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改寫十字溝交通歷史的兩件大事(胡啟明)

改寫十字溝交通歷史的兩件大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改寫十字溝交通歷史的兩件大事》中國當代作家胡啟明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改寫十字溝交通歷史的兩件大事

近幾十年來,十字溝的公路交通發生了巨大變化。回顧其建設歷程,有兩件對改變其交通歷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的大事,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一、修通羅家崗公路

1993年11月,十字溝村第五、六兩個小組(原聯合隊)組織77戶130多個勞力,用鋤頭糞筐、鈎子扁擔、十字鎬鋼釺八磅錘等簡單工具,修建羅家崗公路。經過一個冬春的艱苦努力,修通了從原南埡八組到十字溝六組中心點長2.5公里的羅家崗主公路,於1994年4月正式通車。

羅家崗公路的修建,是在人們長期肩挑背馱、飽受不通公路之苦後被「逼」出來的。1993年之前,十字溝村(大隊)南部的半壁江山(第三、四、五、六、七組和八組的一部分),即宋家坎上、咸池灣、火盤溪、羅家崗、棟荊樹灣到楊家台一帶,都不通公路。人們出行靠走,購買化肥要從南埡或沙咀壩背,賣山竹要拖到公路上, 賣站子竹要挑到南埡供銷社。交公餘糧到金竹糧站全部靠挑。羅家崗人到金竹糧站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翻過文昌宮下金家衝到涼水井橋頭上宜保公路,這條路稍近一些,但都是羊腸小道,路窄不好走,還要翻山越嶺。二是從文昌宮山下的躍進長渠到南埡八隊,在窄埂子埡上公路,這條路好走點,但遠一些。那時挑糧到金竹要走三箭(不停歇地行走一段),即在路上要歇兩次腳。劉興順稻場和窄埂子埡是歇腳之處,劉興順家裡還每次都供應茶水,其情義讓羅家崗的人至今不忘。更遭孽的是,1980年以前,賣生豬要抬到南埡,賣一頭豬要找五、六個身強體壯的人幫忙抬。後來生豬收購放開,間或堂上、宋家坪、柳林壩一帶來了收豬的,得信後等找來了幫忙的抬去,收豬的不是已經走了,就是說餵的太飽或太瘦,找藉口壓級扣秤,人們吃盡了苦頭。

實行土地聯產承包後,引進桂朝等高產品種,羅家崗的水稻連年大增產,收幾千、上萬斤的戶不在少數,但同時因交通造成賣糧難、賣豬難的問題也更突出,嚴重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制約了村域經濟發展。修通公路迫在眉睫。

1993年9月的一天,五組宋永剛的愛人三十歲做生,五、六組很多人都去送情。茶餘飯後,人們又議論起羅家崗的交通問題。有的埋怨說:「羅家崗有好幾個村幹部,就是不領導修路。」一時間群情激憤,有人甚至說找一個會訐(罵)人的,到打馬嶺去訐人。還有人說要我領導大家修路。我急忙說,這恐怕不行,我只是個村會計,名不正言不順。這時有幾個人說:「你領這個頭合適,雖然楊書記也是在這個組,但他是村里管全面的,阮主任又隔的遠,你會算帳,排得開架,又有號召力,一定搞得好。」七十多歲的袁先楷老人還說:「我聽群眾說只有靠你來領這個頭。」還說「修路要占我的山,保證二話不說。」我也認為羅家崗修通公路迫在眉睫,但當場未表態。第二天,我把群眾迫切要求修路一事向楊書記和阮主任作了匯報,他們同意我在不影響工作前提下,領頭修羅家崗的公路。

我非常清楚修這條路的難度。沿途要占南埡八組7個戶的山林、水田、旱田、經濟林木、青苗及稻場,要占本村四、五組19個戶的山林和10多個戶的責任田、自留地,涉及拆遷豬圈雜屋,還要架一道橋,做十幾處涵洞,特別是要人工挖土石近萬方,以原來的躍進長渠為平面修路後,還必須恢復1000米左右的渠道,任務十分艱巨。且所需要約5000元資金沒有着落。

