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條主義
教條主義亦稱「本本主義」,是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普遍意義上講為,不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現成的原則、概念來處理問題。
社會科學方面教條主義的主要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分離,主觀與客觀相脫離,輕視實踐,輕視感性認識,誇大理性認識的作用。把馬克思主義的書面個別詞句當作僵死的教條,生搬硬套,拒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反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式主義地、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而不將上級指示與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具體實際相結合。[1]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教條主義不懂得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必須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嚴重危害。
目錄
釋義
又稱「本本主義」,主觀主義的一種表現形式。毛澤東在1941年寫的《改造我們的學習》、1942年的《整頓黨的作風》等文章中,深刻批判了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教條主義是一種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作風。教條主義者抽象地、無目的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不是真正為了解決中國革命的現實具體問題,是妨礙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大敵人。教條主義的主要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相分離,主觀與客觀相脫離,輕視實踐,輕視感性認識,誇大理性認識的作用。把馬克思主義的書面個別詞句當作僵死的教條,生搬硬套,拒絕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反對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式主義地、盲目地、表面上完全無異議地執行上級的指示,而不將上級指示與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教條主義在革命實踐中表現為左右搖擺,在政治路線上,教條主義往往表現為「左」、右傾機會主義。毛澤東為反對黨內的這種教條主義,1930年5月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