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港街道位於台江區東部,東起連潘新村與郊區相接,西至國貨路西段與茶亭街道接壤,南在光明橋與瀛洲街道隔河相望,北在五一中路與鼓樓區水部街道相鄰,土地面積1.99平方公里。[1]

新港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55年5月,處址設在中選路74號。2010年,人口有49609人。

中文名: 新港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

面 積: 1.35 km²

人口數量: 49609人(2010年)

面積: 1.35平方千米

人口: 49609人(2010年)

代碼: 350103004

目錄

歷史

自北宋始,新港境內河口,就已成為福州內河的一個港口,並有造船的歷史。《三山志》載:「慶曆(1041~1048年)舊記……官造舟,率就河口彌勒院之旁」。又載,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時,「凡百貨舟載此入焉」,官府在此設「臨河務」(相當於「市舶司」)。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賜閩人36姓(梁、蔡、鄭、毛、陳、阮、金、程、江、王等)給琉球國(今日本國沖繩縣)。他們多是河口人,從河口操舟出航去琉球。《福州府志·卷二十二·戎器篇》載:「防海之舟……造之三衛,舊各有廠,景泰間(1450~1456年),始並為一廠,在河口」。明朝期間,政府常賜船給琉球國,有的就在河口造船廠製造。鄭和下西洋之後,在河口還製造開往琉球用的「封舟」。

明成化年間,由於當時作為對外貿易港的泉州灣逐漸淤塞,外國運貢的船舶便轉往福州港停泊。明成化五年(1469年),福建「市舶司」從泉州移設福州;成化八年(1472年)在新港地區今琯后街建「進貢廠柔遠驛」(今福州市第二開關廠),專門接待琉球國運貢船舶及其使者、商人,轉運貢品。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督泊鄧太監在水部門附近河口尾開鑿一條人工河道——「直瀆新港」,直通大江。新港由此得名而沿用至今。

海舶巨舟從閩江口經閩安鎮,擇日駛進新港,在水部河口登岸。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鼓山湧泉寺僧成源與鄉人柯應采共同募資,在河口的渡口建一橋,稱河口萬壽橋,橋西建萬壽庵(今台江童車廠)。新港的開通,促進對外友好往來,當時水部、新港一帶,「華夷雜處,商賈雲集」。以後,新港幾經潰塞、疏鑿,對外貿易活動逐漸南移台江汛。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新開港。清道光三年(1823年),在太保境建琉球商會館(今台江第五中心小學)。隨貢而來的商人,把帶來商品賣出併購回福建土特產品、工藝品,委託館前十家連排商店(李姓4戶,鄭、宋、丁、卞、吳、趙各1戶)代辦,稱「十家排」。清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國歸日本,琉球貢舶乃止。新港街市景況隨之幾起幾落,終於漸趨衰退。但與琉球民間來往繼續至抗日戰爭爆發前。

精神文明

80年代以來,中共新港街道委員會、街道辦事處充分利用廣播、專刊、文藝演出等,宣傳國家方針政策。開辦業餘黨校、文明市民學校、人口教育業餘學校,受訓學員達3萬多人次;為烈軍屬、五保戶、特困戶辦實事、好事千餘件。 1984年5月,中共新港街道委員會根據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民政部的部署,在全區率先與南京軍區第三通信總站(原福州軍區第一通信總站)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從治理「髒、亂、差」入手,逐步深入發展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共建和黨(中共)建工作的共建。 1989年3月,街道婦聯在全區率先成立「婦女之家」,組織婦女開展「巾幗建功」活動,1989年6月26日,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黃啟璪到此視察,對婦聯工作表示讚賞。

街道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立以派出所、聯防隊、民兵、城管衛生、群眾骨幹五位一體的聯防網絡,在重點地段設置治安崗,安裝聯網警報器,做到人防與技防、專防與群防相結合。1990年,街道在連潘新村實行新村樓群「公寓式」管理,設立2個治安崗,組織7支聯防巡邏隊伍,實行24小時巡邏執勤。同時居民委員會還與共建部隊——武警福州支隊五中隊開展警民共建活動,增強新村群防、自防的能力,在新村內安裝無線報警器,新村樓院安全防範工作做得更嚴密。

