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复叶耳蕨
斜方复叶耳蕨为复叶耳蕨属的一种植物,植株高40-80厘米。叶柄禾秆色,基部密被棕色、阔披针形鳞片。叶片长卵形。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近叶边;囊群盖棕色,膜质,边缘有睫毛,脱落。产于江苏(南部)、安徽等地。生山林下岩缝或泥土上,海拔260-1200米。
- 中文学名:斜方复叶耳蕨
- 拉丁学名:Arachniodes rhomboidea (Wall. ex Mett.) Ching
- 别 称:可赏复叶耳蕨(植物学报)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
- 纲:蕨纲 Filicopsida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Leptosporangiatidae
- 目:真蕨目 Eufilicales
- 科: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 属:复叶耳蕨属 Arachniodes
- 组:复叶耳蕨组 Sect. Arachniodes
- 亚 组:尾叶亚组 Subsect. Caudifoliae
- 系:同羽系 Ser. Similes
- 命名来源:Acta Phytotax. Sin. 9:383.1964
目录
形态特征
植株高40-80厘米。叶柄长20-38厘米,粗3-6毫米,禾秆色,基部密被棕色、阔披针形鳞片,向上光滑或偶有1、2同样鳞片。叶片长卵形,长25-45厘米,宽16-32厘米,顶生羽状羽片长尾状,二回羽状;往往基部三回羽状;侧生羽片(3)4-6对,互生,有柄,斜展,密接,基部一对最大,三角状披针形,长15-22厘米,基部宽5-7厘米,渐尖头,基部圆楔形,羽状或二回羽状;小羽片16-22对,互生,有短柄,基部下侧一片不伸长或伸长,若伸长,则为披针形,长4-7.5厘米,宽1.7-2厘米,尖头,基部圆楔形,羽状;末回小羽片7-12对,菱状椭圆形,长约1厘米,中部宽约5毫米,急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近截形,下侧斜切,上侧边缘具有芒刺的尖锯齿;第二对羽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2.5-3.8厘米,渐尖头,基部圆楔形,羽状;小羽片14-20对,互行,有短柄,斜方形或菱状长圆形,长1.2-2.2厘米,宽0.8-1厘米,急尖头,基部不对称,上侧截形并为耳状凸起,下侧斜切,上侧边缘具有芒刺的尖锯齿;第三对羽片起,向上的逐渐缩小,同形。叶干后薄纸质,褐绿色,光滑。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近叶边,通常上侧边1行,下侧边上部丰行,耳片有时3-6枚;囊群盖棕色,膜质,边缘有睫毛,脱落。[1]
相关变种
裂羽斜方复叶耳蕨
与斜方复叶耳蕨不同处在于叶片为卵状披针形,小羽片边缘有裂片,囊群盖全缘,边缘不具睫毛。
产于台湾。
全缘斜方复叶耳蕨
与斜方复叶耳蕨不同处在于囊群盖全缘,边缘不具睫毛。分布与原种相同。
产于江苏(南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日本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山林下岩缝或泥土上,海拔260-1200米。模式标本采自尼泊尔。
分布范围
产于江苏(南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喜马拉雅、日本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