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新娘缘何腹痛(王金山)

新娘缘何腹痛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新娘缘何腹痛》中国当代作家王金山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新娘缘何腹痛

新娘缘何腹痛

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有一位青年女工,长得很美,就是家里很穷。不幸的是,她那正在大学读书的弟弟身患尿毒症,急需作肾脏移植手术。可是,这位女青年家里一贫如洗,母亲下岗,父亲多病,怎么能拿出巨资支付这笔昂贵的手术费?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当地一位很有钱但名声不太佳的款爷托人找上门来,说只要这位女青年嫁给她,她弟弟的所有费用都由他来负责,并包括以后所需的各种费用。女青年的父母只是唉声叹气,毫无办法。为了救弟弟,这位“义姐”只好含泪答应了。谁知,新婚之夜,新郎正同她交媾时,这位女青年突然发生了严重的腹痛症被送入医院急救,其时她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及分类并无异常,复查2次还是这样。因为血象正常,医生处理是“留观”。就这样,在医院的观察室里观察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青年的腹痛才渐渐消失。这样,“观察”一个星期后,新郎再次“性”致勃勃时,这位女青年的腹痛又发作了,疼痛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消失。这样重复了3次,这位女青年及家人强烈要求医生作阑尾切除术,但手术结果表明阑尾部位毫无发炎症状

那么,这位女青年在交媾时的反复腹痛究竟是什么缘故?事后,经医生们会诊,认为她的严重腹痛可能是由于情绪受到压抑而造成的。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时也能引起这种假急性病的症状。这位女青年为了救弟弟,被迫无奈地同她不喜欢甚至厌恶的男人结婚,情绪肯定很坏,内心烦恼,往往会导致这种假急性腹痛症的发生,有时弄得医生一时也难以确诊甚至误诊。

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是多么大。然而,现代医学中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偏向,许多医务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物学的范畴内,偏重于应用各种高速、自动、精密的仪器去测定人体内各种器官及功能的细微变化,从解剖和生理的角度,寻找疾病的原因,进行药物治疗,可他们却忽视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及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很少注意深入调查了解病人发病的心理刺激和情绪变化

我们知道,人是有思想、有感情、从事生产劳动并在社会中共同生活的生物体。由于个性性格、文化教育、思想修养等的不同,对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刺激,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笔者在临床中曾碰到这样一个病例。这是合肥市钢铁厂的一位下岗女工。一天,她来笔者处倾述,说她近段时间头痛、头晕、失眠、心悸、气急、胸闷以及胃、心脏、腰背等部位都疼痛,看了好几位医生,因查不出阳性体征,便大都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给予镇静安神药物治疗,可一直疗效不显。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仔细询问她的病史,是因为下了岗,丈夫又同她离婚了,这一系列原因诱发了上述症状。笔者想,如果不替她解决这些问题,病根尚在,被动服药物又有多大用处呢?笔者耐心地疏导她(因她跟笔者沾亲带故),积极想办法替她找了份临时工作,又替她介绍了一位中年丧妻的小学老师,“心病”对症,“身病”也渐渐消失了。

笔者还碰到一例,合肥市化工厂一位工人,患了乙型肝炎,笔者劝他戒酒,可他就是戒不掉。经进一步询问,他家的房子太小,三代同堂,婆媳之间隔阂很深,他作为母亲的儿子和媳妇的丈夫,夹在中间犹如老鼠钻木箱——两头夹气,为此,他十分苦恼,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良方,即分套房子,结果,心情烦乱,不得不靠酒来除“愁”消“烦”……

以上说的这些事例,既属偶然也属必然,不都说明精神和心理疗法的如此重要性吗!

情绪可以致人于死地。有位医学专家,收集了世界各地275个突然死亡的实例。这些人都是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情绪事件后几天内、几小时内甚至几分钟内死亡的。这275人中,绝大多数人死前身体健康,没有疾病,有些人虽然患病,但均无致命危险。

研究“人生延寿法”的著名学者胡夫兰德说:“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情,如忧虑、颓丧、惧怕、贪诈、怯懦、妒忌和憎恨等”。

伟大的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这真是至理名言,已经被人们的生活实践所反复证明。

祖国医学早就描述过,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它可成为致病的原因。这种原因,可以导致人无病生病,有病加重,甚至提早死亡。精神刺激不是细菌或寄生虫,但它有时比细菌更加可怕,因为它往往使人看不见摸不着,使人“情不自禁”地卷入恶性心理循环之中。

