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井鎮
文井鎮位於四川省蓬溪縣北部,東經105°40′,北緯30°52′。鎮政府駐地文井鎮文峰街,距縣城17公里。地處城北及318國道線17km,是西充、射洪、蓬溪三縣的交界處。物華天寶,地靈人傑。有川北名勝高峰山、定香寺、精忠祠。文井的豆豉和泉水也被稱為「雙絕」,是享譽一方的特產;在這塊土地上,還先後湧現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李泛山等一批優秀將軍,可謂人才輩出。
清初設文井場,因場臨文家古井而得名。民國26年(1937)設文井鄉。建國後,在文井場置文井鄉和文井區,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中,文井、新林、普光三鄉合併置文井鎮,鎮址文井場,距縣城17公里。[1]
目錄
簡介
區位
蓬溪縣文井鎮位於東經105°40′,北緯30°52′。文井鎮位於縣境北部,東鄰西充縣祥龍鄉,南連赤城鎮,西接板橋鄉、新勝鄉,北與羅戈鄉、射洪縣曹碑鎮毗鄰。鎮政府駐地文井鎮文峰街94號,距縣城17公里。它地處城北及318國道線17km,是西充、射洪、蓬溪三縣的交界處。
人口民族
幅員面積66.6km2,耕 地3.4萬畝,人員總數為3.95萬。主要民族是漢族,兼有藏族、羌族、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
沿革
原為蓬溪、西充兩縣共管,1953年劃為蓬溪,區、鄉兩級政權設在此,1992年經省政府批准, 撤銷原文井區公所,由原文井、普光、新林三鄉組建而成,轄1個居委會,23個行政村,屬典型的淺區丘陵地貌。
環境及特產
全鎮林地資源豐富,林木鬱鬱蔥蔥,小河流水清澈見底,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較好,宜居舒適度高。文井土質肥沃,物產豐富,主要生產稻穀、玉米、小麥、紅 苕、棉花、花生、高粱、油菜籽、生豬、山羊、肉兔。林木主要有柏木、桉樹、香椿、國槐、油桐、桑樹、竹子、桃樹、廣柑。藥材(白果、杜仲),名優水果(桔橙4、7號,美國紅心柚、日本太田碰柑、福本、青見、金花 梨)。工業有石油、建材、冶金、釀造業、頁岩機磚廠、水泥預製件廠等。
基礎設施
境內現有市縣政府批准開放的道教場所三處:高峰山 寺、定香宮、應傳寺。其中保存完好的高峰山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82年),素有「川北迷宮」之美稱。鎮內現有中學一所,中心小學五所,中、小學生八干 多人。學校各項指標九九年經省、市驗收合格。設有中心衛生院一所、一般衛生院兩所,醫療點36個,文化站一個,電影院一個,廣播電視站一個。農業金融機構 四個,保險事務所二個。二ooo年文井鎮已被省委、省政府批准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總體規劃是2010年城區面積達到2平方公里,場鎮人口達到1.5 萬人,鄉村公路總長達120公里。鎮內現安有程控電話500多部,移動通訊基站兩痤,光纖電視入戶率達80%。自來水廠供水60萬方。35千伏變電站一座。文教衛生、新區建設,個體經濟已全面啟動,建有專業化市場兩個。[2]
歷史沿革
文井鎮位於蓬溪縣城北17公里,北鄰今射洪縣、東接西充縣,是三縣交匯的重要集鎮。1986年-1992年建制單位是文井區,下轄文井、新勝、羅戈、新林、普光、新星、附北七個鄉。在1992年9月撤併建中,將文井區改制為文井鎮,由原來的文井、新林、普光三個鄉組成。全鎮幅員面積6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7萬畝。36個行政村,280個村民小組,兩個居委會,總人口31214人、9332戶,場鎮居民8215人。2003年合村並社中將全鎮行政區劃調整為23個行政村、280個居民小組、一個街道社區。
行政區劃
文井鎮區劃:文峰社區、馬槽井村、楊龍廟村、花池塘村、映井場村、雲台村、高峰山村、白象山村、半邊山村、定香寺村、雙龍橋村、會仙橋村、新華村、蓮埡村、黃蓮嘴村、蓮花村、新寨村、馬鞍山村、梅埡村、百恆村、范家溝村、順天村、趙先寺村、印盒山村。
社會事業
2003年,文井鎮進行資源組合,將鎮政府原辦公場地及全部資產劃歸文井中學,鎮政府遷至原文井小學(米市坡)辦公,文井小學遷至原文井鎮中(2002年8月鎮中併入文中)上課。使全鎮國有資產合理配製、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文井鎮交通十分便利,文井至蓬溪全程水泥路面,方便快捷,到西充縣、射洪縣全縣貫通。境內現有鄉道、村道公路56公里,已硬化32公里。通訊發展十分迅捷,電信、移動、聯通、小靈通等有線、無線網絡覆蓋全鎮,光纖電視入戶率95%。天然氣用戶1000餘戶。[3]
經濟發展
農業
經濟以農業為主,是本縣主要糧食和經濟作物區之一。常年水稻播種面積1.7萬畝,小麥0.8萬畝,花生500畝,油菜 0.7萬畝;各類水果面積1萬畝。有林地2.4萬畝(其中天然林0.2萬畝1,人工林2.2萬畝),其中經濟林36.3畝(冬桃),生態林2.0萬畝(松 柏、竹柏混交),森林覆蓋率為29.8%。
商業相關
商業網點多集中文井場。全鎮有大型百貨超市3個,個體工商戶300餘戶,年集市貿易額上億元。場鎮常住人口1萬人,水、電、氣、光纖閉路四通;出行方便,有直達成都、重慶、廣東長途客車;傳統手工業歷史悠久,精通竹編工藝技術,高峰山「麻道姑」豆豉遠銷海內外。[4]
自然地理
地形氣候
