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垌镇地处高州市东部,该镇特产丰富,盛产荔枝、茶叶等,素有"茶果之乡"美誉。与此同时,该镇大力发展工业,强化教育产业,取得不少喜人成就。全镇国民经济实力雄厚,多次荣获"高州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镇"称号。[1]

目录

乡镇概况

新垌镇地处高州市东部,素有"茶果之乡"美誉,面积168平方公里,辖18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人口7万多人。全镇国民经济实力雄厚,多次荣获"高州市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十强镇"称号。

经济状况

新垌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农业稳镇、工业富镇、科教兴镇、流通旺镇、品牌强镇、基建大镇、强管安镇、治理美镇"32字发展方针,顺利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全镇在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5亿元,工业总产值4.5亿元,国税、地税完成税收入库400多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亿元,人均储蓄存款2958元,农民人均收入4650元。

农工发展

?品牌农业不断发展。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8.4万亩,产值2亿元,初步形成了明星茶叶、钢铁黄榄、良坑"爆皮王"番薯、高联铁鸭、流垌甜薯等种养生产基地,积极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努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民营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该镇进一步确立"工业立镇"思想,掀起新一轮工业发展潮,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创建三岔水库、安山云炉工业园小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优惠措施扶持工业,抓好"回归工程",打造粤西"新垌毛织重镇"品牌。

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该镇有针织厂30家,电站2家,刨光料厂1家,家具厂2家,手套厂1家,纸箱厂1家,总投资6000多万元,解决就业3500多人,年新增工业产值达9000多万元。另外,该镇有针织厂4家,电站3家,中外合资公司1家,计划总投资3000多万元。"公司+农户"手套加工业发展势头喜人,全镇共有500多户从事手套加工业,直接经济收入达700多万元。[2]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该镇确立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改善各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实施教育"品牌强镇"、人才带动经济发展战略。该镇教育事业年年辉煌,硕果累累。

高州市新垌一中是一所仅有十一年办学历史的农村初级中学,该校创建于1994年8月,学校占地面积58700㎡,总建筑面积38583㎡。学校现有专用教室46个,计算机室、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及实验室、语音室、心理辅导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体育器材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综合实践活动器材室、校史展览室和地理园、生物园等86个教学辅助室和行政办公用房。学校现有46个教学班,2909名在校学生,138位教职工。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人,南粤优秀(山区)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教师60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年年创辉煌。在"改薄"工作中,1999年秋季,该校接收和合并了"规模小、条件劣、质量低、形象差"的薄弱学校--原新垌二中,作为新垌一中分校。经过近几年的统一管理,新垌一中分校已变为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教师安心,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好学校,顺利完成了"改薄"任务,有力地巩固和提高了"普九"成果。更值得欣慰的是:该校积极拓宽渠道,多方面筹措资金,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幢高7层,建筑面积达5500㎡,共有35个功能室的科学大楼,是高州市农村初级中学里最完善的科学楼之一,进一步提升了该校的办学实力。该校还建造了多媒体电教平台7个,大屏幕彩电终端30台,计算机室3个,电脑230台,德育长廊50米,文化长廊130米。办学条件和办学成绩跃居茂名市前列,成为高州教育的一面旗帜。1998年12月,该校顺利通过了茂名市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成为高州市首间晋升茂名市一级学校的农村初级中学,1999年被确定为"高州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学校",2001年被评为首批茂名市"美丽校园"和被命名为"茂名市现代技术实验学校"。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建设了一个"团结协作,勤政务实,低耗高效,廉洁自律"的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塑造了"辛勤耕耘而崇尚奉献,奋发进取而淡泊名利"的教师群体形象,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师关系,教师安教乐教。

该校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把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爱心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抓紧、抓实、抓细、抓好。学校连年被评为"茂名市治安事故为零"学校,多次被评为"高州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该校实施了"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培优扶差和面向全体学生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管理模式。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坚持"巧"、"活"、"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的中考,考入省一级学校正取生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市70多间中学的第一位。

高州市新垌中学创建于1945年,原名茂名第九中学,历史悠久,素负盛名。学校依山傍水,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用水充足。校园占地面积58000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建筑新颖:东区为八层饭堂大楼,南区为宽阔的主运动场,在主运动场的西北面,已征地10多亩扩建大型运动场;西区为五幢公寓式学生套间宿舍楼,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等各类功能室装修豪华,设备先进齐全。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100多人,其中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50多人。学校特别重视高中教学,用最过硬的教师担任高中课程,高中教师全部为大学本科毕业。

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为办学宗旨,以"团结、拼搏、求实、创新"为校训,管理科学,校风优良。学校先后被评为茂名市美丽校园、茂名市一级学校、市文明单位、市先进单位等;教学质量也一年一个台阶,学科竞赛、高考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2年,高考升学率在农村中学中排第四,其中陈均勇政治成绩729分,列农村中学第一;2003年,高考成绩又有进步,入线率79%;2004年,高考成绩更是喜人,5人入省本科线,93人入省专线,上线率达88%,其中吕光数学科成绩726分,列农村中学第一。