战争恐怖、经济危机、政治动乱、违法犯罪、亲人离丧、家庭不和、习惯改变、人际关系紧张、人口拥挤、竞争失败、环境污染等都会引起恶性精神刺激。失学、失业、失恋、病残、离退休等,都会使人伤心,引起精神创伤。这些心理刺激,包括个人心理、社会心理刺激,增加了心身疾病的患病率。作为一名现代医生,在诊治每一个病人时,要结合社会、心理因素,深入到心理社会方面去找原因,做出“社会诊断”,开出“社会处方”。作为病人及其亲属,有时在药物无效的情况下,不妨从精神和心理方面找找原因,学会精神和心理转移、疏导及“脱敏”法。

良好的情绪能将病魔击溃

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2020年2月下旬,我国科学研究人员在因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而死亡的尸体解剖后发现,一些患者是因极度恐惧导致机体免疫力严重下降而丧命的。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被“吓”死的。

生活中,被“吓”死的例子还真不少。

马先生是荆州人,身体一向不错。一月前在本地一家医院做B超发现肝脏有肿块,随即又做了肿瘤标志物等多项检查,被确诊为肝癌。得知结果,马先生呆若木鸡,回到家中茶不思饭不想,第三天就去世了。

马先生检查前无不适,得知患癌症3天后竟然被“吓死”。可见,马先生真正的死因不是癌症,而是死于恐慌情绪,从而使身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神经功能以及各脏器功能出现紊乱,加速死亡的发生。

同样是患了癌症,由于良好的情绪调适,最后却是不同样的结果。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47岁的苏尔·皮卡德女士在2010年2月被查出晚期子宫癌且已经扩散到淋巴系统以后,医生判定苏尔最多只能活12—18个月的时间。苏尔得到这个噩耗后,不仅辞掉了工作,而且和丈夫开着他们的大篷车开始到英国各地四处度假。苏尔几乎再也没有下厨,而是三天两头和丈夫到高级餐馆中享受各种美食。2011年9月,当苏尔花光3万英镑财产,却发现自己仍未“死亡”时,她再次来到医院接受癌症检查,结果她被医生告知,她体内的癌细胞已经彻底消失了!钱花光了,结果癌肿瘤也没了,这让苏尔哭笑不得。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内有这样一位男士,在他妻子怀孕的同时被某医院确诊患了癌症。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后,暗暗发誓:一定要等妻子将孩子生下来再死!这位坚强的男士将病历锁起来,像往常一样地工作、生活及锻炼身体,并照料好妻子。结果,他的孩子如期出世了,而他的癌症也奇迹般地自行消失了。瞧瞧,良好的情绪对战胜疾病是多么重要,甚至能将癌症击溃!

也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某县医院曾经发生过这样一次阴错阳差的笑话:该医院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因“马大哈”将一位早期肝癌病人的检验结果,写到另一位普通病人的报告单上;某医院放射科,错将胃癌病人的钡餐X线片发给了不是胃癌的病人。自那天开始,那位肝癌及胃癌的病人好像死刑得到特赦,宽怀释念,心情舒畅,亲朋好友都来庆幸。后来,经过其他治疗的配合,这两位患者居然恢复了健康,精神饱满地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而那两个被错为癌症的病人,一段时间犹如天塌一般,凄惶惶,悲观绝望,要不是到别的医院复查而“平反”,这两位患者也许可能不战而溃了!

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情绪低落、心境抑郁或紧张、恐惧的妇女较性格开朗的妇女容易得乳腺癌;情绪抑郁、嗜好抽烟的人容易得肺癌;孤独、无助、绝望等忧伤情绪的人,可促使白血病、霍奇金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人调查,临床上有些存活15~20年的癌症病人突然复发,大都在复发前的6~18个月内有严重的情绪反常;有人还调查过,配偶一方患癌死于癌症的心理应激可引起另一方患癌。

可见,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是多么大,有时击溃自己的不一定就是癌症!

当今,我国近14亿人口中,每年新患癌症以及死于癌症的人数是惊人的!

癌症,是令人畏惧的,但也是能战胜的,关键在于人类自身!

