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故道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故道》中國當代作家夏威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故道

大寒。

天凍地裂,思親斷魂,寒九後第三天按鄉俗習慣,拎一小包從故鄉三河回老家白山祭祖,我一個人走着去,三十里路,三個小時行程,忘記現有的條件,想回到過去的時光。

車留在南大河橋下,徒步,捨棄寬直便捷的坦路,走一條彎彎曲曲記憶的故道,只是靜靜的河堤人們早已遺忘了那個繁忙的渡口,彩虹飛跨橋上車來車往,人車如飛。

風微微的散着涼意,現代的水泥大橋雄偉屹立冷落了曾經的碼頭,舊時的渡口早已閒魚藏蘆,護坡野草焦黃,荒涼得沒有一絲痕跡。我踏着曾經走過的路,卻不見少年時的影子。堅硬的水泥上抹去了過去鬆軟的塵土,長長的河堤上蓋滿了現代的洋樓。

故道曲徑綿延腳下,這是我走了近四十年的路,天灰白朦朧不見了兒時飄着純白雲朵的藍天,原野在郢與郢之間呈現出綠的生命,人們三三兩兩在田頭忙碌為着來年的收穫。我在郢與郢戶與戶之間匆匆地穿行。

河堤上連着稠密的村莊。堤坡下廢禿的枝幹讓人領略到寒冬的凜冽,粗壯的杆莖下枯葉一片。路上行人稀少,門前稀疏有幾個老人在曬着太陽等着還在校園孩孫們,年輕的父母天南地北外出務工尋求着更好的生活。進取、拼搏與守候,人生便是如此,匆匆而行走過四季。我似乎從香樟樹綠的顏色里看到往日與曾經。

那些年我們每年都是這般匆匆來去,回故土探親、祭祖……,一家人、兩家人,大包小包一路說說笑笑熱熱鬧鬧,我跟在後面邁着不大的小腳丫步伐蹣跚。路上不時地從兩邊人家竄出一條凶汪汪的小狗,一路狂叫着送出郢外。

有時走得累了,便悄悄地躲在路邊擇一草埂、一塊小石小憩一會,停下揉揉酸疼的小腳,哪怕三分鐘都好,看着家人漸行漸遠,便又邁開腳拚命的跟上,倒不是怕迷這走了多少回熟悉的路,而是生怕慢了被郢子裡的狗咬。就這樣反覆艱難地行走在故鄉與老家的途中,年復一年……

三十多年過去了,我現在依舊每年如此,不過現在是坐車或開車去了,今天我竟冒出迎着故道步行走回老家的念頭,也許外人看來有些神經,但我卻樂此尋境。也許這是一條人生輪迴之路,人老了真的有無數的心事便要終結。

一路風塵。我看着田野里依舊長着那曾經青青的莊稼和河堤下現在烏黑不再流動的河水,水面上浮着枯萎的葉子,生命的繁衍早已使兩岸河堤變得擁擠的房屋。半個小時後還是相同的時間到達了七里店沙灘圩,卻找不到曾經下圩的故道。

胡亂尋着記憶擇一條印象便這般穿圩而上,遠遠地三河至白山的公路像一條鏈子。路徑還是過去的路徑,只是寬直的土路上鋪滿了水泥和柏油,人口的膨脹使河堤上以及公路兩邊再也找不到一間空隙,川流不息的柏油路上散發着濃烈的汽車尾氣,讓人窒息。回頭看故鄉三河的路早已繞郢取直近在眼前,路上車潮如流,故鄉的建築在遠方清晰可見,只是泛不出曾經的溫暖。

老家故途中的溝溝坎坎依舊那麼清晰,不寬只有二三米的土路上,地面是一層灰黃的厚土。陽光明媚空氣清新。路兩邊白楊樹窸窣着油亮的青青葉子,柳樹低垂,蜻蜓在蓬草間飛動,蝴蝶閃爍着五彩的翅膀

遠處田野上綠油油的是大片的稻秧,春綠秋黃,綠草如茵。一行人就這樣匆匆地趕着腳下的黃粉似的泥土,一咕一咕地向前,腳上布鞋內早已灌滿了塵土,黑色的布眼裡被細密的黃土覆蓋。全家一路有說有笑的愉快而行,去時帶着寄託,回來充滿希望。

就這樣一路隨想,身影卻已現蹣跚,隨着不停地運動身體逐漸發熱呼吸顯得急促呼着熱氣,頸子上和頭皮上亮晶晶閃着汗水,迎風撲鼻的汗酸記錄我的年紀與年代的不同感覺。路行大半卻有些走不動了, 我挺直腰板後艱難地行進,腳漸漸地變得懶洋洋的有些酸疼,多少年沒有這樣走了,雙手暫時地像失去了知覺機械地擺動。

索性脫下上衣,身上汗已淋漓掛滿胸前,這讓我不經意想起老家幾個堂哥也是這般挑着百十斤的稻穀送糧的情景,他們一路揮汗不知疲憊地挑三十里寄以我們全家的溫飽。我依稀聽到一路上他們扁擔隨着行走的節奏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還有停歇時手拿草帽煽風納涼時的相互鼓勵,那是生命和親情的讚歌

到達姚彎向左,依舊穿越在河堤上,穿行在高聳林立的樓間。忘不了這五六里斷斷續續的堤郢上的親戚們。記得每次從那裡回三河時他們都是,這家挎着竹籃雞蛋那家拎只雞和一些蓮藕蔬菜一路攆送得好遠好遠,沉甸甸的讓人熱淚盈眶。送了又送手揮了又揮最後佇立郢頭成幾個黑色的小點。

記得有時到達姚彎便要入圩進入土路了,遠遠的還能聽到一些聲音,回頭卻又是這親那戚的又拎着未來得及趕送的土產,那些浸了濃厚的鄉情讓人感動至今不忘。而今這些人大多早已不在,我停下來站在路邊,點一根煙,煙霧中老家故土的那些畫面歷歷在目,熟悉的面孔一一閃現。我似乎看到我的姨娘姥姥及外祖母頭帶黑色的帽子,拄着拐杖,她搖搖擺擺邁着小腳一路向我走來,我也就這樣迎着舊日的時光向前向前。

到達老家大約是四點多,內衣濕濕地附在身上,從三叔家門口走我沒有停歇,我一手拎着上衣,一手拎着祭祖冥幣,徑直走到祖父祖母墳前,墳前的土路早已改成菜地,另一條砂石路在擁擠的群墳後筆直向前,周邊荒草枯萋,滄桑蕭條寂靜無聲,景色有些淒涼。

[1]

作者簡介

夏威,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