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理

來自 新浪網 的圖片

文理 文采道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文理 [1]

職稱 副教授

詞語

詞目:文理

讀音:wénlǐ

基本解釋

⒈[unity and coherence in writing]∶文采和道理

文理皆有可觀者。——宋·王安石《傷仲永》

文理不通。

⒉[pattern]∶花紋

文理有疏密。——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⒊[rites]∶禮儀

詳細解釋

1.禮儀

《荀子·禮論》:「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省,情用繁,是禮之殺也。」 漢 桓寬 《鹽鐵論·論功》:「 匈奴 無城廓之守……上無義法,下無文理,君臣嫚易,上下無禮。」 宋王禹偁《籍田賦》:「武功以成,文理以定。」

⒉猶條理

《禮記·中庸》:「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漢書·高帝紀下》:「南海尉 它 居南方,長治之,甚有文理。」王先謙補註引周壽昌曰:「文理,猶條理也。」

文辭義理文章條理

宋司馬光《進通志表》:「文理迂疏,無足觀採。」 明謝讜《四喜記·雙桂聯芳》:「聖旨到來,宋祁文理精通,第一甲進士。」《紅樓夢》第二三回:「單把那文理雅道些的,揀了幾套進去。」魯迅《偽自由書·不通兩種》:「文理總未免有點希奇。」

花紋紋理

《管子·水地》:「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事實一》:「 吳行魯 少事內官 西門 軍容,一日為洗足,中尉以腳下文理示之曰:『如此文理,爭教不作十軍軍容。』」 清戴名世《古樟記》:「其北一枝尤奇,直入土中,大數十圍,類自為一樹,不屬於干者。然其文理皆成龍形。」

⒌病人的氣色 脈理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拙公有一不習,文理隂陽失矣。」

⒍文科和理科。如:文理學院;文理分科

邏輯學的早期譯名。

孫中山《行易知難》第三章:「文理為何?即西人之邏輯也。作者於此姑偶用『文理』二字以翻邏輯者,非以此為適當也。」

文科理科

文理分科是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等世界上部分國家和地區所實行的一種教育制度,即將教學課程分為文科和理科讓學生作出選擇後進行分別教育。

文理分科在大陸始於1977年的恢復高考。但事實上這種制度源於對蘇聯模式的照搬。二戰使蘇聯損失了大批知識分子,因此戰後重建急需以分科教育來快速培養各類專業人才。

其他

大陸1949年後,同樣急需專業人才,因此開始了文理分化的步伐,首先成立了西安、南京、重慶等最早的8所外語學校,並在50年代開始了對高校的合併。當時實現工業化是經濟建設的主要目標,為了適應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自1952年起,將同類專業院校合併為專業學院,建起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高校體制。這樣的合併加強了工科院校的專業性,但也造成專業面窄,且理工、文理分家,文法、財經等學科也被削減。

但在文革結束前,大陸的高中一般都沒有實行文理分科。1977年,恢復高考制後,為分類選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才開始。

分科一般是在高一進入高二階段進行的。雖然實行文理分科,但是不管文、理都包括所分的科目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

必修科:語文、數學、外語(英語、俄語或日語)

文科綜合:政治、歷史、地理

理科綜合:物理、化學、生物

但現行的制度要求文科依然必須保留對物理、化學、生物的教學;而理科只保留政治科目。但目前這在很多學校只是象徵性地保留,也更多隻為了應付會考或上級的檢查。實際的教學上老師也不太重視,而大部分的學生也輕視這些科目。而如果在會考或其它的檢查之後學校就直接將這些科目從課程表上刪除。文科、理科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教材上也有所區別,這些科目文科一般比理科要簡單。

2011年山東省高考將取消分科制度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