情況差、惡病質或終末期的腫瘤患者。
- 主動脈瘤有破裂危險者。
- 嚴重的肺部感染及高熱患者最好在感染控制後進行檢查。
- 穩定性心絞痛、近期發生的心肌梗死、嚴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
- 無法糾正的低氧血症。
- 有明顯的出血傾向、肺動脈高壓、上腔靜脈阻塞患者。
- 麻醉藥物過敏而無法用其他藥物替代者。
對尿毒症、免疫抑制、肺動脈高壓、肝臟疾患、凝血系統疾患、血小板減少、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徵等患者,行支氣管鏡檢查時易導致持續性出血或大出血,術前應檢查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必要時停服抗凝藥物7天。[1]
注意事項
- 檢查前需要詳細詢問患者病史,測量血壓及進行心、肺功能檢查。
- 檢查前患者必須拍攝X線正和(或)側位胸片,必要時行胸部CT檢查,以確定病變部位。
- 對於擬行經支氣管活檢的患者,應在檢查前檢測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 檢查前4h開始禁食,檢查前2h開始禁飲水,以避免操作時誤嗆導致肺炎。
- 檢查前會對喉嚨噴灑局部麻醉劑Xylocaine,操作過程中會從鼻腔提供氧氣,以確保氧氣的充足。
- 操作時患者不可說話,以免聲帶受傷,但是操作過程中如有不舒服或是胸痛可以舉手表示。
高危人群
- 氣喘病患者。
- 凝血功能障礙的病人。
-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如狹心症、心肌梗塞)。
禁忌症
- 絕對禁忌
神智混亂而無法控制的病患,有出血傾向者,低血氧患者,急性呼吸性酸中毒者,嚴重心律不整或高血壓控制不佳者,未曾治療之開放性肺結核患者
- 相對禁忌
各種疾病之末期患者,心肺功能不良者,肺動脈高血壓者,氣喘發作或控制不良者,大量咳血者。
臨床應用
- 摘取異物
-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 支氣管肺泡灌洗的治療
- 經纖支鏡注射藥物治療腫瘤
- 用纖支鏡替代胸腔鏡
- 治療支氣管胸膜瘺及氣管食管瘺
- 咯血的治療
- 高頻電刀治療氣管支氣管良惡性病變
- 激光治療氣道阻塞
- 微波治療肺癌
- 冷凍治療肺癌
- 治療氣管支氣管內膜結核
- 通過纖支鏡進行氣管插管
- 纖支鏡對危重病人置放胃管
- 「支架」的應用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