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敷
拼音; fū
注音; ㄈㄨ
簡體總筆畫; 15
五筆86; GEHT
五筆98; SYTY
倉頡輸入法; ISOK
鄭碼; FBSM
筆順編號; 125112441533134
字級; 常用
詳細解釋
(1)〈動〉施予,給予[grant;carry out]
勘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書·康王之誥》
敷政優優,百祿是道。--《詩·商頌·長發》
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皮日休《原弈》
又如:敷民(施於人民。敷:布施);敷施(布施);敷錫(施賜);敷教(布施教化)
(2)〈動〉鋪展;鋪開 [spread out;unfold]
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書·禹貢》
牖間南向,敷重篾席。--《書·顧命》
敷宴席。--《穆天子傳》
離城三里,止營傅陳。--《漢書·陳湯傳》。師古曰:"傅,讀曰敷。敷,布也。"
(3)〈動〉搽,塗上 [apply]
頭上周圍一轉的短髮…越顯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紅樓夢》
又如:敷粉;敷藥
(4)〈動〉通"布"(bù)。宣告;陳述 [narrate in detail]
不能敷揚五教,翼贊日月。--《後漢書·張網傳》
善敷者辭殊而義顯。--《文心雕龍·鎔裁》
又如:敷布(陳述);敷文(鋪陳文藻);敷暢(敷陳發揚);敷奏(敷陳上奉);敷釋(鋪敘闡釋);敷布(敘陳)
(5)〈動〉開[花] [open]
用花者取花初敷時。--宋·沈括《夢溪筆談》
又如:敷英(開花);敷秀(敷英;敷披。開放);敷榮(繁榮;開花);敷華(開花)
(6)〈動〉傳布 [propagate]
如:敷弘(傳布弘揚);敷展(展布,傳播);敷揚(傳播宣揚);敷顯(傳布顯揚)
(7)〈動〉宣布;公布 [make public to]
如:敷宣(宣布);敷政(推行政事);敷綸(宣詔);敷露(公布,披露)
(8)〈動〉足,夠 [be sufficient for]
以二十餘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入不敷出;敷余(多餘;多出)
(9)〈動〉通"溥"。分布;散布 [spread]
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詩·周頌·齎》
又如:敷芬(發散香氣);敷條(展枝);敷聞(使名聲遠揚);敷興(廣布而使人高興)
(10)〈動〉生長 [grow]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書·禹貢》
(11)〈動〉通"傅"(fù)。附着 [stick to]
郭門在外為衡,以兩木當門,鑿其木,維敷上堞。--《墨子·備城門》
(12)〈形〉普遍 [general;overall]
敷天之下。--《詩·周頌·般》
又如:敷求(廣求;遍求);敷洽(廣布);敷尋(廣泛尋訪);敷廣(廣泛傳播);敷光(普照)
(13)〈形〉通"膚"。淺薄 [meagre;shallow]
(14)寫法
筆順讀寫:橫、豎、橫折、橫、橫、豎、點、點、橫、橫折鈎、撇、撇、橫、撇、捺
英漢互譯
apply be sufficient for sprend
方言集匯
◎粵語:fu1
◎關中話:fu3
◎客家話:[梅州腔]fu1,[海陸豐腔]fu1,[客英字典]fu1,[寶安腔]fu1,[東莞腔]fu1,[台灣四縣腔]fu1,[客語拼音字彙]fu1
◎贛語:fwu1
◎韓語:PWU 부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卯集下】【攴字部】敷 ·康熙筆畫:15 ·部外筆畫:11
〔古文〕旉《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芳無切,音罦。《五經文字》⾭,經典相承,隸省作敷。《書·舜典》敷奏以言。《傳》敷,軰也。
又《書·大禹謨》文命敷於四海。《傳》言其外布文德敎命。
又《皋陶謨》翕受敷施。《傳》以布施政敎。
又《詩·大雅》罔敷求先王。《箋》無廣索先王之道。
又《廣韻》散也。
又與傅同。《前漢·宣帝紀》傅奏其言。《注》師古曰:傅讀曰敷。
相關詞語
入不敷出、冷敷、外敷、敷具、敷告、敷和、敷天、敷奏、敷張、敷疏、敷秀、敷粉、敷綸、敷績、敷衍了事、敷衍塞責、敷衍搪塞、敷訓、敷設。
常用詞組
【敷陳】 fū chén
[give detailed account;outline in orderly fashion] 〈動〉詳盡的陳述
敷陳存亡之機。--《淮南子.要略》
【敷粉】 fū fěn
[dusting] 〈動〉輕微施加或撒在或好像是撒在表面上的少量粉末
【敷料】 fū liào
[dressing]∶〈名〉包傷用品,繃帶,用以覆蓋瘡、傷口或其他損害的材料(如軟膏、紗布)
【敷設】 fū shè
[lay] 〈動〉布設;鋪設(管道設施的隱蔽部分)
【敷霜】 fū shuāng
[blooming] 〈動〉在玻璃(如鏡頭)表面塗一層薄膜以減少反射造成的損失,從而增加光的透射的方法
【敷貼】 fū tiē
[apply;stick] 〈動〉敷布粘貼
敷貼膏藥
【敷衍】 fū yǎn
[spread;lay out]∶〈動〉敷布曼衍
蓧盪敷衍。--張衡《西京賦》。綜注:敷,布也;衍,蔓也。
【敷衍了事】 fū yǎn liǎo shì
敷衍:做事不認真;了:完。指辦事馬馬虎虎,只求應付過去就算完事。
【敷衍塞責】 fū yǎn sè zé
敷衍:馬虎,不認真,表面上應付;塞責:搪塞責任。指工作不認真負責,表面應付了事。
字源演變
會意兼形聲字。從攴,尃聲(尃亦表意)。形旁為手持器械之象,表示敷字本義與治事有關;形旁兼聲旁尃為從寸甫聲之形聲字,其本義為布施,表示敷之本義與布施相關且表聲,敷與尃聲韻並同。尃初用作敷,後為造專字。戰國時最先出現的敷字,聲旁尃中的構件是從又甫聲,後又易為寸(屬於音義皆近形旁的通用),此種結構為《說文》採納而後成為主流寫法。隸變時攴或作殳、欠,但都沒進入主流。楷書作⾭,是小篆的筆勢寫法。俗作敷,易構件寸為方,無理據,但由於使用廣,被《現代漢語通用字表》收錄為正體。 《說文》本義是"⻱" (施),即布施、施與。《書·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孔傳:"布五常之教。" 《書·康王之誥》:"戡定厥功,用敷遺後人休。"孔傳:"用布遺後人之美,言施及子孫無窮。"通"普",普遍。《書·皋陶謨》:"翕受敷施,九德咸事。" 《史記·夏本紀》作"普"。通"捕",抓捕。 《包山楚簡》2.142:"小人蟻(將)⾭之。"又2.144:"州人蟻⾭小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