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斑翅朱雀

中文學名:斑翅朱雀
拉丁學名:Carpodacus trifasciatus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鳴禽亞目
科:雀科
屬:朱雀屬
種: 斑翅朱雀
命名者及年代: Verreaux,1870
英文名稱: Three-banded Rosefinch

斑翅朱雀[1](學名:Carpodacus trifasciatus):體長18厘米,體重27-29克。嘴比頭短,嘴基粗大;翅較短,與尾端相距超過跗蹠的長度。具兩道顯著的淺色翼斑,肩羽邊緣及三級飛羽外側的白色形成特徵性第三道「條帶」。雄鳥臉偏黑,頭頂、頸背、胸、腰及下背深緋紅。雌鳥及幼鳥上體深灰,滿布黑色縱紋。虹膜褐色;鳥喙角質色;腳深褐色。通常無聲。

繁殖於海拔1800-3000米的稀疏針葉林,但冬季下至農耕地及果園。一般生活於中山帶,見於高山針闊混交林、松林,也見於高山灌叢、草甸和礫石地帶。分布於不丹, 印度,和中國甘肅、陝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目錄

特徵

雄鳥前額銀白色具有一窄的紅色羽緣,在前額形成銀白色鱗狀斑。頭頂、枕、後頸背黑褐色具寬的暗紅色羽緣,背部和暗紅色羽緣內緣有時還有一窄的灰邊。腰玫瑰紅色或暗紅色,尾上覆羽暗褐色,末端白色。肩黑褐色,外翈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兩翅和尾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和大覆羽具玫瑰紅色端斑,在翅上形成翅斑。內側飛羽外翈端部白色。眼先暗紅色,頰、耳羽、頭側、頦和喉黑色具粗著的銀白色條紋,胸、上腹和兩脅暗玫瑰紅色,其餘下體白色。

雌鳥頭灰褐色,先端黑色,後頸和上背褐沾棕具黑褐色棕紋,下背更較棕褐色具黑褐色縱紋,腰暗橙褐色,兩翅和尾暗褐色,覆羽羽端灰白色。頰、頦、喉淡灰皮黃色具暗色狹緣胸繡棕色或暗橙褐色,形成一條寬闊的胸帶橫跨在胸部。上胸和體側具暗色縱紋,其餘下體淡污灰色,腹中央白色,尾下覆羽灰色而具白色羽緣,兩翅和尾暗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尖端究橙紅色,肩羽外翈白色。

虹膜暗褐色,鳥喙角褐色或暗褐色,下嘴基部淡黃色,腳肉褐或黃褐色。

習性

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呈幾隻至十餘只的小群活動和覓食。性活潑,頻繁地在樹木或灌叢間飛來飛去,飛行時兩翅扇迅速,多呈波浪式前進,有時亦見停息在樹梢或灌木枝頭。很少鳴叫,但繁殖期間雄鳥常於早晚站在灌木枝頭鳴叫鳴聲悅耳。以草子、種子、果實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中。在中國陝西秦嶺,上到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在雲南、四川西部和西藏地區,可上到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針葉林和稀樹灌叢草地,冬季下到中低山和溝谷地帶,有時也到農田地邊、果園和居民點附近的樹叢與灌叢中活動和覓食。

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即開始分散成對,雄鳥站在小樹或灌木頂枝上鳴叫,並不時地在上下樹枝間跳躍飛翔,或從一棵樹飛到鄰近的另一棵樹上,雌鳥飛來站在雄鳥下面的低枝上或地上,交配亦在低枝上或地上進行。營巢於薔薇等有刺灌木叢中和小樹枝權上。距地高0.5-1米,較隱蔽。巢呈杯狀,結構較鬆散,用枯草莖、草葉和鬚根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的鬚根和少量獸毛。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鳴唱和警戒。每窩產卵3-6枚。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經過15-17天的餵養,幼鳥則可離巢。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中國華西及西南的特有種;部分鳥至西藏東南部越冬。

分布狀況:分布從甘肅南部經四川西部至雲南西南部的麗江山脈。冬季在西藏東南部有記錄。通常稀少但於冬季為地區性常見[2]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該物種被列為三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參考資料

  1. 斑翅朱雀,鳥網,2015-10-28
  2. 斑翅朱雀地理分布,百問中文,2016-10-28
  3.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簡單學習網,20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