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器
新石器时代陶器 |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发明了陶器。最早发现的是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陶质区分,有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和彩陶;从工艺上区分,有手制、模制、慢轮、快轮;从纹饰上区分,有压印、拍印、刻划、彩绘、附加堆纹、镂孔;从陶窑结构区分,有横穴窑与竖穴窑。正是这些风格迥异,不同的类别,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陶器文化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新石器时代陶器
发现:仰韶文化
类别:陶器
分类:手制、模制、慢轮
陶器分布
日本青森大平山元文化,距今约16520—14920年。
俄罗斯远东地区远东文化,距今约13000年。
江苏溧水神仙洞文化,距今约12320年。
广西桂林甑皮岩文化,距今约11000年。
陕西华县老官台文化,距今约8230年。
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距今约8000年。
陕西宝鸡北首岭文化,距今约7000年。
河南渑池仰韶文化,距今约6700—4500年。
仰韶早期6700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文化为代表。
仰韶中期5600年左右,以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为主。
仰韶晚期4500年左右,以甘肃庆阳、平凉、天水为主。
山东宁阳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000—5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约6400—5400年。
甘肃临洮马家窑文化,距今约6000—4350年。
马家窑初期6000年左右,以甘肃武山的石岭下文化为代表。
马家窑中期5800年左右,以甘肃黄河、洮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为主。
马家窑晚期5000年左右,以甘肃广河的半山文化和青海民和的马厂文化为主。
四川巫山大溪文化,距今约5800—4400年。
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距今约5700—4700年。
河南陕县庙底沟文化,距今约5600—4500年。
浙江杭州良渚文化,距今约4700—3900年。
湖北应变山屈家岭文化,距今约4500—4200年。
甘肃广河齐家文化,距今约4400—3600年。
山东章丘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3100年。
甘肃山丹四坝文化,距今约3900—3400年。
甘肃临洮辛店(甸)文化,距今约3400—2800年。
甘肃临洮寺洼文化,距今约3400-2800年。
青海卡约文化,距今约3200-2800年。(湟水、大通河流域,青海湖一带)
青海都兰诺木洪文化,距今约3000年左右。(柴达木盆地一带)
甘肃民勤沙井文化,距今约3000-2500年。(河西走廊一带)
发展简史
早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
发现的陶器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为陶片,陶器中普遍参杂较大的石英砂粒,使用原始的模制技术和泥片贴塑方法、捏塑成型,工艺原始、器类简单,无刻意的装饰。
根据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的考古发现,中国至迟在公元前12000年就出现了原始陶器,在中国北方,河北徐水南庄头也发现了公元前9000至公元前8000年的陶器,据此,可以大体看出,中国南方最早的陶器多圜底,中国北方早期的陶器多平底,陶器的制作方法、器表的装饰手法也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陶器的起源是多元的。
中期
距今9000-7000年
陶器工艺有很大改进,普遍采用泥片贴塑法、捏塑法和泥条盘筑法,以红色、褐色陶为主,烧成温度提高,但器表存在色泽不一的现象,装饰普遍比较简单,在黄河流域彩陶开始萌芽。
晚期
前段(距今7000-4500年)
制陶技术快速发展,流行泥条盘筑法,满轮修整技术普及,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轮制技术,陶器颜色仍以红色为主,但色泽纯正,随着时间的推移,黑灰陶比例逐渐增多,装饰手法多样,黄河流域彩陶流行。
后段(距今4500-4000年)
制陶技术突飞猛进,快轮制陶技术迅速普及,产量增加,黑色、黑灰色磨光陶流行,风格素雅凝重,在黄河流域随着袋足炊器的普遍出现,范模制陶工艺发展很快。
工艺技术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境内的陶器发生、制作便是多元的,下面拟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横向地比较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区域特点并兼顾各地陶器具体的纵向发展过程。
从制作工艺、技术的角度看,中国陶器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两大类型,各地大体都经历了手制、模制、轮制的由原始到进步的发展过程。手制可分捏塑法、泥片贴塑法、泥条盘筑法,手制只限少量小器物,泥片贴塑法黄河流域罕见,它出现并主要运用于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地湾、裴李岗、磁山文化和北辛文化的前期都已出现泥条盘筑法,即将泥料先搓成泥条,再用泥条筑成坯体的方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这种制陶方法开始盛行。
制陶工艺
北方
以普通易溶粘土制作陶器时多以红粘土为原料;甘青文化区采用模具敷泥法,彩陶制作工艺高度发达,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黄河中游是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区,出现于庙底沟二期(距今5300年左右),盛行于中原龙山文化,模制法系用泥条盘筑(或圈筑)在模具的外面,再拍打(或滚压)成与模具形状相同,大小相近坯体的方法,对后来夏商陶鬲等的制作工艺和青铜器的范筑法具有深远影响;黄河下游是快轮制陶最发达的地区,所谓快轮制陶是指利用轮盘快速旋转所产生的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现有资料表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游是中国轮制法出现最早的地区,也是轮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山东文化区快轮制陶技术和渗碳工艺发达,蛋壳黑陶制作工艺空前绝后。[2]
南方
以高镁质易溶粘土和高铝质耐火粘土制作的白陶明显多于北方类型,以瓷石或高硅质粘土制作的硬陶产于南方类型,夹炭陶和夹蚌陶的制作工艺具有南方稻作农业和水乡的特色,泥片贴塑法和蛋壳彩陶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风格,还原烧成技术水平高于北方类型。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两个类型的制法存在差异,北方的模具的敷泥法属于模制范畴,而南方的泥片贴塑法属于手制范畴,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南北方的陶器制法逐渐趋向统一,两个类型都普遍采用泥条盘筑法,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都流行轮制法。总的来看,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主要采用手制法成型,到晚期才流行轮制法和模制法,长期烧成温度较低,早期主要采用氧化气氛烧成,晚期才流行还原气氛烧成,由此可见,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制作和烧成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从形态、艺术地角度看,由于各地环境、生业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各地陶器的形态也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共同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画卷。[1]