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禾捆回家
《收禾捆回家》外文名:Bringing in the Sheaves,音樂類型:聖詩傳統詩歌。
聖經學者Edmond D Keith說:「基督教[1]有兩本書,即聖經和聖詩,前者是上帝對人的啟示,後者是人對上帝的回應。」。可見聖詩和聖經密不可分,可以說聖經是聖詩的材料來源,脫離聖經的詩歌不能稱為聖詩[2]。
目錄
簡介
(摘自:《荒漠甘泉 – 樂侶》)
收禾捆回家 Bringing in the Sheaves
Knowles Shaw, 1834-1878
「那耕地為要撒種的,豈是常常耕地呢?」賽28:24
一天初夏,我走過一塊美麗的草場。上面的青草非常柔軟、濃厚、純粹,真像一塊東方的綠色大地毯。
草場的一隅栽着一棵佳美的古樹,樹上停着無數美麗的野鳥;晴爽的空中充滿了牠們悅耳的歌聲。
兩隻母牛躺臥在涼爽的樹蔭下,表現出洋洋得意的樣子來。
路旁種着黃色的蒲公英,蒲公英中間,又夾着紫色的紫羅蘭。
我倚着竹籬呆望了好久,儘量飽享了一頓眼福,心中想着:神所造的字宙中,沒有一處能比這裡更美麗更可愛了。
第二天我又走過那條路,看啊!那幅美麗的圖畫全被拆毀了。
一個農夫扶着鐵犁,站在畦間,在一天之內造成了這一個大破壞!
綠色的青草沒有了,留着的祗是一片醜陋光禿的黃土;歌唱的野鳥不見了,卻換來了幾隻抓土啄蟲的老母雞。路旁的蒲公英、美麗的紫羅蘭,一概都不見了。
我憂憂愁愁地自語着:『這樣美麗的東西,也有人忍心損害嗎?』
那時全能者的手打開了我的眼睛,叫我看見滿田已熟的禾稼等待人去收割。
我能彀看見巨大遲笨的草人巍立在日光之下;我能彀聽見秋風掠過麥穗的響聲。
那時我就覺悟到:若不經過那塊醜陋光禿的黃土,就得不到收割禾稼的光榮。
親愛的讀者,我們的神是我們心田的農夫,祂常常來耕墾我們的心田,將我們自以為最美麗的東西拔去,留給們一個光禿禿不美麗的光景;
我們應當忍着暫時的痛楚,仰望前面收穫的豐富。--選
收禾捆回家
Bringing in the Sheaves
清早起來撒種,撒主慈愛善種,
正午也勤撒種,到夕陽西下;
等到莊稼成熟,收割時刻來到,
我們必要歡樂,收禾捆回家。
不論晴天陰天,殷勤努力撒種,
雖遇風霜雨雪,總不要害怕。
等到收割來臨,勞苦已經完畢,
我們必要歡樂,收禾捆回家。
流淚出去撒種,為救主撒道種,
有時忍受損失,痛苦又增加。
等到流淚過去,救主柔聲歡迎,
我們必要歡樂,收禾捆回家。
(副歌)
收禾捆回家,收禾捆回家,
我們必要歡樂,收禾捆回家。
收禾捆回家,收禾捆回家,
我們必要歡樂,收禾捆回家。
筆者童年時,家中有一幅米勒(J. F. Millet)的畫「晚鐘」,留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畫面是一對夫婦在暮色籠罩下,站在農田中為一天辛勞,獻上虔誠的禱告。
母親也總是囑咐我們不要剩餘碗中的米飯,因粒粒都是農夫的辛苦。 生長在都市的人,不知道撒種、耕耘的辛勞;也不能體會到收割禾捆時的喜悅。
這首富有鄉村田園氣息的聖詩在十九世紀十分流行,近年來則較少人唱它。
詞的作者蕭諾斯(Knowles Shaw,1834-1878)是美國南部農家子弟,熟悉田園生涯。蕭諾斯十二歲時父親去世,臨終前把蕭諾斯叫到床前對他說:「我要走了,這把小提琴是我惟一留給你的家產,你要靠它謀生,照顧你的母親和兩個妹妹;更要把一切榮耀歸給主,隨時要有見主的心理準備。」
蕭諾斯在父親去世後,白天在田裡耕作,晚上在各種宴會場合演奏小提琴。
不久他發現自音樂所得的收入超過農耕,就棄農從商。 他物質生活日漸豐富,但靈性生活卻日趨衰弱。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他父親遺言的末兩句,於是他開始求聖靈恩賜,以他的提琴和歌喉來引人歸主。 他成了一位音樂布道家,譽滿美國南部各州,在事奉廿五年中,引領了二萬多人信主。
有一次蕭諾斯和他的一位同工談到傳道的艱辛,但看到有人歸主則又萬分喜悅;於是他根據詩篇126:5-6「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 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要歡歡樂樂的帶禾捆回來。」寫下了這首詩,也譜了曲;但原譜後來失傳。 現在通用的曲調,是美國聖樂作曲家孟納(George A. Minor,1845-1904)所譜並加上了副歌。
蕭諾斯一共作了一百多首福音詩歌,十年內出版了五本歌集。 1878年夏,他在德州達拉斯市,主領五周奮興會後,搭火車去另一城市領會,不幸在離該市僅兩里時,火車出軌,蕭諾斯當場被主接去,正如他父親的遺言:「要隨時準備見主。」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起源,新浪博客,2013-08-30
- ↑ 基督教150首經典聖詩 敬拜復興再次升起,基督時報,201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