敺
敺 |
驅(拼音:qū)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形聲字,古字形從攴區聲,後改為從從馬區聲 。驅的本義為使馬奔馳,引申為驅逐、驅趕,又引申為狂奔、快跑、飛奔。此外還有強行、逼迫之意,如驅使、驅遣。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驅
拼音; qū
繁體; 驅
部首; 馬
五筆; cgar(98)caqy(86)(86、98)
倉頡; NMSK
鄭碼; XHOS
筆順; 橫折、豎折折鈎、提、橫、撇、點、豎折(5511345)
字級; 一級(編號:0930)
平水韻; 上平聲·七虞
筆畫數; 3+4
四角號碼; 7111₄
GBK; C7FD
異體字;
- 驅、駆、䮃、*駈、ࣦ�、�、�、�、�、�、�、ࢿ�
統一碼; 9A71
造字法; 形聲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形聲字。金文作圖1,石鼓文作圖2,與《說文解字》古文(圖4)同。隸定作"驅"。字形從攴(pū),示驅趕動作;區作聲旁,指示讀音。篆文或從馬,區聲(圖5),說明了驅趕的對象。後來又產生了從馬,丘聲的"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規定"驅"為正體,"驅""駈"則作為異體字加以淘汰。
從字形上看,驅本義當為策馬前進,泛指趕。趕的目的一是使之前進,一是使之離開此地,所以引申有前行,如"長驅直入""先驅者"和逐走如"驅除""驅邪"兩方面的意義。
由驅使馬匹引申到駕駛車輛,如驅車前往。這是詞義隨交通工具的更新作出的變化。
由驅馬引申為驅趕其他動物,再引申為驅民。由驅馬到驅人,所驅之人必是下民,這種詞義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封建等級思想的影響。
由"驅逐"又可以引申為"逼迫",如陶淵明《乞食》:"飢來驅我去。"這裡的"驅"字就當"逼迫"講。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上】【馬部】豈俱切(qū)
馬馳也。從馬區聲。
驅,古文驅從攴。
【注釋】馬馳:王筠《說文解字句讀》:"當作'馳馬'。""言人御之使速也。"
說文解字注
驅馬也。各本作"馬馳也",今正。此三字為一句,驅為篆文,此三字言其義,許之例如此。"驅馬"常言耳,盡人所知,故不必易字以注之也。驅馬,自人策馬言之。《革部》曰:"鞭,驅也"。是其義也。
從馬,區聲。豈俱切,古音在四部。俗作駈。
驅,古文驅,從攴。攴者,小擊也,今之撲字。鞭、棰、策所以施於馬而驅之也,故古文從攴。引伸為凡駕馭追逐之偁,《周禮》:"以靈鼓驅之,以炮土之鼓驅之。"《孟子》:"為淵驅魚","為叢驅爵","為湯武驅民",皆用古文,其實皆可作驅,與殳部之"毆"義別。
康熙字典
【亥集上】【馬部】驅·康熙筆畫:21·部外筆畫:11
古文:驅
《唐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於切。《正韻》丘於切。並音區。《玉篇》:逐遣也。《禮·月令》:驅獸毋害五穀。
又《說文》:走馬謂之馳,策馬謂之驅。《玉篇》:驟也,奔馳也。《易·比卦》:王用三驅失前禽。
又軍前鋒曰先驅,次前曰中驅。
又《集韻》《韻會》並祛尤切。音丘。義同。《詩·墉風》: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陸雲賦:昶愁心以自邁,肅旁人以曾驅。詔河馮以淸川,命湘娥而安流。
又《廣韻》《集韻》《韻會》並區遇切。音姁。義同。班固《東都賦》:舉㷭伐鼓,申令三驅。輕車霆激,驍騎電騖。陶侃《相風賦》:華蓋警乗,奉引先驅。豹飾在後,葳蕤先路。
又通作歐。《史記·趙世家》:歐,代地。《前漢·食貨志》:歐民而歸之農。
又葉直谷切,音逐。《詩·秦風》:游環脅驅。葉下續轂。
俗作駈、䮃,並非。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①"馬"的左上角不封口,末筆橫改提。②"匚"2畫,㇗(豎折)一筆寫成。
【寫法】"馬"窄"區"略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區"略高。"馬",㇉(豎折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區","匚"從上、左、下包圍"ㄨ";㇗(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橫段略長於上橫;"ㄨ"的兩筆相交於橫中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