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屋窪池的傳說
屋窪池 |
敦煌屋窪池的傳說敦煌的的魅力還在於一些虛幻的傳說,而傳說多半又與殘存的客觀事物緊密相聯,這就不能不使人有些半夢半醒,搞不清是傳說依附了真實世界,還是真實世界附會了這些傳說?總之也是相得益彰,敦煌就這樣撲朔迷離於虛幻與真實之間。
屋窪池的神奇倒不在於它何以是這沙漠之中一個明亮的湖泊,更在於有一匹神奇的「天馬」曾在這裡橫空出世,博得漢武帝龍顏大悅,親作天馬歌。[1]
西漢控制河西後,除修築邊防要塞,還大量移民屯墾,「人氣」對於繁榮一個地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是中國古有的一個哲學觀點。特別是敦煌,地處絲綢之路最西端,人口的多少也反映政權的牢固程度,所以一時間,敦煌人口猛增。除了移民,也有獲罪的各級官吏,「皆徙敦煌郡」。當然,對於後者,就有發配的意味。這其中河南新野的一個小官暴利長,就因犯罪被充軍到敦煌,在屋窪池一帶放牧。
他經常見到一群野馬到池邊飲水,並且注意到其中的一匹馬長得特別壯碩而神態奇異。他在暗中窺視,對這匹馬覬覦良久,終於想到一個智取的計策。他做了一個和自己形體差不多的土人,將自己的衣服穿在土人身上,並讓土人手拿勒馬索像真人一樣立於池邊。起先,群馬一見,大吃一驚,不知其為何物,都不敢近前,跳開跑到遠處去張望、逡巡。後見土人並無攻擊之舉,也就慢慢習以為常,又繼續毫無顧忌地去池邊飲水嬉戲了。這時,河南小官見時機已經成熟,就搖身一變,將土人撒掉,自己立到了池邊。看到群馬又來池邊,忍不住滿心竊喜,甩出套馬索,終於一舉成功,得到了那匹他心儀已久的駿馬。他把馬獻給了漢武帝,因為他深知武帝有愛馬之癖。他對套馬的詭詐和辛苦隻字不提,稱馬是從水中躍出的天馬,落入他手純粹是上天的旨意。此話嚴絲合縫,絲毫不露溜須拍馬之嫌,武帝怎麼能不滿心歡喜,即刻作天馬歌,「湖中天馬衝波出,蹴踏驚濤行飄忽」。
不知頗有心計的河南小官是否因此得以減輕了罪責,重回故里,反正從此屋窪池便得了一個出天馬的聲名,流傳至今。
現在的屋窪池水深波闊,周邊蘆葦叢生,游鳥浮魚,相映成趣。靠附近泉水灌溉栽種出的葡萄又自成一景,有幾座晾房,遠處看,蜂巢一般,出產的葡萄乾比蜜還甜。沒有誰再在這裡發現過天馬,但是來到這裡的人都會吟誦起「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句子,醉臥沙場也真不足以見笑,屋窪池是那樣充滿了別一樣的塞外風情。
據說,漢武帝劉徹帶領大軍伐大宛時而得千里馬後,龍顏大悅,特賦《天馬歌》一詩。這氣勢磅礴、膾炙人口的名詩流傳千古。
據史書《瀚海明珠》記載,公元前120年,河南新野有一個小官名叫暴利長,因犯罪被充軍到敦煌屯田墾荒,並在屋窪池一帶放牧。他經常見到一群野馬在池邊飲水,其中一匹長得很奇異,他非常喜歡,就暗想將它捉住。於是他在水邊用泥土做了一個與自己模樣一般高的土人,又將自己的衣服給土人穿上,土人手持鞭子、繩索立於水邊,他則隱蔽在較遠的地方觀察,當馬群照常到池邊飲水時,一見到土人便被驚嚇得跑到遠處張望。時間一天天過去,馬群漸漸地對土人的存在習以為常,便又毫無顧忌地到池邊飲水。這時,他便將土人搬走,自己立於池邊。馬群到池邊飲水時,他突然用繩索將那匹馬套住,盼望已久的寶馬終於到手了。暴利長詐稱此馬從水中躍出,將它獻給素有愛馬癖好的漢武帝,武帝龍顏大悅,作《天馬歌》。
另據《史記·八書第二·樂》中載:漢武帝伐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卡散賽)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為歌。歌詞的大意是:天馬從遙遠的西方來歸有德之君,承天馬的神威使外國歸順,四方臣服。詩詞展示了漢武帝文韜武略的非凡氣度與漢王朝平定西域後的興盛強大。
屋窪池出天馬的故事流傳兩千多年,給屋窪池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故事也反映出古人的聰明智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