名勝古蹟

金墩聖王廟建於清初又稱金壋聖王廟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區新港街道金壋社區,坐北向南,背依鼓山,面對金墩橋,左後側有古松樹和古榕樹。聖王廟由聖王亭、聖王殿、觀音閣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500平方米。跨金壋街。平面呈長方形,木構架,重檐歇山頂。亭內豎有3塊石碑,其中《金墩橋》碑記載福州台江鼓樓金墩黃氏始祖黃震旦創建金墩的歷史沿革,地處省城南台水部十三橋(五一中路與南公園交叉路口國貿路西畔),崇儒重教,地靈人傑。自明迄今,自莆田黃石金墩里儒商黃震旦自墾福州南台嘉崇里後,為紀念宋隆興元年狀元木待問榜進士江夏興化軍城金墩黃氏始祖——江都令平海軍節度判官、副都統諡清惠黃府(1310-1210年)豐功偉績,遂以祖地莆田黃石祖地堂號「金墩」即「金墩鄉」故名。明末福建莆田黃石景德里金墩黃氏簪纓世濟,外遷謀生。居閩山南台江洋中南公園西側聖王廟金墩街」析居「福州鳳池裡三牧坊巷」之黃氏其裔貢士國星執教於鳳池書院遂居此,清末鼓西孫老營金墩巷福州金壋新村洋中福明黃氏元帥路澳門路世居達明里黃氏舉人黃士恆黃士復兩岸金墩黃氏血緣同一脈,金墩黃府廿五世孫當代前新加坡總統黃金輝與鼓西元帥路達明里金墩黃府廿六世孫福建省長黃小晶皆其後。金墩街閩縣監生叔初公道教逸士建台江金墩境聖王廟告竣後撰曰:「威鎮本境拒妖魔,神顯金墩祐民安」(墨寶尚存),榕城金墩黃氏初祖黃震旦成南台一帶商賈巨富後,回祖地莆田黃石金墩敦親睦族,率一家三代子孫三十二人特此到莆田黃石拜謁金墩黃府祖祠黃廟。修庀金墩祖祠,不吝捐俸佐之族人,義其舉,配享於廟厥後,於子孫繩繩,人文蔚起雲,延師課子,備致益勤,一念尤鍾愛詩書也。《台江道墩》碑和《聖王廟記》碑則記載始建於明末清初,民國12年黃子燕率金墩黃氏族人重修台江洋中金墩街聖王廟。

柔遠驛建於明,人稱琉球館,位新港街道琯后街今福州第二開關廠處。建驛前,官府先在其附近建廨舍,作為琉球國入貢(今日本沖繩縣)船隻上人員路經福州之往處。明成化五年(1469年),官府將福建市舶司從泉州移設福州。成化八年(1472年),在此建柔遠驛,杉木結構,專門接待琉球國入貢船隻及其人員,原設廨舍乃廢,琉球國入貢船隻可沿河直駛至驛旁,明末,李闖王進京,琉球國停止入貢,此驛廢。清康熙六年(1667年),琉球國又請入貢,得清廷許可,在原驛址上重建新驛。時間適與河口萬壽橋建橋相近。由於橋距離水面不高,琉球入貢船隻高大,不能從橋下通過,只能在橋南邊停泊,人眾及貢品亦在是處上岸與起卸。再沿河邊石板路而至「柔遠驛」。清光緒五年(1879年),琉球國歸併日本,改為沖繩縣,入貢停止。

柔遠驛是屬於市舶司的派出機構,全稱為進貢廠柔遠驛。它是直接負責入貢商品的檢驗、裝卸、儲藏、加工等業務。當時柔遠驛機構工程浩大,相當壯觀。前廳3間,兩邊臥室6間,後廳5間,兩邊水梢臥房27間,貳門2間,守把千戶兩邊共10間,軍事房2間,大門1間,天妃宮1所。還建有「控海樓」和「尚公橋」,均全石砌成,堅固雄偉,既可登高遠眺,又可在坊間橋上憩息安步。在這裡附設的進貢廠,包括香料、硫磺等倉庫8所、加工改制工坊20間,以及官員、差役宿舍等,規模較大。館之周圍有琯中、琯前、琯後3個地名。 清末,日本政府藉口該驛既以琉球為名,應歸日本所有,乃實行強占。清政府也無奈何。民國期間有琉球籍人來到福州的,都寓居館內。這一狀況,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後才結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