是的,医学再现代化,也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所以说,人一旦患了癌症,就要正确对待,做个唯物论者。这样,他(她)就能客观地接受医学治疗和自我治疗(精神、食欲、心理等)。这样的癌症患者便能击退癌魔的侵袭,健康而快乐地拥有生活,拥有生命。

少妇缘何舌痛久治难愈?

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天,我在门诊坐诊,一位神色憔悴的年轻女士心事忡忡地进来了。“请问,您哪儿不舒服?”我彬彬有礼地问。“医生,不知何故,我这舌痛已经几个月了,看了不少地方,吃了许多药,都没有明显效果……”女士苦歪歪地说道。

我翻了翻她递过来的病历,可不,厚厚的一摞,各种各样的诊断可谓五花八门,如脑栓塞待排、缺铁、核黄素缺乏、舌炎等等。有的医院甚至连颅脑CT、磁共振都做了,也没有发现脑部有什么异常病变。

我们知道,舌的血液循环相当丰富,舌黏膜呈半透明状血液成分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在舌头上迅速反映出来。舌痛,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糖尿病、血液病、干燥综合征、维生素缺乏、铁摄入不足、内分泌紊乱、皮肤疾患、精神因素、脑栓塞、颅脑肿瘤以及舌炎和龋齿、镶牙等等,均可引起。

那么,这位女士的“舌痛”究竟为何因呢?通过进一步细谈和了解,笔者终于明白了她“舌痛”的缘由。

女士姓牛,1998年结婚,2003年10月离异,2004年7月再婚,2005年3月再次离婚。牛女士痛苦地回忆道,她的第一个丈夫是位医生,凡事都井井有条,家务事一点都不用她操心,而且很会体贴人,平时也难得看到他发脾气。起初,她也感到嫁给这样的老公怪有福气的,可时间长了,就感到他身上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生活也太平淡无味了。因为这位老公一有闲空就是抱着那厚厚的一本医学书看着,要不就坐在桌旁写着什么,对她的关爱,仿佛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享而不觉。虽然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舒适,但她总觉得这个家庭“清汤寡水”,无味极了!2004年3月的一天,在一次酒席上,牛女士认识了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的性格和她的这位医生丈夫截然不同,虽然已经快50岁了,但风趣幽默,挺有风度,给她的第一印象特好。一来二往,双方便“好”上了。为了同这一位“懂生活、有情种”的男人生活一辈子,在众亲属的责骂声中,她义无反顾地同前面这位医生丈夫离了婚,扑进了后面这位“富有激情,有浪漫色彩”的男人怀抱。然而,好景不长,同这位大她许多岁的男人结婚后不到半个月,并发现了这位“情种”男人的卑劣嘴脸。这是个流氓,不知玩过多少女人。现在得到她后,便像晾衣服一样将她晾在了一旁。这位男人公开同别的女人鬼混,还拿出大老爷的架势,命令她洗衣做饭,稍不满意,就拳打脚踢。这时,她才想起前夫的种种好处,可为时已晚矣!

悔呀,悔呀,牛女士就这样整天生活在悔恨中。没有一段时间,牛女士觉得舌头越来越不对劲,即舌部有烧灼感、刺痛感,同时伴有胃肠不适、便秘、烦躁失眠、头痛等表现,灼痛多发生在舌根部,有时又可在舌缘、舌背和舌尖,常伴有麻木、口干、感觉异常等。舌烧灼样痛多为晨轻晚重,在过多说话、吃干性食物、空闲休息时加重,但在做事、熟睡、饮食等注意力分散时,痛感减轻甚至消失。由于经常表现为烧灼痛、刺痛,且疗效不好,她常常怀疑自己是否得了不治之症。

“医生,我这舌痛还能治好吗?若治不好,我就不想活了……”牛女士说着说着掉下了眼泪。

我一时无语。

牛女士患的是“烧口症”,医学术语叫“灼口症”,也称为舌灼痛、口腔灼痛综合征。据有关专家介绍,灼口症的主要表现是口腔内一处或几处灼痛。与其他的区别在于,这种疼痛类似被火烧或开水烫过,也有人形容像被花椒面撒在黏膜上,多发生于舌尖、舌背或两侧舌缘。持续性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只有当患者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时,疼痛才有可能被暂时淡化。同时,患者味觉异常,感觉口内有苦味或金属味等。多数患者还伴有心慌、心烦、口干、头痛、失眠、性欲减退及不愿参加社会和文体活动等。患者通常存在口腔黏膜萎缩或水肿,唾液少而黏稠,牙齿边缘过于锋利,多有陈旧的牙齿充填物或部分牙缺失及不良的义齿镶复等。

