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教育的伤痛(郑喜艳)

教育的伤痛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教育的伤痛》中国当代作家郑喜艳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教育的伤痛

去年夏季的一个傍晚,我在大街上走,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在气势汹汹地骂女儿。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听话音像是被母亲逼着去学跳舞。孩子不愿意去,哭着躲在站牌后面。母亲伸出手指头说:“我数一、二、三,你不出来,我自己走了。”数到三,小女孩没出来,女士跨上车走了一段,然后小女孩从躲着的地方出来,站在路边哇哇大哭。看着这令人心惊肉跳的一幕,我无语了,不知该去哄小姑娘,还是去劝那个望女成凤的母亲。

接着去家门口的大河书店买书,交款时又遇到了比较奇怪的事情。收款的是个戴眼镜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可能是高中生,也可能是暑假刚高中毕业。4本书,一共是76元,打8折,我在心里已算出是60.8元。可这个姑娘在电脑前摆弄了五、六分钟,也没算出8折该是多少钱。在我的提醒下,好歹算出来是60.8元。我拿出100元让她找,这次不用电脑了,拿计算器算。我又拿出1元钱给她,她竟要找我60元。在我的提醒下,她才知道找我40元2角。购物打折在小学四年级就学过,加减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而这个姑娘连小学的运算都不会。我很奇怪,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培养出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些什么?

无独有偶,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报道,称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女记者曹爱文是最美的记者。因为曹爱文在抢救十三岁的落水女孩时不嫌脏,嘴对嘴做了人工呼吸。小女孩虽然没救活,曹爱文的举动却博得了社会一致的称赞,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记者。可是文中还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曹爱文在施救时,是用手机拨通了120,让大夫教她怎么做人工呼吸。我记得人工呼吸是在初三的《生理卫生》一个章节里作了详细介绍,任课的老师也现场示范过。小女孩被救上来之后,那么多围观者,不至于都没读过初三吧?印尼海啸时,一个读四年级的外国小女孩,根据课本中的常识,判断出是海啸,从而挽救了包括她母亲在内几十个游客的性命。而曹爱文应该是大学毕业吧,在关键时刻却需要120教她,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了。

去年高考结束后,信阳一个十九岁的女孩查完分数后直接跳进了河里,父母在女儿遗体前长跪不起。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辛辛苦苦养大供读书,好容易成人却因为高考而放弃生命。这样残酷的结果谁之过?谁来为这个花季少女的生命买单?4月份郑州电力专科学校的学生来平顶山供电局实习,住在我们的旅馆里。带队的李老师是个女孩,研究生毕业,26岁了。李老师和我聊天时,说起去年发生在她学校的一件事。一个海归硕士在学校工作了两年,结婚有半年就跳河自杀了。两年时间同事们都对他不太熟悉,他常常呆在屋子里不出门,大家最多听到的是他忧郁的歌声。他自杀后,家人来学校收拾遗物,李老师说当她看到他白发苍苍的农民父母,她痛心地流泪了,我听后也落泪了。如果不读大学,不出国,父母还拥有一个儿子,而今,年迈的父母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儿子。那个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才诗人海子,那个15岁就考上北京大学,整个村子及县城都轰动了的天才少年,也永远地离开了他的父母,他的故乡。他年老的父亲常常在他的墓边徘徊,他亲爱的儿子为什么要在风华正茂时选择离开这个世界?我的一个朋友,他唯一的儿子,夫妻双方当做新尖肉的儿子,前几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到北京读大学。在学校和一个来自上海的女孩谈恋爱,两人感情很深。女孩父母坚决反对,于是刚烈的女孩做出了令父母痛心后悔一辈子的事情,从高高的教学楼上跳了下去。男孩在度过假期开学后,也追随女孩的足迹,也从女孩跳楼的地方跳了下去。每次见到这个朋友,看到他憔悴消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强颜欢笑落寞的神情,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心底一阵痛,只能装作不知道此事打招呼。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高中毕业,甚至是大学毕业,不少人连一篇内容丰富、感情自然、表达顺畅、言之有物的文章都写不出。除了书本知识,不会进行简单的电线线路检查,不会安装电灯,不会做饭炒菜洗衣服,更不用说遇到危险如何自救了,还有那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研究生。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中国教育选择学生的法宝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格情操教育、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生的意义、社会责任和对生命的珍惜等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在考试和成绩面前都变得边缘化了,甚至多余。急功近利的中国教育也该反思反思了。后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鲁迅先生在许多年前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今天我也想说一句“救救孩子!”不知是否危言耸听[1]

作者简介

郑喜艳:女,河南人,喜欢读书旅游,希望书籍和行走能滋养一颗丰富的灵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