為了改變全村近一半地帶、五分之二人口的交通困難,不辜負群眾對我的信任,我選擇了迎難而上。

幾天後,我和村治保主任楊緒南、四組組長周大新、五組組長吳遠龍及村民陳傳才5人,分三班到四組做要占山的14個戶的工作,當天全部得到了落實。緊接着,我和楊緒南、陳傳才又去聯繫南埡村組和相關農戶,得到了時任南埡村書記袁國權、主任孫秀龍、會計周官義、組長全家義和沿途農戶的大力支持。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有三件事。一是要占用劉興順、蔡宏斌、劉自發、劉永忠、黃洋金、黃定安、劉自義等戶的稻場、園田、山林、經濟林木、水田等,他們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二是在解決、調整占用的集體土地時,南埡村、組答應讓我們先修路,問題由他們村、組解決,這是一般的村組幹部做不到的。三是為了連接原南埡八組已修的路,要占用集體水田和要做沿途群眾的工作,我和陳傳才在一天晚上,帶着一點拿不出手的禮物,去組長全家義家裡,請他出面幫忙協調。當我們說明來意後,他表態路可以接,工作可以幫忙做,禮物卻堅決不收。走的時候,我們強行把東西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早上我剛起床,全組長就把昨天帶去的東西送回來了,還再次強調工作照樣幫忙做。其高尚品德令我欽佩。

在基本上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後,1993年11月9日晚上,我在六組組長袁國任家裡主持召開了兩個小組聯席群眾會,確定了修路的有關事項。一是推選6名代表參加測算工程任務,按人口劃分任務到戶。二是確定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完成接南埡八組到吳繼平的山頭河邊,年前完成任務,其餘工程為第二階段,明年春季完成。三是我和兩個組長及代表參與測量、設計和外出聯繫均不計報酬,不抵任務。四是確定陳啟林為總施工員,負責質量監督,抵兩個人的任務。五是分段測算工程量及標工後,由群眾先承包。難度大、群眾不願包的,我和組長、代表們後包。

11月10日,我們對第一階段的工程約10米一段進行了逐段測量,我連夜核算,第二天將任務劃為五、六組兩個大段,並將任務分解到戶。晚上召開第二個聯席群眾會,要求兩組第二天到現場指認任務,迅速組織施工。

由於方法得當,群眾盼路心切,幾天內便出動全部勞力,克服一切困難,奮戰了兩個月,年前基本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程任務,為架橋儲備原材料打下了基礎。

我在完成自家4口人任務的同時,寫報告向上反映,在鎮統籌的交通費中爭取了3000元資金,解決了支付青苗、經濟林木及架橋購原材料的資金,取消了原定向每戶收30斤稻穀的計劃。

1994年春節剛過,我們又開始了第二階段的施工。修路、架橋、拆遷豬圈雜屋同時進行。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保證拱橋的質量,我在群眾會上宣布,由我和楊緒南二人既負責修建,又和其他人一起出工,但不要分文報酬。架橋的設計也由我負責。這個技術我是跟鎮水利站的袁國銀站長學的。那是1984年特大水災,衝垮了十字溝公路沙堰當頭的趙家灣拱橋後,村里沒有資全,書記陳永海號召全村黨員每人出10元錢修復該橋。橋由袁國銀設計。我是村會計,幫他拉尺,他告訴我怎樣求橋的拱度、拱模的弧度。不料這個技術正好用上了。

經過一冬一春的艱苦努力,1994年4月29日,羅家崗主公路正式通車。當天,村調解主任李德貴在六組中心點放電影以示慶賀。第二天晚上,五組10幾個戶的群眾自發出資購買熱水瓶等禮品送到我家裡來,一起喝酒敘情。

此後幾年,這條公路向西、東、北三面延伸,連接到火盤溪、咸池灣、宋家坎上、棟荊樹灣及大灣、井灣等地,基本上戶戶通了公路,促進了羅家崗及周邊的經濟發展,受到了鎮、辦事處的讚揚和肯定。金竹黨總支袁國斌書記稱:「十字溝2號公路,羅家崗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值得稱讚。」1998年7月,在全鎮44個村200多名村幹部中,我被鎮黨委、政府授予「十佳優秀村幹部」榮譽獎牌。

2005年,南埡村架通了這條公路中間的棟荊樹灣石拱橋,修通了和十字溝公路相連的楊家台小學旁的斷頭公路,並實施了4.1公里的道路硬化,形成了環村一周的循環公路。

二、修建沙咀子壩石拱橋

沙咀子壩到十字溝水庫的一段簡易公路,是修水庫時臨時建成的,以河為路,左繞右繞,要過八道河。如遇下雨漲水,車輛不能通行,行人不能過河。1998年,縣「四防」指揮部的文主任來十字溝水庫指導防洪工作,因漲水不能到達,鎮人大主席袁國悅冒雨借來群眾的梯子,過西川灣溪溝,從山邊繞行了幾里路。九至十三組200多戶、900多人、100多個學生過河難尤為突出。此前幾年,村委會曾數次與九至十三組組長協商,擬由有學生的戶出資買預製板搭橋,解決學生過河問題,均因意見不一而未能落實。從河裡到沙咀子壩有一個陡坡,車輛上坡要用人推。代銷店、衛生室和沙咀子壩的群眾經常要義務幫忙推車。久而久之,怨聲載道。

