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敦煌漫笔(127)(苏盛华)

敦煌漫笔(127)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敦煌漫笔(127)》中国当代作家苏盛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敦煌漫笔(127)

如果不是拥有莫高窟、榆林窟等石窟,沙漠中的敦煌也许至今还是河西走廊上一个默默无闻,甚至被人忘却的地方。在从武威到新疆乌鲁木齐延绵千里的路途中,荒漠、戈壁和沙漠交替出现,将这里制造成了生命的禁区。20多年前,我第一次坐车途经这里时,还以为是这里的人不愿耕种,荒芜了这里的大片土地呢?直到下车考察以后才知道,就是因为长期缺水,干旱严重而导致的土地严重变质形成的荒漠、戈壁、沙漠。本该属于黄土系的土地,由于失水太久,黄土开始发白,就像被风吹日晒逐渐侵蚀失去了黄色的纸张,裸出一种狰狞。站在这里可以看到风雨走过的痕迹,可以看到曾经的河流、湖泊的身影,可以看到人类一步步后退的无奈和沙漠戈壁节节胜利的得意。恶劣的自然条件使曾经的繁华黯然失色,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越来越小,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铁船利舰开拓出的水运代替了驼队,海路代替了陆路,人们像忘记一段情感一样,几乎忘记了曾经的繁华。没有人愿意再经受风沙,豪门大户就像当今先富起来的国人移民国外一样,纷纷逃离了这里,连同不少教徒也离开了。破落衰败的敦煌再也没有了昔日的风光,风沙和战乱蚕食着佛窟里的珍宝,多少价值连城的人类文化在流失啊。

令人悲凉的不仅仅是佛窟的被侵蚀,还有宗教徒自身的衰落,让一个几乎不懂宗教的人担任了主持。王园箓这个不识字的道士尽然在这个不该发现藏经洞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和洞里的秘密。如果王道士多少有点宗教知识就不会把洞内的珍宝展示于人,更不会让斯坦因将其带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陕西宝鸡法门寺发现地宫,这个地宫门曾经也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同时被发现过,但有知识的教徒们担心战乱及时将其封闭了,才使得大量的文物被保存了下来。因此对于莫高窟经卷的遗失,王道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以“无知者无罪”一语带过。

当我们今天站在莫高窟的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当年的辉煌,这个连通西域的小城曾经是多么的繁华啊。我们从它的名字可以想象出当年的盛况,敦,是大的意思,煌,是盛隆的意思,二者合在一起就成了盛大的城市。自从所谓的文明人盗走敦煌文物,并且在全世界宣扬他们的偷盗成绩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意识到了国人对敦煌的忘却。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从此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70多年过去了,几代文化人的努力,才使得频临磨灭的石窟重放光彩。雕梁画栋的建筑,栩栩如生的壁画,情态可掬的雕塑鲜活艳丽的油彩,柔美妩媚的舞姿,华贵堂皇的服饰,展现出了一个佛国美丽动人的世界。佛教正是依靠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苦难人群,给了人们心灵的慰藉甚至临终的关怀,使人们放下痛苦,放下烦忧,放下欲望,快乐而幸福的生活,平和而安然的渡过一生。

秦始皇修起了长城,却失去了民心,秦朝二世而亡。隋炀帝修通了运河,也失去了民心国破身死。这些只为了一己私利而劳民伤财工程,又怎么能比得上教徒们为了心灵的慰藉而自觉自愿的开窟造佛工程?金字塔的修建者不是奴隶而是教徒,塔内的木乃伊不是奴隶主而是教主。正是由于佛国成了人民的,正是由于人们的这种自觉自愿,才使得这项工程持续千年,叮叮当当的开凿声从北魏开始直到明清,一代代的画师们用心绘制,一辈辈的大师用心雕塑,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千百年来从没有人因此而埋怨。

当文明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还在为拆迁出动武力,还在为食品安全犹犹豫豫,还在为假冒伪劣伤肝动肺,还在为坑蒙拐骗劳神伤心,还在为色情娱乐伤筋动骨。我们是否想过借鉴宗教的智慧,用文明而高雅的艺术吸引人,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引导人,用先进科学的知识教育人,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自愿地放弃恶的行径,一心向善,善感天地?

[1]

作者简介

苏盛华,笔名文以清心。咸阳市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