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斐濟群島共和國國旗

斐濟國旗

中文名稱:斐濟國旗

外文名稱:

所屬國家:斐濟群島共和國

產生:

長寬之比:2:1

正式形成時間:1987年

斐濟群島共和國國旗,旗面呈長方形。淺藍色旗面。左上角為英國國旗,表明斐濟與英國的關係,也是英聯邦國家的標誌。右半部中間為國徽主體圖案。[1]

目錄

國旗簡介

斐濟國旗是一面石磨天藍色的旗。這面國旗非常類似於在獨立之前使用的殖民地旗,主要差別是改了使用深藍色並且顯示整個斐濟的盾徽。儘管一些政客要求除去英國國旗,但自從在1987年斐濟宣布獨立後,國旗沒有改變過。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形。盾面上部是一隻獅子抱着一個椰子。獅子下面是聖喬治紅十字,叼着橄欖枝的鴿子象徵和平甘蔗、椰子、香蕉象徵農作物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兩側站立兩位斐濟人。上端繪有帆船,象徵古老的交通工具。飾帶上用英文寫着「敬畏上帝,尊崇國王」。[2]

國花

扶桑,是一種屬於錦葵科木槿屬的常綠灌木,因原產於中國南部,故又名中國薔薇。由於花色大多為紅色,中國嶺南一帶將之俗稱為大紅花,而大紅花也是馬來西亞華人對馬來西亞國花,即其中一種紅色朱槿的稱呼。

國旗歷史

斐濟總理弗蘭克·姆拜尼馬拉馬在2013年新年講話中提到將會更改斐濟國旗,來"表達全新的民族意識,給自己新的'斐濟人'身份認同,有信心地站在國際舞台上",並會將隨着新憲法誕生。 新憲法由2006年12月發起政變的軍事領袖提出,旨在設立"一人一票"機制,在軍事監督下建立非種族性和世俗化的民主。斐濟這個共和國已經從貨幣上去除英女皇的頭像

2015年2月4日英國媒體,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稱,斐濟將從其國旗上去掉英國國旗圖案。他表示,現在是去掉"殖民象徵"的時候了。

斐濟在1970年從英國獲得獨立。目前的斐濟國旗是淺藍背景上印有英國國旗圖案還有一個有聖喬治十字和獅子圖案的盾牌。國旗上面還有甘蔗、香蕉、棕櫚樹和和平鴿的圖案。

斐濟總理說,斐濟需要將國旗上過時的象徵替換掉,包括那些同殖民歷史有關的象徵。他說新國旗應該反映斐濟作為一個現代的,真正獨立的國家在今天世界中的位置。

姆拜尼馬拉馬說,經過全國競賽,新國旗圖案將在10月10日斐濟獨立45周年的時候公布。他表示,世界上只有4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的主權國家在國旗上仍然保留英國國旗圖案作為國家象徵,這些國家是澳大利亞,新西蘭,圖瓦盧和斐濟。新西蘭將在2016年舉行公投,決定是否保留英國國旗圖案[3]

斐濟群島共和國簡介

斐濟共和國(斐濟語:Matanitu Tugalala o Viti)是一個太平洋島國,位於南太平洋,瓦努阿圖以東、湯加以西、圖瓦盧以南,由332個島嶼組成,其中106個有人居住。多為珊瑚礁環繞的火山島,主要有維提島和瓦努阿島等。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受颶風襲擊。年平均氣溫22~30℃。

國家名稱源自湯加語的「島嶼」,並變為斐濟語的「Viti」。1643年荷蘭航海者塔斯曼首先來到斐濟。19世紀上半葉歐洲人開始移入。187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879~1916年,大批印度人作為英國「殖民製糖公司」的合同工到此種植甘蔗。1970年10月10日獨立,並成為英聯邦成員。

1987年政變後改稱共和國,並脫離英聯邦。1990年通過新憲法確立國名為「斐濟主權民主共和國」。1997年7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斐濟群島共和國」。 2009年改國名為「斐濟共和國」。

斐濟是太平洋島國中經濟實力較強、經濟發展較好的國家。斐濟漁業、森林資源豐富,有金、銀、銅、鋁土等礦藏。製糖業、旅遊業是國民經濟支柱。[4]

2019年2月02日07時48分,在斐濟群島以南(南緯23.67度,西經176.65度)發生5.3級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5]

歷史沿革

國家名稱源自湯加語的「島嶼」,並變為斐濟語的「Viti」。公元前1500年就有人居住。

斐濟人世居島上。1643年荷蘭航海者阿貝爾·塔斯曼首先來到斐濟。19世紀上半葉歐洲人開始移入。187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879~1916年,大批印度人作為英國「殖民製糖公司」的合同工到此種植甘蔗。1970年10月10日獨立,並成為英聯邦成員。1987年政變後改稱共和國,並脫離英聯邦。1990年通過新憲法確立國名為「斐濟主權民主共和國」。1997年7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斐濟群島共和國」。2009年改國名為「斐濟共和國」。

2018年10月12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選舉出斐濟等18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新成員。[6]

行政區劃

全國共有2個直轄市、4大行政區和14個省。蘇瓦人口11.2萬(2007年)和勞托卡為直轄市。行政大區分別是中央大區、西部大區、北部大區和東部大區。其下分為14個省:納莫西省、拉省、雷瓦省、塞魯阿省、泰萊武省、奈塔西里省、那德羅加諾沃薩省、巴省、布阿省、卡考德羅韋省、坎達武省、勞省、洛邁維提省、馬庫阿塔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