2005年中考,新垌中学共有22人考进茂名市一中或高州中学,在该市农村完全中学中居首位;高考更是实现历史性突破:本科以上上线率在农村高中中居第二位,增幅高州市第一,其中总分700分以上1人(邓黔波同学),是该市农村高中唯一的一名考生,省专线以上人均通过率达49.6%。新垌中学高中生共1000多人,计划连续3年大幅扩招后,人数有望翻一番。

美丽的新垌中学,已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赢得了60载的灿烂辉煌。今后,新垌中学将更加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以更新的姿态迈向美好的明天。[3]

旅游资源

高州新垌镇天渠

高州新垌的天渠:它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候的产物,它是新垌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经历了近半个世纪

风雨的洗礼,它见证了新垌的历史以及当时热火朝天的年代.如今它成了新垌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官山道教文化旅游区

三官山道教文化旅游区位于高州市东部新垌镇,距高州市区约35公里,107省道可达。是集道教文化、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旅游区。

相传唐末年间,三位仙人驾临三座山峰,降服祸害民间的两条巨莽,百姓感其思,建三清观,以供奉的天官、地官、水官命名三峰为三官山,四时拜祭不绝。

三官山以三峰鼎立著称,方圆数十里,主峰高1388米。山内森林茂盛、绿草连绵、溪流众多、奇石遍布、平河、湖泊、瀑布,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

景区内地名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水域风光、生物、天象与气候景观独特,是弦扬道教文化、休闲度假、疗养保健、野外探险、祈福迎祥、登山观光的健康养生旅游圣地。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50多处,道教三清观始建于明朝,其地理气势雄伟磅礴,仙峰福地,香火鼎盛。山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连片野生红蕉林,空气清新,堪称"绿色天然氧吧"。水景以10里河谷、百米瀑布、跌水最使人流连忘返。

著名的景点有峰顶观日出;神奇的高官石、升官石、印合石、凤冠石;其深莫测、一石如神龟静坐守护中央的公龙潭;适宜森林浴、滑草,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腰的万亩草坪;充分展示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存的古迹"庙地"、"二十四丹灶"以及尚存的丹泉、丹药盅、丹勺等。[4]

地方特产

高州市新垌镇出产的绿茶历史悠久。

明朝万历四年,新垌邓姓始祖从福建迁来时,带了茶种种植繁衍,已四百多年了。新垧茶以密秀结实,青绿油润,馥郁芬芳,甘醇清澈而闻名遐迩。清代诗人杨康曾写下" 茗园春嫩一旗放,众绿丛中笑语来,压担盈筐歌载道,今朝新垌采茶回"的美篇。可见,新垌茶在清代就享有盛誉了。

据《高州府志》记载:"茶产茂名新垌者树高数尺,谷雨前摘取最佳,以出水埇者为极品。"出水桶是出瑞龙村的谐音。出瑞龙树后有一山岗,土地肥沃,周围高山连绵不绝,峰峦叠翠,去雾多,雨量匀,湿差大,适宜茶树生长。因而出产的眉茶条索紧结微弯,色泽绿润,香气芳烈,滋味浓醇,汤色绿明,叶底均嫩。该村的谢宝芳(少女是称二姑娘)擅长制茶。清光绪年间,高州知府路过该村,忽然肠胃绞痛,用药无效,宝芳用姜冲浓茶奉送知府,饮下少顷即愈。从此,出水埇二姑娘便出了名。

新垌茶以出瑞龙茶为极品,用开水冲泡,杯中茶叶舒展,细芽直立,清香四逸。饮后清心爽口,舌有余甘,回味无穷。

新垌茶所含的多酚类、氨基酸、维生素、叶绿素以及芳香物质,都比一般绿茶的含量多,色、香、味、形皆佳。当地群众习惯用茶治病,早上用浓茶嗽口消除口臭,在盛宴后泡饮浓茶防止油腻积滞,用姜茶治肚痛,用薄荷冲茶治感冒,用蜜蜂冲浓茶嗽口治喉炎,服浓茶治细菌性痢疾,用茶叶敷涂治伤口肿烂,常饮绿茶还可预防胃癌和脑溢血,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新垌茶的采制工艺非常讲究。采摘和炒制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采摘",坚持采早、采细、采嫩、采二叶一针。"杀青",锅净、火猛、温度高,杀透、杀匀、翻料快。"初揉",趁热揉捻,揉紧捻实。再经"炒青"、"烘干"、"轻揉",直至熟透、不焦、揉实。经此多道工序炒制的绿茶,便香味扑鼻了。[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