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斑芋螺(学名:Conus ebraeus),是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芋螺科(Conidae)芋螺属(Conus)的一种。贝壳厚实短胖。具有外壳和水管沟。神经系统集中,食道神经环位于唾液腺的后方,没有被唾液腺输送管穿过;胃肠神经节位于脑神经中枢附近。口吻发达,食道具有不成对的食道腺。外套膜的一部分包卷而形成水管。雌雄异体,雄性具有交接器。嗅检器为羽毛状,齿舌狭窄。潮间带到水深20米的礁岩与珊瑚礁上。肉食性,以蠕虫、鱼类或其他软体动物为食。体内有毒腺,可射杀猎物,并能伤害捕食者,分布于整个印度-太平洋,至中美洲西岸。

目录

分布范围

斑芋螺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台湾,常栖息在潮间带到浅海的岩礁区。[1]

外形特征

斑芋螺长16-62mm,贝壳坚固,通常呈倒圆锥形,螺旋部低平,底色为白色,亚成体标本有时会混有粉红色。体螺层有3~4螺列,螺列为方形黑斑所构成;缝合面有放射状黑色斑。壳顶通常为粉红色。壳口白~青白色,壳口内面可见与外面相同的图案。 肩部具有弱结节。黄灰色的壳皮薄而透明、平坦。壳的边缘直,壳阶很大,渐窄,螺塔低,螺口窄,开于第一壳阶。倾斜的角度很大从而在壳阶的顶上形成一基台。螺塔呈阶梯状并有凹陷,还有一突出的中间壳顶。与身体平行的薄唇形成一贯穿壳阶全长的笔直而狭窄的孔眼。右侧裂有长沟,是它的壳口,壳口狭长,前沟宽短。厣角质,小。齿片大。没有颚片。吻和水管发达,在食道部位有腺体。

习性环境

属热带地区的贝类,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中,潮间带到水深20米的礁岩与珊瑚礁上。平常昼伏夜出,行动缓慢,多以肉食为主,摄食其他软体动物蠕虫及小鱼。芋螺体内的毒囊,经由输毒管的传送,传送毒液至化成箭状的齿舌。当猎物靠近时,它会将吻端伸出,将充满毒液的齿舌刺入猎物体中。芋螺的齿舌每使用一次,就会断一次,须经一段时间才会再长出来。壳口狭窄的芋螺毒性较低,而壳口越宽广,毒性也就越强。

芋螺的毒属蛋白质毒,与毒蛇的毒相似。被咬伤中毒则会红肿刺痛,经常出现的症状是灼烧感及麻木,接着逐渐蔓延全身,使得四肢无力,肌肉麻痹,意识幻散,渐渐昏厥,而最后的死亡导因是心肌无力。

经济价值

肉可食,贝壳由黑白两种颜色构成的图案,壳型美丽,可供观赏,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 国际贝库:斑芋螺. 台湾贝类资料库. [2009-08-1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