文井鎮在蓬溪縣東北部高中丘糧林多經區,境內以高丘為主、中丘次之、低山低丘較少,一般海拔為360-550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3℃, ≥0℃積溫6278℃,≥10℃積溫5440℃,無霜期達343天,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60㎜,年日照1470小時。
河流土壤
土壤母質系蓬萊鎮組,含礦物養分轎豐實,粘砂也較適度,草林植被好。境內有大小四條河流分別流貫全境,為赤城湖上游的主要流域區,有7條溪河,4座水庫,蓄水近400萬立方米,還有79節石河埝,88口山平塘,電灌站 處堤決排決設施齊備,有效灌溉面積9756畝,農業基礎條件好。
生物
文井鎮宜種範圍寬、物產豐富,具有發展糧食、蠶桑、水果、生豬、牛、羊、兔、雞、鴨、鵝、油桐等優勢條件。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料、棉花、蠶繭、生豬、土雞。境內高丘低山成帶狀分布,山巒連綿,森林植被好,山上野雞、野兔等飛禽野獸較多,為蓬溪之冠。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林地面積2萬餘畝,每年可開採木材1000立方米。土壤呈中性偏鹼,非常適合柏樹、黑桃、油桐籽、松脂等林木生長。農戶竹林較多,全鎮共有竹林8000餘畝,是一大優勢資源。[5]
資源狀況
勞動力資源
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全鎮3萬餘人中勞動力人口有16000餘人,常年外出務工經商人員11000餘人,每年勞動部門職業技能培訓人員達1800餘人。
文化旅遊資源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享譽西南的川中名山「高峰山」,坐落在文井境內,距縣城25公里,距文井場鎮4公里,山上樹木蔥鬱,古柏參天,風景秀麗,景色迷人。山上古剎「高峰寺」始建於唐初,續建於晚清,為川中第一名剎而飲譽海內外,殿內樓閣按「金鎖八門」、「六十四卦象」縱橫排列,深蘊「道妙玄機」,構成迷宮建築群,在全國宮觀、寺廟中實屬罕見,享有「川北迷宮」之稱。民國時代軍政要員林森、何應欽、孫科、於佑任、馮玉祥等來此遊覽避暑並提額30餘匾。被政府闢為道家文化場所,賓客如雲,系四川三大道觀之一。2005年12月22日,號稱「天下第一老子」的老君像落成開光,由1998塊石頭塑成,共36米高,坐落在高峰山西側山腰,巍峨雄壯,栩栩如生。2005年5月,四川博遠傳媒有限公司投資上百萬元在高峰山拍攝電影《天機》,在全國上映,這樣更增添了高峰山文化氛圍和知名度。高峰山已實現年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已達2400萬元。
坐落在文井鎮花池塘村的「精忠祠-岳飛廟」始建於清代,後經當地政府傾力打造,現已成為川中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岳飛祠是紀念愛國英雄岳飛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地方,每年接待遊客上萬人次。
全鎮產業優勢凸顯,被稱為文井三寶的「文井土雞」 、「土雞蛋」 、「麻道姑豆薣」等著名品牌,現已遠銷成都、重慶、南充、遂寧等大中城市、產品供不應求,市場前景非常廣闊。[6]
發展規劃
文井鎮黃蓮嘴是城鄉環境整治工作的一個示範點。在文井鎮鎮政府的幫助下,該村城鄉環境整治工作掀起了新的熱潮。該村35戶村民家家戶戶房屋牆面都刷了石灰,一片白淨,每一家都做了寬敞的院壩,在院壩之間,1米多寬的水泥路交錯相通.
總體方針是立足本鎮實際,依託現有資源,尋求新的市場,打造產業精品。
依託高峰山的旅遊開發,打造道家文化重鎮
隨着高峰山旅遊開發,遊客量的不斷增加,依託道家文化竭力將文井鎮打造成道家文化重鎮,增添文化氛圍。同時,搞好旅遊產品開發,進一步做好高峰豆鼓、道家老臘肉的品牌包裝和市場開發。將「八卦迷宮」 、「老君像」 、「范師主」 、「王師主」 、「羅衣秀才」等富有傳奇色彩的物與人做成各種質地、形狀、大小不同的紀念品,增加高峰山的文化內涵和旅遊收入。
以豐實的林地資源搞好林地綜合開發
文井鎮有豐實的林地資源,森林覆蓋率達30%以上,又屬淺丘、山體平高、土質均屬中性偏鹼,具有較大的林地開發潛力,將現有柏樹改造為經濟林、建生林,林下發展林地土跑雞、野兔、野雞等原生態食品,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以文井「三寶」為基礎,尋求新的產業發展之路
「文井土雞」 、「土雞蛋」 、「麻道姑豆鼓」三種產品品牌已建立,市場潛力很好,但生產規模、營銷方式還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特別需要具有一定資質和影響力的知名企業從產品生存產規模、包裝、市場開發等進行開發,形成產業鏈,成為全鎮產業支柱。
總之,文井鎮黨委、政府和全鎮人民決心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步伐,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各地各界共謀文井經濟社會發展。以高峰山旅遊開發為依託,搞好林地綜合開發,打造產業精品,發展旅遊業和第三產業。同時,搞好場鎮綜合開發,拓寬集鎮修建農貿市場,增加場鎮人口,提升城鎮化水平,加快鄉村公路及水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綜合競爭力和吸引力。使全鎮經濟社會再上新台階,全鎮人們早日致富奔小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