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城村(广东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

新城村

[ 图片来自网络]

中文名 : 新城村

所属地区:广东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

新城村隶属广东省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镇,位于赤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 3 千米。与下陂村、傅围村相邻。始建于元末明初,因移民逃避战乱,群迁合建而形成,建村之初取名为元新寨。清康熙年间洪晨孚考中翰林回乡省亲,为报答乡恩,特升城墙三尺,并取名为升城,后因方言中“升城”与“新城”同音而取名新城村。村庄面向笔架山,背靠公子帽山,村旁有一座灯盏地山,海拔 300 余米;村东北有赤石河流过,流经该村约 900 米;有 1 座里坑水库和乌坑、酸兰、圆仔岭、羌地兰 4 个水塘。 [1]

目录

历史沿革

元代,属惠州路海丰县。明、清代,属惠州府海丰县杨安都。1914 年,属海丰县杨安都赤石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海丰县第四区赤石乡;1958 年,属鲘门人民公社赤石管理区;1960年 3 月,属赤石公社;1987 年 4 月,属赤石镇新城村;1988 年,属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新城行政村;2011 年 2 月,纳入深汕特别合作区;2017 年 9 月,纳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

人口民族

该村开基村民已经搬离。现村民主要为陈、洪、李、曾姓。第一大姓为陈姓,清初从福建迁至广东赤石镇洋坑村;清中期,从赤石洋坑村、水口村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洪姓,明代从福建迁至广东赤石镇围仔埔村,清代迁至新城村。李姓、曾姓迁移情况不明。村民均为汉族,潮汕民系,通用方言为闽南话、尖米话。 2020 年末,该村户籍总户数 205 户,户籍人口 875 人,其中男性 450 人,女性 425 人;80 岁以上 23 人,最年长者 92 岁(女);实际在村人口 650 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 11 人,台湾同胞 1 人。

经济发展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作物有水稻、番薯、葛薯、花生等。现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等。特色农产品有柑桔、葛薯、红番薯。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衫粿、册粿。 20 世纪 90 年代通水、电、电话,2000 年通互联网,2005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建有篮球场、休闲公园广场; 有 农 家 书 屋, 藏 书 2000余 册。 村 内 建 有 新 城 小 学,2020 年末,有 6 个年级,6 个班,在校学生 107 人,教师 13 人。

历史文化

传统民居现存 130 座。代表性民居为新城古寨。古寨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东西面阔 90 米,南北进深 118 米,开东、西、南三个寨门,南为正门,东西为侧门。三门各建面宽 5.75 米,进深 5.4 米,高 6.5 米的门楼。门楼分内外门,外门高 2 米,门柱采用花岗岩石制作,门左右两边门硂对称各作一行圆孔,并在圆孔中放木棍,形成门闸,起护门防卫作用。更具特色的是,门扇前面的门硂石开一条槽,槽沟 5厘米,可放木板,起到类似水闸闩的作用,防止水患进入寨内。古寨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均有小门通往寨内。寨墙采用灰沙夯筑,厚 0.7 米,高 5 米,整座古寨恰似军事城堡。该寨对于研究明代古寨建设和开发旅游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年久失修,原寨墙、民居等残旧;人为破坏和违规拆建使得寨墙破损,部分古平房民居被拆后建成楼房。古寨于 2012 年 9 月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为“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广东省古村落赤石古村落群(新城寨)”,2016年 3 月被汕尾市委宣传部、文联、汕尾日报社、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汕尾十大最美古村落”。 新城小学门口有 1 棵木棉树,树龄 113 年。赤石河河堤边有 1 棵榕树,树龄 143 年。村中主要有陈氏宗祠、洪氏祖祠、李氏祖祠、曾氏祖祠。其中陈氏宗祠保存较好,规模较大。陈氏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清同治二年(1863 年)、1999 年、2005 年多次重修。面宽 10.1 米,进深 9.3米,占地面积 94 平方米。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第一进面阔三间,门楼式,明间开凹斗门,门额书“陈氏宗祠”。门内有 2 扉屏风门,立 4根圆柱。天井较宽,两侧各有一廊房,左侧廊房墙壁镶嵌历次重修芳名碑。后堂三开间,方形石檐柱,檐步架为一斗三升,木雕瓜果形柁墩,神龛上挂木匾,书“颍川堂”,供奉陈氏祖先牌位。洪氏祖祠,始建于清代,1984 年、2005 年两次重修,现占地面积约 240 平方米。李氏祖祠,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 1999 年,占地面积约 150 平方米。曾氏祖祠,始建年代不详,占地面积约 150 平方米。各宗祠现仍在使用。该村有水井,井口用麻石条围砌而成,呈六边形,井内壁用石块砌成。现已无人使用。 村内陈姓的“北溪精舍”,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 年),有 3 间教室,3 间宿舍,1 间厨房,占地面积 250 平方米。当时有任教先生 1人, 学 生 20 人。1969 年 当 地 党 政发动群众自筹资金 4800 元,政府拨款 5000 元,全面修整“北溪精舍”,将其改为新城小学,下设洋坑分校。曾姓于清代建有 1 间私塾,名为登 云书室,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现已荒废。 该村修有《洪氏族谱》《陈氏族谱》。《洪氏族谱》由洪应祺编著,成书于 2005 年。《陈氏族谱》编纂情况不详。 村 正 北 方 建 有 协 天 宫( 关 帝庙),始建于元末,重建于 2018 年,供奉协天大帝(关公)。农历五月十三为关帝诞辰,村民各自祭祀关帝并集体请戏班演戏庆祝,邀请外地亲戚好友前来做客。 新城村还流传着 1 个民间传说。相传洪晨孚中翰林后,有一年康熙寿诞,朝中大摆宴席,满 朝文武入朝祝贺,唯不见洪翰林来朝。翌日早朝,皇上过问,洪翰林听后惶恐跪奏道:“昨日刚好是鄙人贱辰,在家奉敬双亲,故未上朝拜贺,请皇上恕罪。”康熙听后脱口而言道:“恰与寡人同庚。”洪翰林闻言,忙磕头谢恩。康熙见洪翰林聪颖过人,有心结交,遂赐金丝竹笼一只,视为同庚兄弟。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 年),洪翰林衣锦还乡祭祖,见祖籍元新寨围墙太矮,于是捐资将围墙升高三尺,并改元新寨为“升城”。不久,这个消息传到县城,海丰知县听说元新寨未经批准改为“升城”,大为恼火,遂派人前来问罪,当探知是天子同庚洪翰林命的名而只好作罢,不再追究。 村民喜爱白字戏。2008 年 6月,村民请来海丰县戏团在关帝庙内演白字戏。白字戏,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汕尾等粤东地区。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 1940 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下午三点,赤石发生大台风,风停雨下。晚上 12 时洪水泛滥,新城村浸水达 3.4 米。 1951 年 4 月,海丰县第四区区委书记陈仁荣等配合南下大军 30 多人,组成土改工作队进驻赤石,大队部设在新城村。 1990 年 8 月底,新城村发动群众集资 9.8 万元,兴建新城自来水塔。2015 年 11 月 15 日,新城村举行村民服务中心及村前广场揭牌仪式。捐建单位为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