灼口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复杂,学说众多,常规治疗效果不满意。患者虽有强烈主诉,但因医生常常见不到局部有损害体征,因而给准确诊断带来困难,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根据灼口综合征患者较易疲劳、敏感,对自己健康比较关心的特点,研究者认为,灼口综合征发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据国内资料报道,此病存在着许多与心理学相关的因素,如93%的患者有心理学所称的负性背景,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大部分患者存在多项心因性躯体化症状,以睡眠障碍为最多见,尚有易疲劳、烦躁、虚弱、腰酸背痛等各种躯体不适感。因此,专家们指出,引起灼口综合征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其中精神因素占有突出位置,即与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型性格有关,也与恐癌心理有关。调查表示,37%的灼口综合征患者因偶尔发现自己舌缘根部的叶状乳头和舌根背面的轮廓乳头,便怀疑自己得了可怕的顽疾。

随着医学心理学的迅速兴起以及新型心理药物不断产生,心理行为疗法已对灼口综合征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目前,对灼口综合征的心理行为治疗有心理疏导、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和心理药物治疗等。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心理疏导,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互相信任,单独交谈,了解可能存在的心理背景因素,进行分析、解释、引导等。

牛女士,生活总是美好的,你用不着总是后悔落泪,从而导致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等。为了从痛苦的泥淖中走出,笔者希望你尽快从这次的婚姻不幸中解脱出来,然后痛痛快快地大哭几场,或向亲属倾诉。痛快地哭可将身体内因压力而产生的有害化学物质及时排出,向亲朋好友坦白心事或尽情倾诉,亲朋好友可以安慰你,在精神上支持你,从而使你解脱压抑而获得解决的办法,以免闷在心里有损健康;还可选择一些趣味性的嗜好,如看电影、电视、读书、绘画、练书法、刺绣、下棋、跳舞等等,这可消除心理及精神上的压力;亦可运动,即散步、跑步、登山、游泳等等,这也可消除你紧张的情绪,放松身心;按摩、洗热水澡等等,均有“怡悦开怀”的作用。如果能尽快找到合适理想的“老公”,固然最佳,但更要值得呵护。

当然,可适当使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此外,还应加强对患者的辅助治疗,如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体育锻炼,避免经常性的口腔自检,适当服用维生素和谷维素等。

他为何不敢落座?

黄老师带着她的老公伍明来拜访,笔者嘱他们落座,黄老师很随意地坐了下来,可她老公伍明却站在那里发愣。

“您请坐呀?”我热情相邀。

“站着好,站着好!”伍明连连摆手,却不敢贴进板凳。

“王医生,我就实话跟您说吧,今天带我老公来,主要就是看看这个毛病,即他现在一见板凳就发怵……”黄老师脸红着说道。

“怎么回事?”我奇怪地问。

原来,在上个月,黄老师的老公伍明在单位上班时,刚欲坐板凳,谁知办公室同事张宏调皮,将他屁股后面的板凳猛地抽走,伍明便一下跌坐在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张宏见势不妙,急忙将伍明拉了起来,可从那天起,伍明腰就痛了起来,且染上了一见坐板凳就发怵发抖的毛病……

黄老师叙述到这里,气愤地说:“他们那个张宏真是无聊,要不是他的恶作剧,我老公也不会腰痛,且见了板凳就恐惧……”

“后来到医院看了吗?”我问。

“看了,医生拍了片子后,说是第5腰椎椎弓峡部断裂,症状不重,现在也不需要做什么特殊治疗,只嘱他皮腰围护腰和卧硬板床休息,并配合做什么'滚动操’……”黄老师仍然气呼呼地说。

“片子带来了吗?”我仍然问。

“带来了……”黄老师边说边从包里拿出了腰椎正侧和左右斜位片。

我接过片子仔细地看了看,又嘱黄老师的老公伍明爬在床上,作了一番检查。“医院的诊断和处理是正确的……”我说。

“要紧吗?我老公将来会残废吗?”黄老师一迭连声地问道。

“不要紧,如今医学科学这样发达,怎么会发展到哪一步呢?”我肯定道。

“谢谢,谢谢!”黄老师说到这里,然后压低了声调,用征询的口气问我,“王医师,您是个老医生了,您实事求是说,我老公这次的'椎弓裂’,是否与他们那位姓张的同事抽掉板凳跌坐在地上有关?”