1999年2月,我擔任十字溝村黨支部書記。2月16日就是農曆己卯年春節。別人都在置辦年貨,籌備過年,我卻被如何改變十字溝上半部交通問題的思緒襲擾着,揮之不去。經過十幾天的思考,我大膽構想在沙咀子壩架一道橋,把沿河而上的路改從山邊走,使這一段交通問題徹底解決,收到一勞永逸的效果。 2月21日(正月初六),我到村主任阮仕明家,一拜年,二商量架橋的事。我的想法得到了阮主任的贊成。在分析了經濟現狀和群眾的思想狀況後,一致認為工程雖大,經濟上有困難,但方案可行。

正月初七日,我召開村幹部會,統一了村幹部的思想。正月初八,接着召開了村組幹部會,確定了架橋方案:

第一、鑑於資金困難,採用統調工架橋,一切勞務工均不付工資(正式架橋和兩側做坎子除外)。所需的鋼材、石材、水泥、沙石料等必須花錢的由村籌集資金,或先賒物資。第二、由九至十三組負責架橋至拱橋合龍。具體分工為:九、十兩個組各擔負一個橋墩,從基礎開挖到澆築橋墩,漿砌到橋墩平面(九組西頭,十組東頭);十一、十二兩個組撿沿河的石頭攏堆,上至水庫,下至楊家台河裡,以戶為單位收方,作為備用;13組負責修建臨時過水涵洞和培土牛(拱模);第三、一至八組擔負拆除拱模及臨時過水設施,填拱橋上的土方。

正月初九日,九至十三組分別召開會議,動員群眾,落實任務,定在正月十一上工。

2月25日(正月初十),請袁國銀來村幫助設計、放線,確定修建跨度10米、橋面寬6米、橋高6米、連引橋長約70米的石拱橋。

1999年2月26日(正月十一日),九至十三組的200多個勞力齊聚沙咀子壩河上,正式動工,架橋拉開序幕。

架橋工作啟動後,我和阮仕明主任商量,對村幹部的工作進行了分工。阮仕明和副主任阮仕龍在工地負責,監督質量、掌握進度和督促勞力;我和會計楊緒南聯繫架橋所需的拱圈石、五角石等石料,落實後,楊緒南負責採購鋼材、水泥等物資,我在工地幫助協調,待正月十五後負責向鎮、縣交通局、水利局匯報請示、爭取扶持資金;副書記袁國良在石料啟運時負責驗收、收尺記帳。婦聯主任楊素貞在拱橋合龍後協助拆拱模和填土。

工程動工後,進展比較順利,唯獨十三組因組長在外務工,由年老的父親帶隊,群眾積極性不高,每天只有幾個弱勞力到工地上來。我發現問題後,及時和村幹部們商量,迅速調換人員,將十二組調為做過水涵洞和培拱模。都說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但這次真的是換對了。十二組在組長阮班龍的精心安排和張德森等的大力協助下,迅速打開了局面。他們一部分人3天就完成了臨時過水涵洞、砌出中間的空寬1米、高1米、兩邊各7米長的石頭夾坎,還有一部分人到岩里集體的公山上砍松樹圓木運到工地,在做好的涵洞上面排滿木料,再砍來木柴堆成拱形,準備用土培拱模。

與此同時,九組組長楊自義、十組組長楊開國帶領的兩個組也進展很快,十幾天就將兩個橋墩的基腳挖到了硬岩石。十一組組長楊自才動員全組各戶積極出工,將河裡的石頭撿到一起碼成方,籌集了基本足夠的塊石。同時,我和楊緒南到牌渡河、高日嶺一帶尋找石料,確定在南埡時家榨坊擂鼓台王再三、時遠方8個戶聯辦的石場選料,簽訂了供應合同。

正在工程進展比較順利,基礎工程已完成一半時,出現了一段插曲。3月28日下午,我正在工地上忙碌,一位好心的群眾跑來喊:「胡書記,快來看,四川虹橋垮了,電視上正在開審判會呢!」我去看了電視直播,縣委分管交通的副書記、副縣長及交通局、工程師等多人被判刑。我看後心情沉重,像是給我當頭澆了一瓢冷水。

當天晚上,在工地作技術指導的袁國銀約我到阮主任家裡,邀阮班龍參加,審視架橋方案。他表示不敢承擔技術和工程質量的責任,要我及時找交通局工程師來鑑定,並說在交通局來人之前只能作準備,不能扣拱。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我清醒地認識到,媒體的報道,給正在架橋施工的我們敲了一個警鐘。於是,我連夜寫報告,迅速向鎮黨委、政府和縣人民政府,縣交通局、水利局匯報,一是要求派工程技術人員來協助,二是給予資金扶持。

