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集市(曹含清)
作品欣賞
故鄉的集市
我趴在地圖上想從密密麻麻的地點中找到我的故鄉魯灣。它太微渺了,像是滄海一粟。在遼闊的豫東平原上和它類似的村莊星羅棋布,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的名字。
我的手指沿着一條纖細綿長的河流向南緩緩滑動。那條河流是賈魯河。史學家說它就是楚漢相爭時的鴻溝,到了元代河防大臣賈魯主持治理這條河,疏浚了河道,修築了堤壩,福澤河岸的老百姓。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將它命名為賈魯河。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賈魯河發源於嵩山東麓的新密,向東北貫穿鄭州,向南經中牟流入開封,它猶如一隻藍色的千里駒在平原上奮蹄奔騰,最後奔入淮河。我的手指在地圖上撫摸着它,在一處彎曲的地方,我找到了故鄉的位置。我的手指停在那裡,內心仿佛翻湧起了一層層的洪波狂瀾。
聽老人們說魯灣從前是河岸的一個漕運碼頭。那時候河岸上停着一艘艘船隻。魯灣出產的糧棉、麻油與豆腐乾等就是通過這條水路運往大江南北的。可是到了晚清時期由於賈魯河堤防失修,泥沙淤積,河道漸漸壅塞不通。魯灣舟楫雲集的景象成了南柯一夢。到我童年的時候碼頭已經不復存在,河岸只留下一片荒涼殘破的廢墟。
我小的時候村民們要跑到離魯灣很遠的鄉鎮去買東西,吃穿用行十分不便。孩子們每次買新衣服都要跟着家人顛顛簸簸跑很遠的路。
有一年秋收之後,村民們經過多次集會商討,決定在村頭的河岸建造一座集市。於是各家各戶紛紛出財出力。人們拿着鐵杴、斧頭與木鋸在河岸開闊的地方打樁修路,築起商販們賣東西用的貨台,又搭建起遮風避雨的木棚。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努力,這項工程大功告成。村民們高興地慶祝,在新建的集市上搭上戲台,邀請縣城的豫劇團接連唱了七天大戲。方圓幾十里的人們紛紛涌過來湊熱鬧。集市上人山人海,熱鬧沸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集市上擺着一些賣棉花糖、豌豆糕和冰淇淋的小攤子,彌散着一絲絲甜美香潤的味道。
到第七天的時候老村長在戲台上手持話筒宣布魯灣每到農曆的三、六、九日逢集,熱烈歡迎 各地的商販們前捧場,也歡迎各個村莊的人們前來趕集。從那以後,每到魯灣逢集的日子賣豬肉、賣瓜果、賣蔬菜、賣衣服的商販們紛紛來做買賣。十里八村的人們像是一股股潮水在集市上匯聚。集市很小,從南到北一覽無餘,卻分區明晰,菜市、肉市、衣市與牲畜市等一應俱全,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它十分妥貼。
這個時候的集市像是一個嬰兒,簡陋而小巧。每到逢集的時候人滿為患,激發着它規模的膨脹。它迅速地向周邊擴張,飯店、理髮店、花圈壽衣店、電器店等像是一朵朵野蘑菇似的一夜之間冒出地面。
集市給村莊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它像是一名化妝師,裝扮着人們的容貌風采,也給人們的思想點染上一抹新穎亮麗的色彩。
自從有了集市,村民們能夠經常吃上魚蝦、豬肉與香蕉。姑娘們從集市上買回牛仔褲、連衣裙與洗髮水,打扮得漂漂亮亮。到了冬天一些年輕人穿上了暖和而瀟灑的羽絨服,還用上了錄音機和磁帶聽流行歌曲……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裡,仿佛一扇世界之門被集市悄然打開了。我們走進那個新奇可愛的世界裡,像是進入了一個琳琅滿目、銀光閃爍的寶藏。我們生存的狀態與生活的方式也因此改變。
二十多年之後,我長大了,已經在城市生活了十多年。有一天我回到故鄉的時候夕陽已經西沉,絳紫色的夕照輝映着靜靜遠去的河水,輝映着河岸的集市。
集市的規模越來越大,一條長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鋪鱗次櫛比,一眼望不到頭。這個時候集市像是一個青年人,穩健而富足。我想到二十多年前,它很小的時候,也是我很小的時候。和過去相比,它幾乎變得讓我認不出來;它如果像人類一樣有記憶,有情感,它也能夠看出我的改變。
我獨自坐在河岸,望着安靜平和的集市,望着餘暉籠罩的故鄉。我心想這裡從前是個碼頭,現在是一個集市,很多年後呢,它可能會成為一座城市。在流轉的歲月里,它不斷變換着自己的角色。而我們呢,在茫茫的宇宙里有得有失,有悲有喜,不知不覺地走向未知的未來。
作者簡介
曹含清,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