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等。

目录

发展历史

文献学是在文献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收集、整理、交流和利用文献,就必须对文献的特点、生产方式和整理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从而逐渐形成了文献学。

中国

中国古代虽无“文献学”一词,但许多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进行了大量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历代文献收藏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内涵比较广泛,除研究一般的文献发展史外,还涉及文字的校订,版本的鉴别,对内容得失的评品及目录的编制等。如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编制《别录》、《七略》是整理文献;郑玄为群经作注,也属整理文献。最早以专著形式系统讨论文献学的是南宋的郑樵。他在《通志·校雠略》中从理论上阐述了文献工作中的文献收集、鉴别真伪、分类编目、流通利用等问题。郑樵以后,系统研究文献学理论的是清代的章学诚,其著名观点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即要求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要明确反映并细致剖析各种学术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相互关系等。但他和郑樵一样,都把这些工作称为“校雠学”。最早以“文献学”作为书名的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33),书中认为:文献学的基本内容是文献的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和刻印。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1982)和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1986)则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著,二书认为文献学就是版本学校勘学(见校雠学)和目录学三者的结合。其中张舜徽还认为文献学就是校雠学。由于“文献” 这一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有特定涵义,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献学实际上是以考证典籍源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由于文献数量、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发展以及由此决定的文献工作的复杂性,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已不能全面反映现代文献的实际和揭示其发展规律。因此,作为现代文献学,还必须研究现代文献及其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者较多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文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计量学方法,丰富了文献学的内容。80年代中期以后,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专科文献检索[2]与利用方面的著述大量问世。

视频

文献学 相关视频

文献学视频教程 杜泽逊 全114讲 山东大学
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