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民
基本内容
文忠民,国防大学基本系毕业。入伍后历任第21军62师后勤部战勤科参谋,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74年起历任连队指导员,团组织股股长,兰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副处长、处长,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副处长等职。1992年9月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局局长,1996年2月任第26集团军77师第16任政委(师长姚春阳),1998年8月任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1998年12月任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副政委。2004年任南京政治学院政治委员。1998年3[晋升为大校军衔,2001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被总政治部直属党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文忠民:三次部队任职磨炼
去年8月,我回到阔别20多年的西北边防,重温那魂牵梦萦的连队生活。看到课堂上年轻指导员对党的创新理论娓娓而谈,训练场上呱呱叫的“80后”、“90后”士兵,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是三次部队任职磨炼,至今历历在目。
第一次扎根,“军政全胜”思想和“金刚钻”精神端正了我人生的方向
24岁那年,我在师机关5年多后,组织上安排我到连队当指导员。
“文化大革命”后,军事训练长期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严重损害了部队战斗力。1974年开始,军事训练转向加强提高阶段。1975年1月,邓小平复出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对军事训练十分重视。他提出,要把训练放在战略问题的一个重要位置上。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下到了连队,我军的优良传统和战斗作风激荡着军营,我决心好好干,不辜负领导的期望。我所在的八连在淮海战役时曾被授予“军政全胜”称号。团副政委齐庆正告诉我:“你是八连指导员,要把u2018军政全胜u2019这面锦旗时常挂在心上。”八连生长在一个英雄红军团的战斗序列里,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这个团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被授予“金刚钻团”荣誉称号。团里有两任团长是闻名全军的战斗英雄,带出一大批战斗英雄和模范。部队驻扎在宁夏牛首山下,黄河岸边,战备、训练任务十分繁重,生活非常艰苦。初到连队,我马上就被火热的连队生活同化了,那一种战天斗地的豪情、亲密无间的友情和当英雄、做模范的浓浓氛围,深深地感染着我。在我们的连队里,大家最怕的不是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而是怕没有任务、没有困难,“给任务就是给光荣”成为大家共同的渴望。每遇难题的时候,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是“金刚钻团”的新一代,困难只有一个,解决困难的办法却会有几十个、上百个。训练场上,官兵一个个都像小老虎,练得呱呱叫。很多老兵,一出手,手榴弹就是70多米;单、双杠八练习大回环身轻如燕;5公里越野和长途奔袭,个个都是“铁脚板”、“飞毛腿”。连进攻,连防御,那一次又一次演练,是一次又一次人生思想境界的攀登。连队的战斗力在生成,官兵在勤学苦练中茁壮成长。
刚到连队的一段时间,我常被一些战士的思想问题牵着鼻子走。实践使我醒悟到,送人一个馒头,不如给他一把种田的锄头。我借鉴自己学哲学的经验,在同志们的支持下,在完成上级布置的政治教育任务的同时,组织干部战士阅读《实践论》、《矛盾论》,并分专题进行辅导,帮助大家掌握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增强干部战士的荣辱观念;强调教养一致,引导干部运用一事一议等群众性讨论的方法,明辨是非;从一点一滴入手,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思想工作中,我注意熟悉战士,依靠骨干,情理并举,以身作则,全连风正气顺,斗志旺盛。师政治部曾总结推广了这方面的经验,《解放军报》、《人民军队报》做了相关报道,受团嘉奖一次。
在连队工作中,我把工作重心放在抓党支部“一班人”上。坚持干部学习日制度,想方设法增强大家的事业心和端正思想方法;经常同干部谈心,交流思想和感情;总结团结经验10条,规范日常领导工作秩序;支持干部的工作,维护他们的权威。老连长转业后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内,连长一职空缺。我充分发挥副连长黄成钦的作用,并在排长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安排他们参加一些全连性工作,干他们乐于干而又得心应手的事。这样做,一方面培养锻炼了干部,连队的各项工作开始在全团领先;另一方面,我们几个连干部有更多的精力分析连队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各类人员的思想和态势,工作更从容、更有条理了。我先后与两任连长搭班子,配合得十分默契,《人民军队报》用整版刊登了我与连长王炳军团结共事的事迹。
原来在机关工作,接触积极、先进面多。下连队后,接触实际问题多了,开始从理想化走到现实中来,懂得了一个终生受益的道理:不了解官兵,就领导不好官兵。此后,说话、办事,既坚持原则和高标准,又能兼顾到干部战士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承受程度。组织领导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取得了连队工作经验,特别是积累了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带好党支部“一班人”的经验,工作比较泼辣了。后来,我先后担任团组织股长、兰州军区组织部组织处长、总政组织部组织局长,“军政全胜”的思想和“金刚钻”精神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第二次扎根,“一正、二实”成了我为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1996年春天,正当我在总政组织部组织局局长岗位上干得红红火火的时候,总政领导决定让我到济南军区某师任政委。
任正师职快4年,下部队仍任师政委,家里人不理解。我用当指导员的体验说服他们,一则能走开机关干部与部队干部交流的路子;二则到实践中去学习,去干事。虽然下部队充满风险,发展也可能比别人慢了,但这是难得的锻炼机会。
我们师是一支由八路军发展起来的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驻地既有甲午战争的遗址,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的故乡,著名的《苦菜花》就是从这里传向全国的。战争年代部队先后参加过鲁中反扫荡,鲁南、莱芜、济南、孟良崮、淮海、渡江、淞沪、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及平康、金化地区防御战等,涌现出了14个英雄营连和一大批英雄模范。驻地5个县级市,均是双拥模范城。其中文登市宋家庄和231团二营,是我军最早开展军民共建的单位之一。
到师里后,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师长姚春阳。他说:“我是第17任师长,你是第16任政委,我们一起把这段接力赛跑好。”