“可以作为个诱因,但'椎弓裂’一般早就'潜伏’在了……”我如实相告。

“可我老公过去只是有时腰酸,自跌过以后,疼痛和酸胀症状就明显了……”黄老师不明白地问,“如果不是抽板凳造成的'骨裂’,又是什么呢?”

“那就让我说一说这方面的道理吧!”我喝了一口水,然后缓缓地说道,“我们人体的某个腰椎由于胚胎时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两侧椎弓在后部未能骨化,即只以纤维组织相连而不相愈合。因而在棘突、椎板部产生不同程度的裂隙即为椎弓裂,也叫脊椎裂或椎板裂。在椎弓裂的基础上,一旦遭受某种程度的外力作用,这些纤维组织受到牵拉,或使受累脊椎的椎体连同以上脊柱向前或向后滑移,乃引起脊椎滑脱的为脊椎滑脱症。病人可有腰痛和双侧或单侧坐骨神经痛以及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体征。若单纯峡部不连,无明显腰椎滑脱,又无症状者多不需要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状又较轻者,可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如进行必要的腰背肌锻炼,佩带皮腰围护腰以及内服补益肝肾中药或外敷舒筋止痛药膏等等。并应注意避免腰部外伤、重负荷及剧烈运动等。明显腰椎滑脱,症状较重者可根据情况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

“哟,是这回事呀,可您也不否定这个外力'诱因’呀?”黄老师直言不讳道。

“是的,你们可以同那位同事协商,让他适当给点补贴,如果他不配合,你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协调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我说得十分明朗。

“谢谢,谢谢!”黄老师连声谢过,又苦恼地说,“可现在我老公一见坐板凳就发怵,甚至发抖,怎么办?”

“他这是心理问题,即恐惧症……”我想了想说,“这心病恐怕还需要心药来医……”

“怎么'医’?”黄老师焦灼地问。

“关于您老公对板凳恐惧的问题,我可以教给您一个系统脱敏的方法,即根据您老公对板凳的恐怖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系统脱敏训练,不断强化,直到对板凳不再恐怖为止。”我说。

“怎么个脱敏?”黄老师忧心如焚。

“您回去后可在任何时候仿照古代名医张子和的'惊者平之’秘法,即强迫您老公面对面坐在凳子上,面前放置一小桌。在他恐惧时,您用一方木块突然猛击小桌,他可能大惊欲倒。这时,您大声说:'我以木敲桌,你怕什么?’一会儿,您再用力猛拍桌面,他可能就不大害怕了。接着您再以木棒敲门,敲他身后的房门,敲桌椅,敲他坐的板凳,等等,渐渐地使他适应声响,有'熟视无睹’之感,刺激多了,他也就'见怪不怪’,逐渐镇静下来了。然后,再嘱他背靠凳子坐下来,在家里重演以上的做法,到了晚上,您再敲打他坐的凳子以及身边的物体等,反复多次,反复多天,只到他不再恐惧基本上平静下来,这在现代心理学上叫'行为矫正疗法’”。

“这能行吗?”黄老师疑惑地问。

“您回去试试嘛!”

没几天,黄老师打来电话,欣喜地告诉我,她老公在我举荐的“惊者平之”疗法下,现在已经对坐板凳不发抖了。

“继续巩固成果!”我在电话里说。

生活,焉能“咽泪妆欢”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杰出的爱国人士。他生在宋朝民族矛盾尖锐、国难深重的年代里,年轻时就深受抗战派人士的思想影响,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30岁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后几任地方官,屡跌屡起,66岁时被罢斥,即在山阴故居过了20年。

陆游的婚姻很不幸。他与唐闳之女唐琬结婚后,夫妻恩爱,关系很好。可惜,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琬,硬逼他们分手了。后来陆游另娶,唐琬也改嫁同郡赵士程。数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春游,与唐琬在浙江绍兴禹迹寺南的沈园相遇,陆游非常伤感,在园壁上题了一首《钗头风》,原文是: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归,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琬见了之后,更加伤感,和了一首,字字凄绝,原文是: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间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这两首千古流传的名诗,均表现了作者因爱情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痛苦、怨愤及无奈之情。 不久,一代才女唐琬便郁郁成病,离开了人间。封建制度残酷地夺走了她的爱情和生命。 从唐琬过早地谢世,我们可以看出,人的精神和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是多么大。

