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文選》,又稱《昭明文選》,是中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長子太子蕭統組織文人共同編選。蕭統逝後諡「昭明」<ref詩文總集——《昭明文選》,傳統文化網,2014-03-04</ref>,故其主編的這部總集又被稱作《昭明文選》。這部總集共60卷,分為、騷、七、詔、冊、令、教、文、、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弔文祭文。收錄極為豐富,選材上等。

「文選學」(又稱「選學」,即《文選》之學)於唐朝與五經並駕齊驅,盛極一時。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謠曰:「《文選》爛,秀才半。」延至元、明、清,有關《文選》的研究亦未嘗中輟。

目錄

文選的註疏

首先對《文選》作注釋的是《文選》問世六、七十年後的《文選音》,是蕭統的堂侄蕭該對《文選》語詞作的音義解釋。隋唐時期的曹憲、許淹、李善、公孫羅等人將其發展成選學。曹憲撰有《文選音義》[1]。許淹、李善、公孫羅等都曾是曹憲的學生,他們都曾註解《文選》,其中以唐高宗顯慶年間的李善注被認為最好。

唐玄宗開元年間,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和李周翰五位文臣對《文選》作注釋,稱為五臣注。和李善注相比,五臣注更簡單通俗,但不為學術正統所採納。

宋哲宗元祐九年(1094年)2月的《文選》秀州州學本,是《文選》第一個五臣與李善合併注本;其後的六家注本(即五臣在前李善在後)如廣都裴氏刻本、明州本,是此本的重刻本。又其後,六臣注本(即李善在前五臣在後)如贛州本、建州本,又據六家注本重刻,只不過是將五臣與李善的前後次序調換了一下。

宋孝宗淳熙年間,尤袤所刻《文選》李善注本(尤袤刻本)對後來很有影響。

嘉慶年間,胡克家據《文選》尤袤刻本,又據宋代吳郡袁氏、茶陵陳氏所刻六臣本以校勘異同,寫成《文選考異》十卷。以後的《文選》傳本多以胡本為底本,如1977年中華書局印本、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等。

視頻

文選 相關視頻

昭明文選
歷史文化:昭明文選被人譽為文學祖宗,後世學者研究的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