这个师好,首先是党委班子好。师长是优秀党员,常委中多数任过团长、政委,都是铁铸钢打的人。突出特点是“一正”、“二实”。正,就是公道正派。实,就是求实务实。与这些同志共事,心灵天天在净化。从高楼大院来到一线部队,加深了对部队实际情况的了解和认识。从出主意到作决策,提高了统揽全局、驾驭部队全面建设的能力。由“一长制”到“两长制”、“党委制”,提高了带好班子、用好机关的组织领导能力。从“纸上谈兵”到实际带兵,提高了运用方针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总部时,我曾参与和组织制定、修改过《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政工条例》等文件。下到部队后,边抓落实,边思考怎么才能做到既讲得通又行得通?思想中求实、务实的成分越来越重了。“让理智主导激情”,“不搞无效劳动”,成了我的口头禅。破除粗放型领导方式,以严求实、以细求实、以实求实的经验被集团军推广。在师改旅的转折关头,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做法被军区转发。增强领导机关工作指导的科学性、指导员要提高“五种能力”的调研报告被军区印发。炮团办大学校的经验、监督就是爱护和培养的做法被总政《政工通讯》刊登。230团卫生队为兵服务的事迹,军区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破除粗放型领导方式,以严求实、以细求实、以实求实的经验,炮团办大学校的经验,229团宣传股为基层服务的经验,229团后勤处长家属自谋职业减轻社会负担的事迹,先后在《解放军报》作了宣传。我撰写的《论坚持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的战略指导思想》发表后,引起共鸣。我撰写的《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的思想汇报,经军区首长批示被军区政工简报刊登。
第三次扎根,科学发展的思想给了我走进矛盾、破解难题的力量、胆识和智慧
2003年底,首长找我谈话,准备让我从总部机关下到南京政治学院任政委,我欣然答应。
我们学院有一个“政治强、懂教学、会管理”的好班子、强班子。与我先后搭档的院长王日中、王建伟和蒋乾麟文武双全,可谓“黄金搭档”。从史料记载看,我是第八任政委。第一任是陈英,任前是26军政委。之后是潘启琦,吴甲申,于德惠,祝耀宗,吴永川,苏建军。
学院是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曙光,沐浴着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春风诞生和发展起来的。30年来,学院经历了从建校初期的短期培训到正规学历教育、从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转变的两次跨越。我经历了这两次跨越。后者的最大特点是,从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转变,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涉及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任务重、难度大。出任南京政院政委,是我入伍以来挑得最重的一副担子。
从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我一直在思考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充分发挥院校教育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这个课题。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日趋多样化的情况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了,如何让生命线闪光,让生命力旺盛?我们注重用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政治院校”的问题,下大力改造通用学科,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军事特色不鲜明、交叉重复等问题,基本上完成了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以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学院进入全军重点建设院校行列。我们注重用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政工人才”的问题,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员的头脑,坚持教为战、学为打的原则,坚持以提高解决部队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能力为中心,让学员带着答案走,带着思路走,带着方法走,培养“政治强、业务精、懂军事、善创新、纪律严、作风实”的复合型的新型政工干部。我们注重用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教员队伍”的问题,按照“政治信念坚定、结构整体优化、综合素质优良”的要求,组织实施“名师工程”,遴选出17位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成果丰硕、群众认可的专家教授,为他们绘制名师画像张贴在学院的学术报告厅。每年拨出40万元专款用于他们出版专著、到部队调研、出国访学等,扩大知名度。2004年以来,有4名教员晋升为文职3级,1人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这在建院历史上是没有的。由大师、名师主讲的《舆论战》、《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我们制定“10、50、100”中青年教员队伍建设目标,即今后5年,学院将培养出10名左右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专家,50名左右创新能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0名左右执教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学骨干。与此同时,4年来,学院两次对教研室主任队伍进行调整,使全院教研室主任平均年龄降低5岁,达到38.1岁,文化程度全部在硕士研究生以上,实现了教研室主任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我到学院工作以来,院领导班子进行过两次调整。在老班子里我算是年轻的,在新班子里,我算是“老大哥”。4年来,我们按照“政治强、懂教学、会管理专家型领导集体”的要求,坚持“八个方面统一思想”、“七个经常想一想”和“五个较真”,在班子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欣赏、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建立了学习、决策、执行和监督“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党委的决策水平和落实力度,而且有利于党委领导工作的心情舒畅、运行顺畅,“扎扎实实搞论证,轻轻松松作决策,高高兴兴抓落实”。近年来。两次组织测评,教员、学员对党委机关的满意度分别为98.6%和99.3%,学院第五次党代会,院党委常委都以全票高票当选。学院光荣进入全军重点建设院校行列和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行列;2个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领域,4个学科进入全军重点建设领域,博士点、硕士点各翻了一番;教师中17位大师、名师走向全军,胡滨教授出席全军英模大会和党的十七大。
从红军团队到老八路部队,再到全军政治工作最高学府,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这三次扎根,正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步伐,伴随着人民解放军重大历史变革的步履,勾画了自己从一个不太懂事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共和国将军的心路历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