祖国医学早就描述过,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它可成为致病的原因。这种原因,可以导致人无病生病,有病加重,甚至提早死亡。精神刺激不是细菌或寄生虫,但它有时比细菌更加可怕,因为它往往使人看不见摸不着,使人“情不自禁”地卷入恶性心理循环之中。

战争恐怖、经济危机、政治动乱、违法犯罪、亲人离丧、家庭不和、习惯改变、人际关系紧张、人口拥挤、竞争失败、环境污染等都会引起恶性精神刺激。失学、失业、失恋、病残、离退休等,都会使人伤心,引起精神创伤。这些心理刺激,包括个人心理、社会心理刺激,增加了心身疾病的患病率。

话又说回来,唐琬要是开朗些,不老是“咽泪妆欢”,也许不至于那么快就离开人间。当然,封建婚姻制度才是虐杀她的真正凶手。陆游呢,自和唐琬分手后,也是极其痛苦的,但他经受住了这巨大的精神上的打击。不但如此,他还经受住了因力主抗金而遭到的政治上的打击。他以大量的诗篇,愤怒揭露女真贵族蹂躏中原的残暴行为,抨击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抒写自己为国杀敌、统一国家的平生志愿和意气风发的斗争精神,同时反映了官府、豪强、富商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和残民以逞的事实。晚年,他闲居山阴,生活拮据,但还是乐观豁达,总是用微笑来迎接逆境。《诉衷情》即是他抒发金兵未灭、壮志未酬而英雄已老的悲愤的一首杰作。原文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活到了85岁的高龄,而且到了晚年还耳不聋、眼不花,甚至还能去山间捆柴草。《游山西村》即是他晚年退居山阴后用真挚的感情和明朗的笔调所描绘的山村景物及农家习俗的又一首杰作。原文是:

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由此可见,处在不同逆境下的人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多么重要。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原文是: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恨以及对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坚强信念,这就是大诗人的闪光之处,也是他一生长寿的秘诀之一。

同样遭受了爱情及婚姻不幸打击的陆游及唐琬,一个因郁郁寡欢过早离开人世,而另一个则从婚姻不幸的泥淖中走出,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洪流中去,用笔、用心、用生命去歌,去战,“六十年间万首诗”,并写出大量文章,活到85岁的高龄,最终英名永存,遗芳千古。

翻译家傅雷曾经说过:“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陆游也操心,一生忧国忧民;但对于个人的生活,他却从来是豁达洒脱、胸襟开阔,特别是淡泊于名利。

他自述从小多病,但从不悲观,相反,很注意开阔心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使吾胸中浩然廊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云之奇变”。能有这样大度的胸怀,就有了长寿的前提。

陆游有一整套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中心环节就是适度。他自云“溪风吹短褐”,一生喜欢穿粗布衣服,而且视气候变化加减,虽“一日屡变”也不以为烦。他的饮食讲求“粗足”,“少饱则止”,不因为好吃就一定要吃光。他的住房向南开门,其余三面都有窗。他睡觉取其“调节气息”,而且坚持每晚洗脚后才上床睡觉。他喜欢步行,但一疲倦就停下来;即使原来打算要到某处去的,也不勉强走到。

陆游很强调服药要恰如其分。他说:“药与疾相当,何恙不能已?良医善用药,疾去药亦止。”即使身体有点小毛病,他并不急于服药扎针,而是注意调养,因而他的病“久多自平”。他热爱劳动,“生涯学灌园”,“藉臼来长生”,“一帚常在旁,有空即扫地”,因此他也少生病。

陆游的这些生活习惯,看似平常,但这与他大度的处世心态密不可分,且能保持终身。因此,他能长寿就很自然了。另外,这两位名人的不同对待婚姻不幸的态度及观点,对我们当今许多因失恋、婚变者,不是个有益的启发吗?!由此可见,处在不同逆境下的人们,自觉地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多么重要。

生活,焉能只是“咽泪妆欢”,应该时时充满灿烂阳光!

生活,焉能只是“卿卿我我”,应该“金戈铁马”,驰骋沙场![1]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6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