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 |
中文名称: 政和工夫 产地: 福建东北部 特点: 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 |
政和工夫红茶产自政和县,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久负盛名。当年的福州茶行凡是“遂应场仙岩工夫”(政和工夫红茶的前身)标号者,便优先开盘,售价倍高。清光绪初年(1879年),政和工夫红茶也由原来的当地菜茶改为政和大白茶为原料,品质进一步提高。[1]
目录
介绍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产于福建东北部,界于东经118.33′至119.17′,北纬27.05′至27.23′之间,境内山岭丘陵起伏,河流交错,森林密布,土壤肥沃,海拔二百至一千米之间。这里高山层峦起伏,树木茂密繁盛,气候温和多雨,年气温约18.5℃,年无霜期260天左右,年降雨量1600毫升以上,茶园开辟在缓坡处的森林迹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带有微酸性,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唯此类茶树采摘茶叶才适宜制作"政和工夫"红茶,为闽红三大工夫茶(另有坦洋、白琳)之首。其产地以政和县为主。松溪以及浙江的庆元地区所出之红毛茶,在政和加工,亦属福建政和工夫。
品质特征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制作工艺
政和工夫的茶叶初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工序。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故在精制中,对两种半成品茶须分别通过一定规格的筛选,提尖分级,分别加工成型,然后根据质量标准将两茶按一定比例拼配成各级工夫茶。成品茶条索肥壮重实、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既适合清饮,又宜掺和砂糖、牛奶调饮。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外形条索紧结圆实,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采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味醇和,叶底红匀。
政和工夫功效
福建政和工夫红茶可以帮助胃肠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强壮心肌功能。
政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政和在宋朝盛产名贵的芽茶茶叶,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芽茶选作贡茶,喜动龙颜,徽宗皇帝乃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政和由此而来。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西茶商来政和倡制工夫红茶,轰动一时。光绪十五年(1896年),用大白茶所制的"政和工夫"红茶,成为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留洋苏联、欧美……享誉海外! 政和工夫,起源有近千年历史,民间传说,南宋以前,茶为何物,当地群众并不知道。有一仙人看到此处茶树生长茂盛,茶叶可制成茶中佳品,因而化为乞丐入村讨茶水喝,一村妇拿出一碗白开水,乞丐认为这村妇太过吝啬,连一杯茶水也不给,但当他进一步问清,当地人竟连茶为何物都不知道,自家也是喝白开水之后,乞丐就带村民至茶树前,教其辨认茶叶,并教他们采摘和初制,村民泡饮之后,感到芳香扑鼻,入口回甘,饮后神清气爽,于是茶叶的制法从此流传了下来。 "政和工夫",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政和工夫茶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加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茶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红茶犹如风姿绰约的风韵少妇,充溢着绽放的热情和美艳的成熟;红茶那琥珀般醇厚的颜色,淡淡的苦涩,那沉淀了生活般的质感,优雅、小资、高贵政和工夫",因其精制手续精细,颇费工夫,故得名。它外形条索紧细、匀齐,色泽乌润, 富有光泽;泡开后叶底红艳而明亮,香气馥郁, 隐约之间颇类似紫罗兰的香气;滋味醇和而甘浓,既宜于清饮,又适于掺和砂糖、牛奶。一百多年来"政和工夫"历久不衰,蜚声于国内外,畅销俄、美欧等国,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等国内外多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