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基本信息
- 中文名;政
- 拼 音;zhèng
- 部 首;攵
- 五 筆;ghty
- 倉 頡;mmok
- 鄭 碼;aimo
- 字 級;一級字
- 注 音;ㄓㄥˋ
- 異 體;正平水韻部去聲二十四敬 總
- 筆畫;9四
- 角號碼;18140
- 統一碼基本區; U+653F
- 結 構;左右結構
- 造字法;會意兼形聲字
會意兼形聲。商代甲骨文作從攴從正,正亦聲。形旁攴為手持器械,表示本義與治事、動武有關;形旁兼聲旁正是從止從丁丁亦聲的形聲字,本義是征討城邑,表示政字本義與征伐有關且表音,政與正聲韻並同。古初以正為政。後乃為造專字,文獻與古文字中有大量此類例證。西周承襲商代的結構而寫法有所調整,主要是把構件方塊的城邑省改為一橫或圓黑點;或疊加形旁止,俗體。春秋時偏旁正上又有一橫為飾筆。
戰國時,攴或易作殳與又(是形義皆近偏旁的通用),或省訛作卜;構件正出現了「A」、「B」、「C」等多種寫法。隸變後楷書作政,主要是筆勢變化。正字本義是征伐,當出現政字時,意為政事、政務。虎簋蓋:「女母敢不善於乃政。」還通「徵」,徵收,收稅。
鄂君啟舟節:「見其金節則母政(毋徵),不見其金節則政。」通「正」,任官長。叔夷鍾:「余命女政於朕三軍。」 亦指正確無誤。雲夢秦簡《為吏之道》:「將發令,索其政(正),毋發可異史(使)煩請。」通「當」,值。用作人名。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正也。從攴從正,正亦聲。之盛切。
說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之盛切,音正。《說文》:正也。《釋名》:政,正也,下所取正也。《易·賁卦》:君子以明庶政。《書·舜典》:以齊七政。傳:日月五星各異政。又《洪範》:農用八政。疏:食為八政之首,故以農言之。《周禮·天官·大宰》:建邦之六典,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左傳·桓二年》:政以正民。
又《禮·王制》:五十不從力政。註:力政,城道之役也。
又姓。《廣韻》:出《姓苑》。
又《集韻》《韻會》諸盈切,音征。賦也。通作征。《周禮·地官·均人》:掌均地政。註:政,讀為征。地政謂地守地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