報告得到了鎮黨委書記朱振興的重視,他批示由鎮政府向縣政府、交通局、水利局寫專題報告,並安排車輛由鎮分管交通的副鎮長閆大銀和我一起跑縣政府和交通局等部門。副縣長王光才在了解情況後,批准撥付資金15000元。同時,呈報給水利局的架橋請示報告也得到批准,縣交通局派覃股長等工程技術人員來現場考察,確認原設計和已建的基礎工程符合要求,並按照已建的橋墩繪製了設計圖紙。

在我奔走於鎮、縣和水利交通部門之時,架橋的準備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所需石料已陸續運到工地,石匠師傅們在工地的河邊按要求打制拱圈石和五角石,兩個橋墩中間的拱模也按照設計的模型培土整形,保證在汛期來臨之前完成架橋。此時,縣委副書記宋秀鈿檢查防汛時來到了工地,看到壯觀的架橋場面,欣然走上拱頂,稱讚「不等不靠,精神可佳,並再次撥付資金10000元。

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們定於「五一」勞動節這一天正式架橋。為了質量上萬無一失,4月30日晚上,我請4組的羅立忠用摩托車把我送到聯合村,請曾經在宜保公路上架過拱橋的陳方國來協助袁國銀督導質量、指導架橋。

1999年5月1日,我們精心組織挑選的青壯年33人,村幹部5人,負責技術指導的袁國銀,陳方國共40人,清早就來到沙咀子壩,吃過早飯就進入工地。根據技術要求,必須在當天內完成合龍,否則,拱模一旦變形錯位,就會前功盡棄。因此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所有人員必須拼盡全力,抓緊時間完成。我們幾個村幹部一方面全力投入架橋施工中,同時也在按照時間和進度計算當天能否完成。下午三點左右,我根據已完成的情況,按照越往上抬越難,斷定如不增加人力,難以完成。我當即決定迅速增加勞力,立即派人在附近找了11人,又騎自行車到宋家坪叫劉智滿幫忙找了4個人,到學校叫來胡啟志、楊自田兩個老師,共增加勞力17人。下午四點,架橋人員增加到57人。我又立即安排人找來電工宋大偉架設電燈,準備挑燈夜戰,務必一天之內完成合龍。夜幕降臨時,工地燈火通明,100多個群眾圍觀助威,場面十分壯觀。拱橋兩邊平行往中間推進時,越往中間越陡,幾百斤重的條石往上抬越來越難,有幾次抬到接近中間又連人帶石頭滾到下面,所幸沒有出現事故。凌晨三點鐘,大橋正式合龍。老黨員邢光斌、李德貴等10多名群眾自發購買的鞭炮在橋頂驟然響起,群眾聯名給村支部、村委會的感謝信在橋頂上朗聲宣讀。當我代表村黨支部、村委會從群眾手中接過感謝信時,不禁感既萬千,如釋重負。

5月2日,我們幾個村幹部不顧拱橋合龍後又參加收場,回家休息時天就快亮了的極度疲勞,又到工地查看扣拱的質量。當發現拱頂上北邊最頭上的一個鎖口石因略厚而打不下去,距離拱模有2公分時,立即安排鐵匠熊仁義用汽車鋼板裁成鎖口石,與左右共三個石頭的長度一致,又安排石匠宋永斌在這三個石頭上挖一條平行的槽口,將鋼板嵌入,再用水泥漿灌縫,解決了可能不是問題的問題,以保證萬無一失。

大橋合龍、水泥凝固後,由一至八組組長組織勞力,於5月11至13日,用339個工日清除了拱模的土石、柴禾、木料及臨時過水設施。隨後又安排勞力漿砌橋兩邊的石坎。坎子完成後,又安排一至八組,按每個人100擔土的任務,用發飛子的辦法,完成橋上的填土。

可能是上天對我們有所眷顧,對我們需要近千方土石填橋早有安排。1998年夏天的一次大雨,使距橋頭僅50米遠的楊開運的山上的上千方的頁岩沙石 ,從山頂垮塌到了楊家新屋的公路上。我們聯繫好山主後,村幹部到工地上指揮打采(整理填土)、夯實,由楊素貞負責發飛子,用半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全部的填方。

1999年秋收結束後,又對沙咀壩橋到譚家壩公路進行了改道,在李家灣溪河上架跨徑3.5米、寬6米的石拱橋一座,在孟家灣溪溝上架平板橋一座。2000年公路改道完成,正式結束了沙咀子壩到水庫的公路沿河而上的歷史。[1]

作者簡介

胡啟明,1954—,羅家崗人,初中學歷,會計師職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